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03

第3章 勤俭律己(3)

刘晏的家位于闹市,居住环境杂乱。他的宅院无高楼亭阁,亦无奇花异草。因此,朋友们劝他换个地方重新修座庭院,也好风光风光,而刘晏却笑而不答,仍然住在原处。朋友们见他按兵不动,就暗地里为他找一块地皮。那里紧挨着朝中一些大臣的宅第。若在那里修建起豪华住宅,该是令人十分羡慕的。

地皮找好了,朋友们就告知他:“我们实在看不过去,你的住处太差了。一个普通的官员都比你的宅第强,何况你是掌管全国财政的大臣呢!地皮都为你找好了,你就下决心修造新府第吧!”

刘晏想了想,说:“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但修建豪华宅院,我刘晏是决不会干的。住宅能挡风御寒、住人休息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豪华。希望各位明白我的主张。”

李责力悯农爱粮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

李(594—669),本姓徐,名世,赐李姓,为避太宗讳,去“世”字,单名,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南)人。他是唐初大将,任唐右武侯大将军、司空等职,曾被封为东海郡公、曹国公、英国公。

李官高位显,禄厚薪丰,却十分节俭,尤其以悯农爱粮著称。

一天,家乡一个年轻人到京都拜见他。

吃饭时,桌上只有几盘素菜和几个麦饼子。李谈笑风生,大口大口地吃着。年轻人呢,吃了几口菜,觉得味道清淡,就懒得伸筷子了。咬了几口饼子,觉得饼子很硬,就把饼皮撕下来,偷偷扔在地下。

年轻人的举动被李看见了,心里很不高兴,便对年轻人说:“年轻人,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年轻人道:“您老识多见广,何言请教?您有什么话只管说吧!”

李说:“我自幼家富,不知这饼子是怎么来的。你生在农村,一定熟悉,能讲给我听听吗?”年轻人回答:“这很简单,经过犁、耙、种、锄、收、打,便可得到麦粒;再将麦粒磨粉,就可得到面;再将面用水和,上锅烙,便可得到饼子。”

李捋着胡子笑着说:“哈哈,你说得不错。可是,这犁、耙、种、锄、收、打,还有磨、和、烙,就像你嘴说那么简单吗?锄,得头顶烈日,脚踏灼土,大汗淋漓,嗓子冒烟!还得浇水吧,那可要吱呀呀,吱呀呀,不停地摇辘轳,从早摇到太阳下山,摇得腰酸背痛手又麻。年轻人,你没干过这些活吧?”

年轻人回答:“我父亲从不让我干这些。”

李说:“怪不得你这样不珍惜粮食呢!”

年轻人听了,面红耳赤。李令仆人拾起扔在地上的饼皮,用水洗净拿来,一块块放在嘴里。他吃的是那么津津有味。吃完,他抹了一下嘴说:“谁知一颗麦粒,千分苦啊!”从此,年轻人改了旧习,李悯农爱粮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柳宗元勤俭的一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汉族,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体恤民生疾苦,一生勤劳节俭,特别是开发岭南、造福岭南人民的美德千古流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9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11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柳宗元交游甚广,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唐宪宗时期,已经43岁的柳宗元再度遭受打击,被贬到荒凉辽远的广西柳州做刺史。当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生活在这里的壮族百姓,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迷信活动盛行,生活极端贫困。柳宗元上任后,一面改革落后习俗,一面带领百姓,勤耕垄亩,发展生产。

当时的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就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他教人们在被开垦的土地上种菜,种稻,种竹,种树。仅大云寺一处就种竹三万竿,开垦菜地百畦。他很重视植树造林,自己还亲自在柳江边上栽柳树,到柳州城西北种甘树。

柳宗元除亲自动手种植中草药,还亲自采药、晒药、制药、研究药的功效,常常用自己做试验,认识药性和药效,向人们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

当时,柳州民间流传着“三川九漏”的说法,柳州人不敢破土打井,因此,人们不得不用各种器皿去背江水饮用,路途遥远,十分艰难。柳宗元动员百姓破除迷信,并亲自动手带领大家破土打井,从那以后,柳州人才吃上自己打的井水。在柳宗元的教化下,柳州人还学会了养鸡养鱼修造船只等本领。柳州改变了落后面貌,出现了人人劳作,勤耕垄亩,宅有新屋,步有新船的新景象。

柳宗元做柳州刺史4年,一心恤民奉公,自己生活却很凄苦。虽为一州之长,但死后却无钱料理丧事,还是朋友相助,才得以归葬先人之墓。

为了怀念这位刺史,柳州人民为他在罗池立庙,奉他为“罗池之神”。这庙至今还矗立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园里。

苏东坡节俭成习

天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高186米,为人豁达心胸宽广。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作为文学家、艺术家,苏轼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学及艺术力面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同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然而,作为政治家来说,苏东坡却一生不得志。他21岁中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后,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但是,在这40年中,苏东坡政治上总是受到打击,他曾许多次被贬官、流放。有一回还被抓起来,押到首都汴京治罪。他在晚年还曾被放逐到遥远的广东、广西一带去当小官吏,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

坎坷的经历,使苏东坡对社会下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使他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看得更清楚。也正因为这样,苏东坡一生,无论是位居高官,还是遭贬放逐,始终追求做人的廉洁正直。

苏东坡在生活方面,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肉体上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然而如果能注意生活节俭,那也算是真正找到了延年益寿的道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玻对节俭是相当重视的。

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他薪律大减;再加上遭贬后,旧日那些常来往的亲朋好友,都怕受牵连,再不愿与他来往,更不愿资助他钱财;他的弟弟苏辙又债台高筑;所以,当时苏东坡生活是相当窘迫的。然而,这并没有吓倒苏东坡,他依靠节俭的生活方式最终渡过了难关。

为了渡过困境,苏东坡非常注意计划开支,从不乱花一分钱。为此,他还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将这些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份,每日只许用一份。这些钱全部分好后,苏东坡把它们统统按份挂在屋梁上,然后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钱后还要计划开支,能不买的就不买,一日下来,最终开支只准剩余,不准超支。剩余下的钱,苏东坡把它们专放到一个另外备好的竹筒中,专门用于家中的意外开支。

这样,日子虽苦,但清苦中倒也自得其乐,他在给好友秦少游的信中,谈到自己在黄州每日计划开支、艰难度日的清苦情境时说:“我估计手中的钱还可支持一年有余,到那时再作计划;水到渠成,不须预虑。因此胸中没什么负担。”

苏东坡就是这样,凭着精打细算的节俭生活方式,度过了黄州遭贬后的艰难岁月。

生活在困顿的时候,苏东坡能以节俭度日,生活发生了变化后,苏东坡一样非常注重节俭。他在朝廷中作高官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过去过的苦日子,生活从不讲究奢华。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是一饭一菜,如有客人来需同他一起进餐时,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主人:不许铺排,否则,他就拒绝前往。

一次,有一位与苏东坡多年不见的老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苏东坡。旧友重逢,自然十分高兴。于是,那位朋友便想找个适当的时候,请苏东坡去他家吃饭。苏东坡听说后,一再嘱咐那位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追求排场,只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叙友情就可以了。

可是,几天以后,当苏东坡去赴宴时,却发现那位朋友并没有听他事先的劝告,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这时,苏东坡很不客气地对他的朋友说:“老兄看来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一向主张厉行节约,你酒席备得这样奢华、排场,看来根本不是为我苏东坡所备。如此看来,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他转身便要告辞。

那位老朋友见东坡这样认真,便解释说:“先生说哪里话,先生一向生活节俭,朋友是早就知道的。但这回是例外,我们两位旧友,这么长时间没有相见,今偶得重逢,实在难得,难道不该好好庆贺一番。再说,先生现在正在朝中任职,是场面中的人物,我请先生,若太寒酸了,岂不太失先生身份。所以……”

“所以什么?”苏东坡没等那位朋友再往下说,抢过话头说道:“是朋友相聚,就该像朋友那样彼此随便、自然些,不必讲什么排场。现在你让我坐在这些山珍海味面前,一改素日节俭自约的习惯,我哪里还能吃得下去啊?我虽然在朝中做官,但做官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节俭。相反,官位高了,更应该注意自律。”说完,他硬是坚持不入宴。

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如今他身居高位后,还这样注意以俭自守,看来东坡已经节俭成习了。”

苏东坡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俭朴,还十分注意用节俭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一位正在做高官的远亲,生活极为奢华。单是起居时“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的人则要增至5人,如果是“大澡浴”呢,则要有9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之后,还要用名贵的药膏擦身,用异香薰烤衣服。这人生活如此奢侈,自己不以为耻,反以为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一次,他在给苏东坡写信时,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乐道”。东坡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希望他能在一个“俭”字面前有所醒悟,改掉奢华的习气。

苏东坡在朝廷做官时,曾三次担任哲宗皇帝的侍读。其间,他也常向皇帝进言,讲述以俭治国的道理。他曾把古来君主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六事”,基中的一事即为:“讲节俭,简率朴素,不伤民财。”宋神宗时,有一年皇帝颁旨,要大办元宵节并要用“浙灯”4000盏。东坡感到:当时国库已亏空,民不聊生。神宗这样做是劳民伤财,且会助长社会上追求奢华之风。于是,他连夜起草奏章——《谏买浙灯状》,使神宗终于改变了初衷。节约的反面就是浪费。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尤其是好朋友们相聚时,浪费的主要根源是由大讲排场所致。讲排场是一种很不好的陋习,苏东坡的做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要提倡的。我们有时也经常会发现,几个好朋友相遇在一起,到饭店里大吃一顿,摆摆阔气,三五个人上了一桌,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会身价倍增,才会令朋友对自己另眼相看。至于花多少钱?能否吃掉?根本不去考虑。请大家想想。这样做何谈节俭?相反,只能使奢侈的风气得到蔓延,于人对己都不利。范质戒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宋代有位宰相名叫范质,身居高位,但生活十分节俭。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