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
17346900000044

第44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4)

揖例12鄄20铱A本月公司为销售产品以银行存款支付厂外运杂费4000元,运输途中保险费600元,装卸费400元。

借:销售费用---运杂费4000

---保险费600

---装卸费400

贷:银行存款5000

揖例12鄄21铱本月B公司为销售产品以银行存款支付展览费3500元,广告费6500元。

借:销售费用---展览费3500

---广告费6500

贷:银行存款10000

揖例12鄄22铱本月公司专设销售机构发生下列费用:销售机构人员工资6840元,固定资产折旧费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办公费360元。

借:销售费用---专设销售机构经费12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6840

累计折旧5000

银行存款360

揖例12鄄23铱公司按规定将本月发生的营业费用50000元予以结转。

借:本年利润50000

贷:销售费用50000

(三)财务费用

1.财务费用的概念及其内容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具体内容包括:

(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2)汇兑损失指企业因向银行结算或购入外汇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记账所采用的汇率之间的差额,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终了,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期末余额,按照期末规定汇率折合的记账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等。

(3)相关的手续费用指发行债券所需支付的手续费(需资本化的手续费除外)开出汇票的银行手续费、调剂外汇手续费等,但不包括发行股票所支付的手续费。

(4)其他财务费用,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融资租赁费用等。

2.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为了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等发生的费用,企业应设置“财务费用冶科目。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本期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贷方反映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冶科目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冶科目结转”本年利润冶后,期末应无余额。

在核算财务费用时,应注意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若同时满足予以资本化三个条件时,计入“在建工程冶,若不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则计入”财务费用冶。

揖例12鄄24铱A公司计提短期借款利息1000元。

借:财务费用1000

贷:应付利息1000

揖例12鄄25铱B公司本月发生银行存款利息收入500元。

借:银行存款500

贷:财务费用500

揖例12鄄26铱C公司银行存款美元户期末账面人民币余额350000元,根据期末汇率调整后的余额为340000元,发生汇兑损失10000元。

借:财务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10000

揖例12鄄27铱A公司按规定月末结转本月发生财务费用100000元。

借:本年利润100000

贷:财务费用100000

利润与利润分配核算

一、利润的含义及构成

(一)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利润的构成

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构成。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2.利润总额3.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二、资产减值损失核算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减值损失冶科目中核算。本科目应当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企业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款等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冶、“存货跌价准备冶、”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冶、“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冶、“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冶、”贷款损失准备冶等科目。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商誉、抵债资产、损余物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设置相应的减值准备科目,比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冶、”存货跌价准备冶、“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冶、”贷款损失准备冶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冶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冶账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企业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冶科目中核算。该科目应当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等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冶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当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借记相关资产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冶科目;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冶科目,贷记相关资产科目。

出售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按该投资性房地产或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冶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冶科目。

四、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扣除损失后的净额。为了核算投资收益,企业应设置“投资收益冶科目。

“投资收益冶科目核算内容:(1)主要用以核算企业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2)核算企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认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处置损益;(3)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处置损益;(4)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5)核算企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和处置损益。该科目应当按照投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投资收益冶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冶科目,”投资收益冶科目结转后应无余额。

五、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核算

(一)营业外收入含义及核算

1.营业外收入含义及核算内容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2)盘盈利得,主要指对于现金清查盘点中库存现金的盘盈,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3)罚没利得,指企业取得的各项罚款,在弥补由于对违反合同或协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的罚款净收益。

(4)捐赠利得,指企业接受外部现金及非现金资产捐赠所产生的利得。

(5)债务重组利得是指债务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或重组后债务人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利得。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是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7)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它主要是指因债权人单位变更登记或撤销等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8)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2.营业外收入的核算

企业应通过“营业外收入冶科目核算营业外收入的取得及结转情况。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应按照营业外收入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1)企业确认处置非流动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冶、“银行存款冶、”待处理财产损溢冶、“无形资产冶、”原材料冶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冶科目。期末,应将”营业外收入冶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冶科目,借记”营业外收入冶科目,贷记“本年利润冶科目。

揖例12鄄28铱甲公司将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净收益15000元转作营业外收入。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0

贷:营业外收入15000

(2)确认政府补助利得。

淤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根据配比原则,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根据资产的受益期限分期来确认的营业外收入。收到时记入递延收益,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分期摊销。

揖例12鄄29铱2010年1月1日,政府拨付A企业48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要求用于购买环保设备1台;并规定若有结余,留归企业自行支配。2010年2月1日,A企业购入大型设备(假设不需安装),实际成本为360万元,使用寿命为5年。2013年2月1日,A企业出售了这台设备。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0年1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4800000

贷:递延收益4800000

(2)2010年2月1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3600000

贷:银行存款3600000

(3)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每个月计提折旧和分配递延收益:

每月计提折旧=3600000/5/12=60000(元)

每月分配递延收益=4800000/5/12=80000(元)借:制造费用60000贷:累计折旧60000借:递延收益80000贷:营业外收入80000(4)2013年2月1日出售该设备:

揖例12鄄30铱20伊1年1月1日,B企业为建造一项环保工程向银行贷款5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6%。当年12月31日,B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财政贴息申请。经审核,当地政府批准按照实际贷款额500万元给予B企业年利率3%的财政贴息,共计30万元,分两次支付。

20伊2年1月15日,第一笔财政贴息资金12万元到账。20伊2年7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笔财政贴息资金18万元到账,该工程预计使用寿命10年。B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伊2年1月15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递延收益120000

(2)20伊2年7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180000

贷:递延收益180000

(3)20伊2年7月1日工程完工,开始分配递延收益,自20伊2年7月1日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借:递延收益2500

贷:营业外收入2500

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2)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有些情况下,企业可能不容易分清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用于补偿已发生费用,还是用于补偿以后将发生的费用。根据重要性原则,企业通常可以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金额较大的补助,可以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

揖例12鄄31铱甲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这种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即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然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返还70%。20伊1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120万元。20伊1年2月,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84万元。甲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税额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840000

贷:营业外收入8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