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21

第21章 重情重义同心同德(6)

1936年,丁玲在到陕北之前,住在西安的德国医生冯海伯家里,等待党的指示。有一天,冯海伯告诉丁玲,今天我要招待两位客人,请你帮助烧几个菜。于是,丁玲忙乎起来。晚上,客人来了,没想到,竟然是史沫特莱和埃得加·斯诺。

丁玲扑过去,和史沫特莱拥抱在一起,她们高兴极了,急急地用英语交谈起来。这天晚上,刚从陕北来到西安的斯诺,成了谈话的中心人物。朋友们围着他,听他讲苏区的生活,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许多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他将自己收集的苏区生活的照片拿给他们看。他们热情澎湃,激动地用三种语言唱起《国际歌》。斯诺还教他们唱红军歌曲:“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

1936年冬,女作家丁玲从上海来到了延安。第二年1月,丁玲又从原来所在的陈赓部队转到二方面军贺龙同志的司令部。一天,总司令部派通讯员来接她,说有一个外国女记者在那里。原来这女记者正是美国友人,丁玲的老朋友史沫特莱。丁玲立即和通讯员朝总部出发。来到总部,彭德怀等领导同志正在热情地向史沫特莱介绍部队情况。史沫特莱一见到丁玲,便大声喊:“丁!”她们又紧紧拥抱在一起。史沫特莱看着面前身穿军装的丁玲,又惊又喜,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从前在上海身穿连衣裙的女郎了。

第二天,丁玲陪同史沫特莱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又给丁玲分配了新的工作。因此,丁玲没有再回前方。而史沫特莱就住在凤凰山的大窑洞里,她也过着八路军的简朴生活,穿一身灰布制服。她不习惯睡炕,就在炕上支一个帆布行军床,炕前一张小桌,桌上一架打字机。外屋有一张方桌,毛主席朱总司令来看她,就坐在方桌边。

丁玲常去看望史沫持莱。史沫特莱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悠闲与她无缘,她从早到晚地认真工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每当丁玲看到她工作,就不免为自己散漫、缺乏应有的紧张而感到惭愧。她把自己的这种感想说给毛主席听,毛主席就鼓励她要向史沫特莱学习。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岁月里,丁玲和史沫特莱这对异国女作家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她们都在用自己的笔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战斗。从她们写的散文、小说以及领袖人物传记中,人们可以看到红军生活的剪影,看到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并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八路军,了解中国共产党。

何香凝与宋庆龄姐妹情深共患难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冯梦龙

何香凝比宋庆龄大14岁,她和秋瑾一样,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早在1905年,何香凝就在反清革命刊物上发表《敬告我国同胞姐妹》等文章,鼓励中华妇女参加反清斗争,成为出色的革命女战士。

1925年3月,孙中山临终前,三次请何香凝到病榻前,切切叮嘱:不能因宋庆龄没有子嗣而轻视她。何香凝当即表示:“先生的一切主张,我誓心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要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当时孙中山久久地紧握着何香凝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您……”可见孙中山对何香凝的信任。

孙中山弥留之际,何香凝与宋庆龄在孙中山的遗嘱上签了字,是著名的《总理遗嘱》的两个女签证人。孙中山逝世后,何香凝从北京回到广州,立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提议,将原来自己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一职由宋庆龄担任。在上海的宋庆龄得知后,一再推辞,国民党中央和何香凝再三邀请,1926年1月,宋庆龄担任了妇女部长,并与何香凝一起被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集团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决定分共,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除共产党人外,有三人不赞成分共,这就是何香凝、宋庆龄、陈友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为救国难,又重聚上海。不久,日本发动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何香凝亲率慰劳队赶到前线慰问,使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以及全体官兵大为感动。

1934年,中国共产党发表要求蒋介石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宋庆龄、何香凝率先在“纲领”上签了字。在她们的带动下,共有1779人签字。但蒋介石一意孤行,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何香凝愤慨之下,送了一条女裙给蒋介石,裙子上写着这样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名去。”强烈地鞭挞了蒋的卖国行径。

1937年6月,沈钧儒等“七君子”因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被国民党当局非法逮捕入狱。宋庆龄、何香凝等亲自到国民党苏州高等法院,发表声明,愿意为抗日救国而入狱,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何香凝还写信给国民党行政院和蒋介石,信中说:“总理弥留之际,(我)曾应允爱护夫人(宋庆龄)及其后人,现在中委之中,曾聆此言者大有人在。今抔土未干,诸言在耳,孙夫人如果入狱,香凝决偕行也。香凝年近六十,行将就木,何惜残废之躯,如能贡献国家,万死不辞。”警告国民党当局不得为难宋庆龄,并立即释放七君子。

1941年1月,蒋介石国民党悍然制造皖南事变,围剿抗战有功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联名致函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信中指示:“最近讨伐共产之声甚嚣尘上,中外视听为之一变。夫其党问题原为世界性之问题,世界上病态不除,则此种势力组织必存在,我总理早已揭示其端倪矣。我总理过去提出与箕产党共同努力干国民革命伟业,这是毋容变更。今日之中国共产党既在我政府领导之下,则准其发展所长,为吾党之靠山,抗战之干城,此正符合总理天下为公之怀抱。”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发动内战的阴谋。

抗日战争胜利后,宋庆龄,何香凝欢欣鼓舞,她们奔走呼号,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但蒋介石国民党一意孤行,于1946年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内战。宋庆龄、何香凝绝望之余,于1947年同李济深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宋庆龄任名誉主席,何香凝任副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从此,宋庆龄、何香凝与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蒋介石反动派彻底决裂。

穆青与老坚决潘从正

一贵一贱交情见。

——骆宾王

“他不在了,我还真想念他。”穆青坐在新华社大楼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飞的柳絮,神色黯然。他是谁,引得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如此动情?是穆青的亲人,还是哪位部长、将军?都不是,他是一位在沙荒地里默默种树的老农民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穆青同他交往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89年年底老汉去世,那如兄如弟的友谊依然没有断线,可谓生死不渝。

1965年底的冬天,就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一行人采访豫东灾区,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后,穆青本打算接着写河南宁陵县万庄村的“老坚决”与风沙搏斗植树造林的事迹,但是风云突变,十年动乱中,穆青全部的采访笔记本和日记,被“造反派一扫而光。夜色如磐,在牛棚里,穆青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写他,一定要写……”这位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形象早已镌刻在他的心上,岂是风刀霜剑所能斫的!

一晃14年过去了。雨过天晴,全国开始了四化建设的新长征。这时,穆青恢复了新华社副社长的职务。繁忙的工作,沉重的担子,不仅没有冲淡他对“老坚决”的思念,反而激起他亲自寻访这位种树老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