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16

第16章 重情重义同心同德(1)

俞伯牙摔琴酬知己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春秋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晋国做官,很善于弹琴。《学记》中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有一年,他到楚国去办事,顺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见的亲友。

伯牙坐的船开到汉阳江口,因遇大雨无法继续前进,停泊在一座山脚下。过不多时,雨停了,江面上风平浪静,天空出现一轮明月。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伯牙兴致大发,对书童说:“点一炷香,把琴拿来,我要弹琴。”伯牙接过琴,调好弦,专心地弹了起来,弹了好一阵,他猛一抬头,发现岸上的岩石下面,有个人影,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吃了一惊,“啪”地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问船夫,这儿是什么地方?船夫答道:“刚才躲避风雨,停泊在山脚下,这里没有人家。”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这里是集镇或大村庄,还说不定会有人听得懂我的琴,而在这荒郊野外,怎么会有听琴的人呢?或许是强盗要拦路抢劫吧!想到这里,他心里慌乱起来,不禁颤声喊道:“捉贼啊!岸上有贼!”船上的人都被惊动了,涌出船舱。准备上岸去。这时,只听岸上的人用平静的口气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请不要疑心,我不是贼,是樵夫。今天打柴回来晚了,遇到暴风雨,就在这岩石下避雨,正听到船上有人弹琴,弹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这里听着。”伯牙听了这话,总算镇静下来。但接着却又说:“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个真正能听懂我弹琴的人。你一个乡野樵夫,也配听我的琴么?”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说道:“先生,你错了。常言道:‘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你以为荒山中一定没有能听懂琴的人么?那么请问,在这深更半夜里,为什么荒山脚下却有弹琴的人?”伯牙被问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声音说:“你既然是听琴的,那么你说说看,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笑答:“你刚才弹的是孔夫子赞叹颜回的那首曲子。歌词是:‘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你弹到这里,琴弦断了,没再弹下去,我记得第四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听罢大喜,忙把那人请上船来,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背着一捆柴,腰间别着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请那人在自己对面坐下,又叫书童端上茶来。他想,这个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乐呢?我来试试他。于是他问:“从前孔夫子在房间里弹琴,颜回听到琴声中低音幽沉,就问孔夫子是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孔夫子说:‘我弹琴时,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担心到嘴的食物跑掉,这为猫担心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在琴声中流露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同一支曲子,弹奏时的心情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我弹琴的时候,心里也在想什么,你能听出来吗?”樵夫说:“你先弹一曲。我试着听听,若猜得不对,请不要见怪。”伯牙调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伟姿态,开始弹奏起来,樵夫凝神听着,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庄严优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轻轻拍着桌子,赞叹地说:“气势多么磅礴啊,好像雄伟的泰山一样。”伯牙听了不动声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荡荡的江河又继续弹奏了一曲。琴声刚停,樵夫便高兴地站起来,连声称赞道:“好极了!就如同烟波浩渺广阔无边的江河!”伯牙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紧紧握住樵夫那粗壮的大手,激动地说:“美玉原来是藏在石头中的啊!我怎能凭地位、衣着来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会有一个能真正听懂我的琴,了解我的志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你呀!”

这樵夫姓钟名子期。从此,伯牙和子期成了知心朋友。后来伯牙又一次来访子期,却听到子期不久前病故的噩耗。伯牙悲恸至极,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说是子期死后,再无知音之人了,他也不再弹琴了。

伯牙、子期的相知,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慨叹道:“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心之难遇也!”

管鲍之交

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鲍照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管鲍分金

管仲20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账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厮杀,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唬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2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重用。

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己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叔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得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字——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驰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待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待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呵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己的事情,你管得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吗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己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驰。

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候,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哪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佐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蹋地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他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季札挂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