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01

第1章 勤俭律己(1)

尧之“宫殿”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过了很多年,尧当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于是尧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118岁时去世。

他很会治理天下。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农牧渔猎各业,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生产很落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尧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对大家的苦难十分关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

尧看到有人吃不上饭,心想:这是我使他饿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总觉得:这是我有过错,才使他没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几个部落首领来拜望尧。他们来到尧的“宫殿”门口,细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啊!”有个人先发出感叹,其他人也跟着议论起来:“这明明是几间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们那里,守门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说着,尧走了出来。大家见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身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这些首领们互相看了看,他们每个人都比尧穿得好,脸上不禁露出惭愧的神情,从心眼儿里更加敬重尧了。

在尧招待各部落首领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钵、土碗,津津有味地喝着野菜汤,谈着治理天下的大事。“宫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

从那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们都学着尧的样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舜帝勤劳节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中庸》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

有一次,继母叫舜和象去种黄豆,她让舜种阳光不足的北坡,让象种土沃光足的南坡。她还把好豆种给了象,把不好的豆种子给了舜。舜和象各自种下了豆种。

勤劳的舜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整天耕耘在地里,浇水、除草、捉虫,样样精心。早晨还没等太阳升起,舜已出现在田间了;晚上太阳早已落山,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于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挑不动水,举不起锄,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间呢?

于是北坡与南坡的豆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长势;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叶繁茂,绿茵茵;象的南坡,野草丛生,几乎看不见豆苗。

一天,帝尧来到这个地方,在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那人手里并没有拿鞭子,而是拿着一个小簸箕,不时地敲几下,帝尧看着,心里很纳闷,心想这小伙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位白发长者,挑柴从对面山上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了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帝尧拱手道:“老人家,这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这里的小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尧问:“他是首领还肯替你挑柴吗?”老人说:“他就是这样,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并且身为首领,从不让别人替他干活。你不见他自己正在犁地吗?”

帝尧走上前去,问了名字后,方知他叫舜。帝尧问他说:“为什么耕地敲簸箕?”他说:“牛虽是牲畜,但为我耕这样的山地,就已经很费劲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实在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声音吓一吓就行了。如果我要打,这头牛受痛苦就要猛拉,哪头牛还按部就班。这样一头猛拉,一头不拉,结果乱了套,少耕地,还累得牛筋疲力尽,没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帝尧连声称颂:“有道理!既勤劳又爱惜牛,也是奇才,如果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后来,帝尧真的让位给舜。

由于舜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计民生,防敌御侮,无不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百姓称颂的好首领。

季文子以俭为荣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前568),春秋时鲁国正卿,谥曰文子。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季文子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有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径直向马厩走去。

刚走到马厩门口,他看到他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很纳闷,问他在干什么,他侄儿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季文子十分生气,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

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

他侄儿备好了马,季文子在车上坐好,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季文子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时而观望民情,时而皱眉沉思。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下了车,与百姓们交谈。这时,走过来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

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里买东西。”

季文子抬头一看,果然有辆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依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的口气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人连一件像样的绸缎衣服都没有。喂的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话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话,说得仲孙哑口无言。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后来,孟献之闻知此事,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后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晋文公饱不忘饥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晋文公(前697—前628),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23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24年(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霸主。公元前628年10月,晋文公因病逝世,终年70岁,其子晋襄公继位。

“饱不忘饥”,说的是晋文公的一段往事。

晋献公死后,他的5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夷吾当上国君即晋惠公。为除去后患,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孤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或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孤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度过道道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个破破烂烂的干什么?”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19年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孤偃说:“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说着又吩咐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墨子提倡节俭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

墨子(前468年—前376),名翟,又称墨翟,鲁国人(滕州)。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