书城科普读物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神秘的太空
17346000000004

第4章 太空岛屿——星系世界(3)

耀目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前身一般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它在爆发坍缩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它的物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原子的外壳被压破了,而且连原子核也被压破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便被挤出来,质子和电子挤到一起又结合成中子。最后,所有的中子挤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在中子星上,每立方厘米物质足足有10亿吨重。

当恒星收缩为中子星后,自转就会加快,能达到每秒几圈到几十圈。同时,收缩使中子星成为一块极强的“磁铁”,这块“磁铁”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发射出电波。当它快速自转时,就像一盏灯塔上的探照灯那样,有规律地不断向地球扫射电波。当发射电波的那部分对着地球时,我们就收到电波;当这部分随着星体的转动而偏转时,我们就收不到电波。所以,我们收到的电波是间歇的。这种现象又称为“灯塔效应”。

中子星的能量辐射是太阳的100万倍。它在1秒内辐射的总能量如果全部转化为电能,足够我们地球用上几十亿年。

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要进一步演化。由于它温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的寿命只有几亿年。当它的能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属于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恒星燃烧到后期所经历的一个较短的不稳定阶段)的中心形成的。天狼星伴星是最早被人类发现的白矮星。

运动的行星

晴朗的夜空,在几千颗闪烁的恒星中,有几颗很亮的星星,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经常移动,所以称为行星。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有五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系中肉眼看不到的行星有两颗,它们是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也是行星。合称八大行星。但地球不在太空之列。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应当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都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而且大多数行星与太阳的自转方向相一致,称为“同向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都在同一平面上(只有水星的轨道平面倾斜程度较大),称为“共面性”。八大行星除水星外,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形,称为“近圆性”。行星本身都不会发光,它是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的。

从不同角度,八大行星被分为不同类别。地球轨道以内和以外的行星,分别称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小行星以内和以外的行星,分别称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外行星有时又被分为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外行星与内行星的差别十分显著,因而它们又分别称为类木行星与类地行星。

关于行星的起源,现在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提出了几十种不同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一种是“分离说”,认为形成行星的最初物质是从太阳或其他恒星上分离出来的。一种是“俘获说”,认为太阳形成后,在它的运动过程中,俘获了大量星云物质,以后逐步演化为行星和卫星。还有一种是“共同形成说”,认为太阳和行星都是由一块“原始星云”共同形成的,它的中心部分凝聚为太阳,四周则变为行星和卫星。“共同形成说”目前受到较多天文学家的认同。

行星的卫士——卫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像忠实的卫士,始终围绕着地球旋转。它自身不会发光,明亮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在太阳系中,有好几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士”,而且有些行星不止一个“卫士”。有一些较大的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卫士”,它们统称为卫星。

卫星围绕土星转太阳系内已发现的卫星约有50颗。其中地球只有一颗卫星——月亮;土星的卫星最多,有20多颗。除月亮外,其他卫星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许多卫星和行星很相似,它们的运动轨道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并且与它们守卫的行星的距离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着,这样的卫星称为规则卫星。不具有这些性质的卫星,称为不规则卫星。

卫星绕行星转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行星绕太阳转动的方向一致,称为顺行;一种是和行星绕太阳转动的方向相反,称为逆行。除了公转以外,卫星本身还有自转。

“扫帚星”——彗星

彗星,在我国俗称“扫帚星”,它的形状很特别,头部尖尖的,尾部常常是散开的,像一把大扫帚。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常常把它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灾祸的前兆,因比有人称它为“妖星”。

其实,彗星也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许多彗星都沿着扁长的轨道绕太阳运行,人们可以精确地预言它们露面的时间。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每隔76年在地球上空出现一次。彗星的出现与天灾人祸毫无关系。

发育完全的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集中了彗星的大部分质量;彗核外面包裹着一层像云雾一样的东西,称为“彗发”。这是当彗星比较靠近太阳时,在阳光作用下,由彗核中蒸发出来的气体和微尘组成的。彗核和彗发合称“彗头”。当彗星更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太,并在太阳风(从太阳发射出来的一种高能粒子流)和太阳光的压力下,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推向后方,形成一条长长的像大扫帚那样的尾巴,叫“彗尾”。因此,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而且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哈雷彗星彗星的体积非常庞大,在太阳系里没有任何一个天体可以和它相比。大的彗星,彗头的直径就有185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5倍;小的彗星,彗头的直径也有1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0倍多。至于彗尾,一般都有5000万千米到两亿千米长,最长的可达35亿千米。

彗星的密度很小,只是一团极其稀薄的气体。如果把最大的彗星压缩成同地壳密度相同的球体,它的大小只有一座小山丘那么大。因为彗星的密度很小,即使它和地球相撞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很多彗星都沿着一条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叫“周期彗星”。每隔一定时间,它运行到离太阳和地球较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另一种是“非周期彗星”,它只在太阳附近出现一次,就像过路的客人,以后再也不见它回来了。

星际尘埃——流星物质

行星际空间除行星、卫星、彗星外,还有无数小物体和尘埃,它们统称为流星物质,或者分别称为流星体和微流星体(尘埃)。

流星雨太空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流星物质相遇。其中,毫米级或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因与大气摩擦而在80~120千米的高空灼热发光,从而在星空中划出一道光迹而迅速流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流星。不少流星体密集成群,沿同—轨道环绕太阳公转。当这些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观测者将看到流星接二连三地从某一天区“发射”出,并向四下奔去,这就是壮观的“流星雨现象”。较大的流星光迹特别明亮,有时还伴有响声,这种流星称为火流星。估计每年降临地球的流星物质总量在10万吨以上,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不产生可见光迹的微流星体。

流星体一般在大气中全部燃烧气化,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或微流星体可以陨落或飘落到地面,分别成为陨星和微陨星。迄今为止,全世界收集到陨星样品已近3000次。

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陨石重1770千克,它是1976年3月8日陨落在我国吉林省的陨石中的一块。在我国新疆曾降落过一块陨铁,重30吨,居世界第三位。

星际云雾状天体——星云

星云是一种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中的物质密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有些地方几乎就是真空。但星云的体积非常庞大,往往方圆达几十光年。因此一般星云比太阳还要重得多。

蓝色的混合星云

星云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星云形状很不规则,呈弥漫状,没有明确的边界,叫弥漫星云;有的星云像一个圆盘,淡淡发光,很像一个大行星,所以称为行星状星云。

弥漫星云比行星状星云要大得多、暗得多,密度更小。弥漫星云中又有暗星云和亮星云之分。暗星云是一种不发光的星云,人们所以还能看见它,是由于暗星云本身掩蔽了天空背景射来的星光。银河中的许多暗区,正是由于暗星云存在的缘故。亮星云是一种发光的星云,它中央有一颗温度很高的恒星辐射出强烈的紫外线,星云吸收后再转换成可见光辐射而发光。

行星状星云是一种带有暗弱延伸视面的发光天体,通常呈圆盘状或环状。在它们的中央,都有一个体积很小、温度很高的核心星。观测表明,行星状星云在不断膨胀之中,密度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已发现的行星状星云有一千多个。

从星云和恒星演化的角度看,星云和恒星有着“血缘”关系。恒星抛射出的气体会成为星云的一部分,而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可能收缩成为恒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环状星云就是它的中心星“喷云吐雾”的结果;蟹状星云是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硝烟”;而猎户座大星云正在精心地哺育着一个“太阳”。研究星云对探索恒星的形成、星前物质和星际物质的成分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暗星云的特征

相对亮星云,暗星云内部的尘埃密度要大得多,大约一立方米的空间有一粒尘埃。正是这些相对浓密的尘埃使其看上去漆黑一片。暗星云的厚度十分大,能达到几亿亿千米,足以挡住它后面的星光。当暗星云内部的气体和尘埃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气体和尘埃就密集到一起,形成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