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05

第5章 体恤爱民仁心仁德(5)

张吉安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得上司的赏识,嘉庆五年,张吉安被派到了永康接着当他的知县。这一年夏天,永康遭受了特大水灾,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按照惯例,凡是遇到大灾之年,各级官员必须逐级请示,上报解决救助灾民的办法,经过逐级的审核后才能最后实施。这样一来,往往请示与批复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有灾不敢救,能救也不救的局面来。

张吉安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看着数以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张吉安心急如焚,他顾不得向上司请示处理办法,立即赶到灾区现场指挥救灾。他组织人为灾民搭起了帐篷,算作是临时的住处,使得很多的灾民暂时有了栖身之所。张吉安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当地灾民的情绪。他发动人员组织救助被大水围困的百姓,可以先用船给这些人送去可以食用的东西,暂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对那些溺水身亡的人,妥善处理他们的后事,让还活着的人心里稍有安慰。

张吉安向巡道请示,希望能再拨钱粮赈济灾民,以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恰好,巡道正有一肚子的火没出撒呢,张吉安成了他最好的发泄工具。因为张吉安没有按时向巡道报告灾区情况,弄得巡道很被动,被上司狠批了一顿。这个时候,就算张吉安说再多的好话,也不会起作用,更何况还是伸手要钱的事情。巡道以“偏灾向不查办”为言,拒绝再拨钱粮。张吉安实在没有了办法,搬出了巡抚大人阮元,向他陈述了灾民的生活状况,张吉安的话入情入理,终于说动了巡抚阮元。张吉安的请求终于获得了批准,拨下的赈灾粮及房屋修补费很快分发到灾民手中,灾民们无不感激地落下泪来。

一晃两年过去了,水灾对生活的影响刚刚有所好转,又出现了大旱,灾情最为严重的要数丽水县。巡抚阮元知道张吉安体恤百姓,真正为百姓着想,所以把他调到丽水县,彻底解决百姓在大灾之年的实际问题。张吉安不负重托,马不停蹄地赶往灾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丽水县境内山多,地形险要,张吉安看到许多山民到县衙打官司,既费时又耽误农活儿,于是进山住在到寺院里处理诉讼案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丽水县的问题解决了。张吉安在浙江10多年,所到之处多为灾区,但他能心系百姓,把解决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使得百姓安然度过大灾之年。张吉安去世之后,有许多百姓不惧路途遥远,前来吊唁,为的是能送送这位救百姓于危难的好官。永康县的百姓为他修建祠堂,以示纪念。随后,余姚、新城、丽水等地也建祠纪念。

与那些在灾荒之年知情不报,或是侵吞赈济钱粮的贪官相比,张吉安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王鼎一心为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他在宦海奔波一生,为人正直,一心为公,忧国忧民,为民解困,做了不少好事。王鼎在任军机大臣期间,多次奉清朝皇帝之命外出查办疑难案件。几十年间,他共历九省,办大小案40余起。每案他都酌情审理,秉公执法,“判断明允”,并惩处贪官污吏。

1841年夏天,黄河从河南开封附近的祥符决口,王鼎受命治理黄河。当时,祸水横流,奔腾不羁。一些昏庸的官吏,竟置人民的死活而不顾,认为燃眉之急不是堵口治河,而是先迁省城以避水祸。王鼎听说以后,非常气愤。他慷慨陈词,力排众议,并积极采取措施,保守危城。此时,开封城下,四面被水包围,颇有旦夕倾圮之危。74岁的王鼎亲率官吏,日夜巡护城池,终保危城无恙。堵河工程开始后,他又不畏艰辛,驻扎在工地,和民役一道露饮星宿。他晚上操劳经常通宵达旦,白天疲倦时就躺在轿子中休息片刻。治河6个月之久,很少返回省城行馆就寝。在王鼎的督察指挥下,堵河工程终于按期竣工。

鸦片战争中,抗战派报国无门,投降派弹冠相庆。王鼎对此目不忍睹,气愤至极,当着道光皇帝怒斥穆彰阿等卖国,并建议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但是,道光皇帝置之不理。王鼎积愤难消,不久便关门自草遗书,再度苦谏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抗敌保国和谴责穆彰阿误国害民,书毕,置遗书于夹衣衫中,怀着满腔的悲愤,在圆明园寓邸中自缢尸谏。

王鼎去世后,陕西蒲城的绅士、乡亲们,怀着对王鼎的崇敬之情,报陕西巡抚奏请道光皇帝,将他埋在故里。关于王鼎一心为民的事迹,至今还被蒲城人民竞相传颂着。

魏源以身代民保安康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江苏兴化县在大灾之后,水稻却喜获丰收。当地百姓为感激为此做出贡献的知县魏源,特将这年丰收的水稻称为“魏公稻”。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近代著名思想家。道光二十九年任兴化县知县。在清代官场中,县官是最难当的。它担负的职责最多、最实际、又最难办,而国家给予县官及僚属的俸禄是很少的。尽管如此,魏源于闱场跋涉30多年后,在52岁时方有所谓正途出身。科场的遭遇,促使他决定要当好百姓的“父母官”。

兴化“于里河地,形如釜底,近高宝、洪泽二湖”。湖水涨,威胁堤防,堤溃则将影响运河漕运,故设南关、中新等五坝,以资宣泄。下河农民种早稻,到秋初湖涨之时,新的粮食也都收获归仓了,坝启水注,与农民当年收获无损。道光末年,官场腐败已经十分严重了,河臣河工平日宴游作乐,贪污河费,不事修缮,致使堤不坚实。一旦湖水上涨,又怕承担溃堤罪责,于是不顾下河七县人民的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而农民新谷黄穗连云,即将收获,往往被大水冲得干干净净,此灾尤以兴化为甚,致使淮扬大饥,百姓怨声载道。

道光二十九年,洪水来得更早,大雨从农历4月一直到6月,湖水猛涨,河员催开邮南五坝,刻不容缓。此时禾稻将实,百姓听说又要启坝,个个怨恨,数万人风起云涌,集结堤坝。此时,魏源受任兴化县才3天,他首先察看了邮南水势,然后到县接印。

这时,“河帅将启闸”。魏源闻讯,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即将收获的水稻毁于一旦,于是,找河帅力争,陈述百姓之苦,希望尽力救灾,暂缓启坝,以免操之过急。然而,河帅只顾自己,执意不肯。魏源遂至总督衙门,击鼓求见。他见到总督陆建瀛后,再次为百姓申诉,反复强调不能启闸的理由。陆建瀛为掌握情况,亲往勘查灾情,终于批准了魏源的请求。

魏源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堤坝面临决口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河臣再次提出开坝,魏源顶风冒雨,扑倒在堤上痛哭,如果要开坝放水就让水把他冲走。数万乡民为之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昼夜奋战,终于渡过险关,保住了堤坝。此时,魏源浑身泥水,双眼被风雨激打得赤肿如桃,看到的人没有不感动流泪的。当人们含泪将这位56岁的老人用门板从堤上抬下时,陆建瀛见了,也禁不住和泪感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人们把魏源抬上船,到兴化码头,闻信前来迎接的士绅百姓,从县衙到码头,路上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拿着香火、放着鞭炮,欢呼“青天老爷”。千百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魏源的轿舆,一直用手抬进县署。士民们又立即送来一块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县署正中。是岁大穰,民谓其稻日:“魏公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