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17347100000009

第9章 关爱部属顾全大局(3)

李世民以至诚治理天下。他认为君臣能够和睦相处,肝胆相照,臣下才能竭忠尽力,有所作为,他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人们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不能上达。这样,要求臣下精忠报国便不可能了。”特别对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忠心耿耿的大臣,更要重其大节,不可吹毛求疵.尤其不可轻信谗言,率意惩处,否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以李世民对那些在皇帝面前说人坏话,专事攻击别人的官吏,特别警惕。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伐高丽,在洛阳停留。临行前命令房玄龄留守长安,授权处理朝廷一切事务。有一个官员当面对房玄龄说:“我要向皇帝告状。”房玄龄问他:“你告的是谁?”此人毫不掩饰地说:“我要告的就是你!”这件大事,出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时候,房玄龄不敢隐瞒,便用驿马送他去洛阳,面见皇帝。李世民听说房玄龄有公文送告状人,已经猜出大概,命令卫兵持兵器立于面前,然后引见来人。问道;“你走这么远的路来到这里,是告何人?”那人答道:“告房玄龄!”李世民厉声喝道:“果然如此!好大的胆,推出去斩首!”事后对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完全可以自行处理,不必报告!”

李世民既善于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又注重德才兼备,防止佞臣得道。李世民曾对封德彝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人。我让你们举贤荐能,可至今也没有看到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封德彝有点委屈,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而是眼下确实没有治国人才呀!”李世民说:“用人如用工具一样,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俗话说,坚车能载舟,犁田不如牛。古代圣明贤君都是从当代选拔人才,从来不会在别的朝代选人。只怕你不识才而埋没了当代的人才。”他在注重人的才能的同时,尤其重视官员的品德,他曾说:“朝廷如果选用一个正直的人,所有善良的人都会受到鼓励;如果用一个坏人,佞人便蜂拥而来。”他还认为国君是身躯,臣民是影子,躯干挺直,影子自然不会弯曲;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混浊。

由于李世民善于纳谏,精于用人,使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李体悯士卒

路旁老人忆往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刘禹锡

李愬,唐朝将军,懂谋略,善骑射,能诗文,抱负大。元和十一年(816),朝廷任命他为征讨淮西的前线指挥。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更为削弱。内地的各路节度使各占一方,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号令。淮西镇是其中较大的藩镇。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因为达不到继承父亲职位的目的,便自领军务,纵兵焚掠舞阳(今河南中部偏南、洪河上游)、叶(今河南叶县南)等县,威胁洛阳。朝廷多次派兵讨伐吴元济,但唐军统帅钩心斗角,懦弱无能,兵士涣散,溃不成军,吴元济十分嚣张。

李愬任淮西前线指挥后,并不急于出兵。他认为,要先把军队整顿好,严明纪律,增强军力,振奋士气,团结一心,使部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不摆统帅的架子,经常深入兵帐军营,了解军士的生活状况和疾苦。将士受伤生病,他总是带着礼品,亲自到军营看护、慰问,关心其冷暖,好言好语以示体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严肃检点,简朴勤直,为将士做出榜样。

对于来降的人,李愬不侮辱、不凌慢,总是善言勉慰,让他们自己选择出路。凡愿意回家的,发给粮食布帛。这些降兵降将看到李愬这样宽宏大度、仁爱有加,都受了深深的感动,不愿回家,情愿留下参战。这样,李愬的部队人数增多,战斗力增强了。兵士们都说:“跟着李将军,舍命掉头也要往上冲!”李愬的部队面貌大变,兵士们相助相爱,团结协力,军威远震。

李愬准备了半年,经朝廷批准,终于发动了对吴元济的总攻击。在一个天寒地冻的风雪之夜,他率领骑兵夜行130里,千军万马,步调一致,秩序井然,军士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如同大江巨潮冲向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城下,城内百姓为之呼应。敌军众叛亲离,节节退败,弃城西窜。黎明雪停之时,李愬部队攻破吴元济外宅,蔡州官吏惊呼大嚷:“城攻破了!”吴懵懵懂懂地以为手下将士来向他索讨御寒的冬衣呢!直到他亲耳听清传递李愬的号令时,才如梦初醒。在贴身侍卫的保护下,爬上院墙,准备逃命。这时,李愬的千军万马已把院墙围得水泄不通,军士齐声呐喊,声震天地,如雷电轰顶。吴元济狼狈不堪,战栗不已,走投无路。唐军给了他一把梯子,他只好乖乖地爬下,束手就缚。淮西的其他部队闻讯,也都投降归顺了。

李愬部队进城。大雪初霁,晴明寥廓,刀枪闪亮,军威肃然。百姓们听说官军平定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都纷纷走出宅院,奔向街头,额手称庆,欢迎官军。送水的,献酒的,敬鱼肉的,络绎不绝,塞满路口,感激李愬为民除害,并交口称赞李愬训练的官军号令一致,众心齐力,深得民心。当时,大诗人刘禹锡得知这一消息,写了《平蔡行》诗三首,诗中有两句写道:“路旁老人忆往事,相与感激皆涕零”,团结战斗,为民除害的部队,才能赢得如此的赞美啊!

狄仁杰体恤同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付玄

人们只知道狄仁杰断案很奇,孰不知他的过人之处远不止这些。他个性耿直无私,执法如山,伸张正义,不畏权势,即使在唐高宗、武则天面前也坚持原则,最终赢得武则天的信任和同僚的尊敬。

狄仁杰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唐朝的高官,但他生性淳厚,从不以出身做人,因此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不少长辈的夸赞。还在他当并州都督府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奉命出使一个很遥远的蛮荒之地。偏偏郑崇质有一个年老而且多病的母亲,郑崇质丢下老母只身远行,心里很不是滋味,狄仁杰见状十分同情,便求见作为主管长官的长史蔺仁基,对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如此,我们怎么能忍心他在万里之外还为老母担忧呢!”随即便自告奋勇,要求代替郑崇质出使。

狄仁杰的举动使蔺仁基深受感动。此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俩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时形同陌路,都以看对方的笑话为乐事。面对涉世未深却如此急公好义的狄仁杰,蔺仁基非常惭愧,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从头说了一遍,并深有感触地叹道:“与仁杰相比,我们难道能不自惭形秽吗?”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动,俩人居然从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这种能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恩怨,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品质值得世人学习。

范仲淹请罪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吕夷简(978—1043)对皇帝宋仁宗说:“范仲淹是个有才能的人,朝廷若想用他,就应该重用。”

宋仁宗说:“可他反对过你啊!”

“他虽曾经反对我,”吕夷简说:“但我的确也是有毛病的,再说他也是为国家着想啊!”“好吧!”宋仁宗同意了。

不久,宋仁宗就升范仲淹为学士,任参知政事。范仲淹到任后向仁宗建议10件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受到皇帝的信任。人们议论纷纷,说:“吕夷简不念旧恶推荐范仲淹,真是个为国家着想的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