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07

第7章 关爱部属顾全大局(1)

齐景公欲速不达见深情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

齐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这一年,齐景公到少海出游。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有人从国都赶来报告,说:“国相晏婴得了重病。如果国君不能马上回京,恐怕就见不到他了!”景公听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过神来,命令最好的马车夫韩枢驾着最快的骏马繁驵(zǎng),立即赶回京都。韩枢使出了浑身的节数,繁驵奔驰如飞。顷刻之间,已行了数10里路。然而,景公仍觉得车子太慢。他夺过了韩枢手里的鞭子和缰绳,亲自驾驭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叨念:“晏婴啊晏婴,我的好爱卿,我说什么也得见上你一面!平仲啊平仲(晏婴的字),我的好帮手,我就要赶到你的身边!繁驵啊繁驵,都说你是千里马,原来却是这般模样!像你这样迟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晏婴!”

其实,繁驵很懂人情,像知道国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着,简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飞。然而,景公仍感觉它跑得很慢,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前进。景公失态地喊道:“下车,下车!”韩枢不知是怎么回事,煞住车子。只见,景公径直向京都方向跑去……马跑得快呢,还是人跑得快呢?当然是马啊!虽然齐景公像小孩子似的办了“傻”事,欲速则不达;但是,病中的晏婴如果知道了他的国君如此为他犯“傻”,不知该怎样感激涕零呢!

齐景公身为齐国国君,心里能这样装着他的臣子,这是怎样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祁奚的“尚公”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祁奚(前620—前545),本姓姬,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姓。周简王十四年(前572),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

周灵王二年(前570),祁奚因年老告退。悼公问:“谁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于是,他便举荐了与自己有仇的解狐,但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悼公再次问他:“谁还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呢?”他回答说:“我的儿子祁午可以。”不久,中军佐羊舌职也死了,当悼公再次征求他的意见时,遂又向悼公推荐羊舌职的儿子。悼公问:“你为何既举荐你的仇人,又推荐与你关系密切的人呢?”祁奚答道:“公问是何人能胜任,并非问及与我的关系呀!”悼公认为有理,便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为中军佐。

周灵王十六年(前556),晋平公重封祁奚为公族大夫。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执掌晋国朝政的大臣范宣子杀死大夫羊舌虎,又株连其兄叔向入狱。有人劝叔向求宠臣大夫乐王鲋为之说情,叔向直言:“惟祁大夫能救我。”祁奚听说后,不顾年老路遥,驱车面见范宣子,义正辞严地说:“《尚书》讲对一位有智慧、有谋略训诲的人应当相信、保护及安慰。叔向是参与谋划国家大事而很少有过错,教诲别人又从不知疲倦的人呀。对这样的人不给以安慰重用,却反而被株连,这是国之大失啊!过去,鲧被处死,其子禹却得到重用,管叔、蔡叔被杀逐,其兄周公却仍在辅佐成王。我们怎么能因为一个羊舌虎,就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呢?”范宣子听了很受感动,两人一起面见平公,说服平公赦免了叔向。事后祁奚悄然而归,叔向也未登门拜谢。

祁奚这种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贤不为谄、救人不图报的“尚公”精神,受到世人的称道。孔子赞美:“祁奚举荐仇人,不为巴结;举荐儿子,不为偏爱;举荐辅佐,不为结伙,惟有贤能才可以举荐贤能啊!”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赞道:“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爱兵如子的军事家吴起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冯梦龙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和改革家。写有《吴起兵法》一书。《吴起兵法》对战争有一系列精湛见解,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自幼习武,胸怀大志,刻苦自砺,重诺守信,年轻时就办事认真,注意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威信,并通过处理日常琐事,来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办事能力,是个有心计、有抱负的人。

为了在政治上谋求发展,吴起一心想登上仕途,谋取官职。他多次外出游历求官,花去了大量金钱,结果都未能如愿,家产用尽,事业无成,徒然招来许多人的讥笑和诽谤。吴起早年丧父。母亲见家业败落了,儿子也没混上个官职,还时常受人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天,她把吴起叫到跟前说:“儿啊,你想自立,这是好事,妈不拦你。可这不容易啊!现在家里的钱物都叫你花完了,往后可怎么过呀!”

吴起看到在卫国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就打算到别的国家去学本事。临行前,他跪在白发苍苍的老母面前,咬破自己的臂膀,指天发誓说:“您老放心吧,儿子决心离家谋生,做不到卿相那样的大官,我就不回卫国!”

吴起在鲁国搜集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写的兵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读,不仅把兵书读得滚瓜烂熟,而且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后来,鲁穆公任命他为大将,叫他带领2万人马去迎击齐军。吴起当上了大将,军营将士一时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是个不会打仗的书生,有的说他名声不好,不忠不孝,母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吴起不把这些流言蜚语放在心上。

他想:要以弱胜强打败齐军,首先要依靠将士们齐心创力,这就要充分调动大伙儿抗敌卫国的热情。

过去,大将到来总是带着大批随从,排列堂皇的仪仗,声势显赫。吴起却轻车简从,穿着朴素。他一到军营,就深入到士兵中。士兵们住宿条件很差,地上铺了一层杂草,吴起就跟大伙儿一起在上面睡觉,吃饭时,吴起拿起碗筷,夹在士兵中一起吃。士兵们没有车乘,没有马骑,吴起也同样不乘车,不骑马。他从不克扣军饷,不打骂士兵。

不久,他就与兵士消除了隔阂,相处得亲密无间。大家都乐意听从他的指挥。吴起还抓住一切机会,耐心地向将士们讲解保卫国家、英勇杀敌的道理,激励大家的斗志。

鲁军士兵士气大振,向齐军发起反击。在抗齐战争中,吴起善于用兵,身先士卒,初试锋芒,就打败了强大的齐军。

这次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争,挽救了鲁国的危亡,提高了鲁国的威信。从此,吴起的名声在各国传开了。

由于魏文侯正在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吴起知道在鲁国再待下去不会受到重用,又恐怕一旦有人在穆公面前挑拨,连性命也难保。于是毅然离开鲁国,来到魏国。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率兵到魏国的西部边境,抵御秦国。

吴起一到西部边境,就和将士们一起修城墙,练兵马。为了防备秦国,还修了一座很重要的城,叫吴城。他体恤部下,与士卒共甘苦。他行军不骑马,宿营不设单独的床铺,亲自背军粮;他爱护士兵,与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痈疮里的浓血排不出来,痛得满地打滚。吴起见此情景,为解除患者的痛苦,他竟不顾痈疮有多脏、有多臭,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调药治疗。

在吴起的统率下,士卒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他指挥的军队往往能打败数倍于己的敌军,吓得秦兵不敢侵犯魏国,韩国、赵国、齐国都派使者到魏国来朝拜。

吴起作为一代名将,不仅会谈兵论武,南征北战,他还深深懂得热爱战士,懂得与士卒同甘苦的重要。战争年代,党的多数干部注重热爱人民、热爱人民子弟兵,不搞特殊化。和平时期,有的人忘记了自己应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做到与民同乐,与民同苦,做官当老爷。这些人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由于他们抛弃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给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如不早日弃旧图新,易弦更张,党和人民最终也会抛弃他们。

王昭君出塞

百年心如同,谁限河南北?

——姚合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后汉书》载:汉元帝时,容貌艳美的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深宫为待诏。

匈奴呼韩邪是曾两次到中原朝见的单于。

公元前33年,呼韩单于第三次入汉朝,除表示称臣友好外,还特地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的请求。消息传开,深居内宫,寂寞孤独又很有见识的王昭君喜出望外,向皇帝请求甘愿随呼韩邪到塞外并与之为妻。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夫妻两人向汉元帝谢恩后,高高兴兴地回匈奴去了。于是便铸下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

昭君出塞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阏氏,匈奴语为王后,宁胡阏氏即为匈奴带来和平安宁的王后)。汉元帝亦因昭君出塞而将自己的年号由“建昭”改为“宽宁”(长安宁)。为和亲而改元,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昭君出塞,汉朝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物产随之带入匈奴,塞外匈奴盛产的牲畜及畜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内地,汉匈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和友好关系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昭君出塞后的五六年间,汉匈之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繁荣景象。

王昭君这一和平友好的使者,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在促进、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上有着巨大贡献。她和匈奴人民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因而昭君受到塞外人们极大的敬重。至今内蒙古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的美好传说和故事。昭君死后,人们在一望无际的土默川平原上,为她建造“特木尔苏尔虎”(蒙语:墓)。昭君墓高33米,占地面积20余亩,它北靠巍峨雄伟的大青山,南临奔腾咆哮的黄河,风景优美,十分壮观。王昭君的功绩永垂史册。

丙吉与车夫的主仆之谊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丙吉是汉宣帝时的丞相,是汉代名相之一。

丙吉任丞相时,他的车夫是个行为很放荡的人,喜好喝酒,常常喝得大醉。

有一次车夫驾车外出,又喝醉了,竟然呕吐到丞相车上。丞相府的管事官员知道后,对丙吉说:“这样的人不能用,应该把他辞退了。”

丙吉说:“他喝醉了,犯了点错误就赶跑他,叫他到哪儿去容身呀?你们原谅他这一次吧!其实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是把我的坐垫弄脏罢了!”丙吉仍然把他留在身边。

这个车夫是边疆地区的人,对边防上的情况很熟悉。

有一次,车夫外出,遇见了一位传递紧急公文的驿骑,得到了匈奴入侵云中、代郡的情报,车夫想:“这个情况很重要,我应该马上告诉丙吉。于是,立即返回丞相府,报告丙吉。”

车夫向丙吉建议说:“边疆上的几个郡,恐怕很快就要打仗了。一旦战争爆发,郡里的高级官员有的年纪老了,有的正在生病,哪能指挥作战呢?你是丞相,应当把情况了解清楚,并且考虑做适当调整。”

丙吉听了,觉得车夫说得有道理,于是马上叫来有关官员,把边郡的主要官长一个一个都了解一遍,把他们的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出身经历以及文武才能都掌握了。

有一天,皇帝召集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大臣上殿议事,问起边郡人员的情况,其他人因事起仓促,没做任何准备,一个个都慌了手脚,什么也回答不上来。结果,皇帝很生气,挨个指责一番。

等问到丙吉了,他不慌不忙,介绍得一清二楚,皇帝一看,唯独丙吉了如指掌,皇帝心里很满意,称赞他关心边防,尽忠职守。

事后,丙吉曾对人说:“别看我是丞相,如果不是采纳了车夫的建议,哪里能得到皇帝的称赞呢?”

丙吉不愧是一位贤相,他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懂得人不论贵贱高低,都可能拿出极有价值的“一孔之见”。

有些居于领导岗位的人却不是这样,自以为高明,不懂得爱护部属,有小错,轻则责罚,重则辞退,致使部下只会对他们讲“是”,唯唯连声。即便有聪明才智,也被这种刚愎自用的领导压制了,绝不可能在紧急的时候,向领导提出真知灼见。

曹操招才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一生做官40余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励精图治、三次下令求贤。《令》中说:“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使国家复兴的君主,哪有不是求得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而他们得到的人才,却往往来自里巷之中。这难道是侥幸得来的吗?是居上位的人主动寻求的结果。现在国家尚未安康,正是特别需要贤人的时候。你们要帮助我寻求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推举上来,我就任用他们。”曹操在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非常重用人才,招募人才,团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