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
17347300000026

第26章 坚持真理不卖国求荣(3)

不久,清军围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清兵包围,到乡下隐蔽起来。清兵到处搜捕,还想引诱夏允彝出来自首。夏允彝不愿落在清兵手里,投到河塘里自杀。他留下遗嘱,要夏完淳继承他的抗清遗志。

父亲的牺牲引起夏完淳万分悲痛,也激起他对清朝的仇恨。他和陈子龙秘密回到松江,准备再组织起义军。这时候,他们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一支由吴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把家产全变卖了,捐献给义军做军饷,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他还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封给夏完淳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衔。吴易的水军在太湖边出没,把清军打得晕头转向。但是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义军失败,吴易也牺牲了。

过了一年,陈子龙又秘密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这次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被杀害,陈子龙也被清军逮捕。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跳河自杀。夏完淳正在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

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80天。他给他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对夏完淳的审讯开始了,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色像死灰一样,不敢再审问下去,一拍惊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9月,这位年才17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他的朋友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到现在,在松江城西,还留着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合墓。

爱憎分明不卖国求荣的齐白石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齐白石(1864—1957),原名齐纯芝,号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国国画画家,齐白石也和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齐白石老人生前爱憎分明,痛恨日本军阀,痛恨汉奸、特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门口贴出一张“告白”,上书:“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以此拒绝卖画给敌人,拒绝与他们打交道。

老人还常常借诗画影射咒骂敌人。他曾画了一幅“群鼠图”,在画上题诗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严厉尖锐地揭露并鞭挞了日寇“群鼠”对我国的侵略罪行。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许多无耻文人对于日本侵略者高官厚禄的利诱,趋之若鹜,甚至感恩戴德,甘为走狗。当时周作人等汉奸文人将民族大义置之脑后,丧失了国格、人格,纷纷粉墨登场,出任伪职。而齐白石、张大千、李苦禅、溥儒等爱国画家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格的尊严,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等民族败类横眉冷对,拒绝出任伪职,不畏强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

齐白石在北京沦陷后,毅然辞去受敌伪控制的北平艺专的教授职务。一些敌伪头目,时常找齐白石索要字画,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画家,怎能甘心听从那些恶人的使唤?他在大门上贴了“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等字条。有人为他担心,更有人劝他明哲保身,不要触犯敌伪政权的人。但齐白石无所畏惧,他宁可挨饿受冻,也决不去取媚于那些强盗。他在诗中写道:“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显露出他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一天,日本控制下的北平伪机关,派人把齐白石接去,强迫他宣传所谓“中日共荣”,宣传日本人的强盗理论。齐白石坚决拒绝,宁死不答应,因而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扣留了3天,后来还是被人保释回家。他到家后愤然挥笔写下“子子孙孙不得做日本官”的誓言,表示自己抗拒到底的决心。当时日本侵略军驻华北地区的头目曾多次派人到齐白石家,诱劝他到日本去,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断然拒绝:“齐璜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可把齐璜的头拿去。”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派人将齐白石在银行的存款全部没收,威逼齐白石为他作画。齐白石义愤难平,于是提笔泼墨,挥毫作画一幅,亲自加封,找人送至王宅。恰好当天王克敏在家举办宴会,敌伪华北头面人物聚集一堂。王克敏以为齐白石“就范”,送画祝贺,喜出望外,当众将画打开。原来所画的是一张《群鼠图》,上题词:“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残天欲曙,寒冬已换五更鼓。”观者目瞪口呆,王克敏羞恼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期,齐白石的螃蟹画很多,朋友见他这样,担心敌人借故寻事,劝他多加注意。齐白石不以为然:“我残年遭乱,留一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他依然这样画下去,进行着自己特殊的斗争。

齐白石在北平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抗战胜利后不久的1946年1月,齐白石画展在重庆举办,展出了100余幅精致的作品。《新华日报》发表专文对齐白石的画艺和人格作了高度评价:“白石先生不仅在画技上有超人之处,以先生的品格来说,北平陷敌后,在那里住了八年,未作一画,并拒绝了敌伪的教授之聘,这种高尚的节操,实为艺林生光。”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国格、人格、奴颜婢膝的艺术家,其作品会受到人们的喜爱。齐白石等画家之所以创作出令人瞩目的艺术精品,是与其高尚的人格分不开的,是与其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的。他们的作品被人们所喜欢,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更为人们欣赏、传颂。

贤母为国捐躯饿死不劝降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

——《晋书》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马本斋,回族,是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1925年,马本斋投奔东北军张宗昌部下当了兵。由天他吃苦耐劳,文武兼备,3年后就被擢升为团长。

可是,当了团长后,他的思想却起了很大变化。他亲眼看到这支军队并不是为穷苦百姓的,总是借口“剿匪”残害百姓。他几次请战,也不为上峰批准。他感到心灰意冷,报国无门。于是,毅然辞去军职,解甲归田。辞职前,他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志:

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

空有满腹男儿志,不尽沧浪付东流。

1921年秋,马本斋回到家乡东辛庄,重操农活。母亲白文冠很理解、支持儿子的义举,说道:“解甲归田是好事,咱不能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次年年初,日寇就进了东辛庄。在一片火海中,白文冠的大儿子马守朋和一些乡亲们惨遭日寇枪杀!

白文冠和马本斋愤怒了!

白文冠望着倒在血泊中的大儿子和乡亲们,把马本斋叫到跟前。厉声说:“本斋,咱回族有句话:‘对恶狗用棍子,对强盗用刀子’。咱这人命绝不能白搭!你当过兵,打过仗,你现在就去拉队伍,打鬼子,为娘、为乡亲们报仇!”

“娘!本斋明白,咱跟鬼子汉奸誓不两立!”马本斋义愤填膺,当即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从东北军带回的二十响匣子枪,找到村里一些乡亲们,说道:“乡亲们,你们怕不怕死?”

乡亲们素来敬佩“马团长”,齐声答道:“本斋,你就说怎么干吧,我们听您的指挥!”

“好!抄家伙,拉队伍,不杀尽鬼子,决不罢休!”马本斋截铁地吼道。

当晚,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月光如泻,流星闪烁。在东辛庄马家院子的大椿树下,围坐着十几个回族热血男儿。他们一会儿慷慨激昂,一会儿低首沉思,在商议着怎样拉队伍抗日。白文冠特地买了2斤烧酒,3斤花生米,招待大伙边饮边谈。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组织“回民义勇队”,大伙一致推举马本斋担任义勇队队长。

1938年8月30日这一天,回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在东辛庄清真寺前正式成立了!义勇队员们手持大刀、长矛,肩扛土枪、钢叉,在马本斋率领下,跪在地上向真主起誓:国难当头,日寇杀我父老乡亲,穆斯林大义大勇,要讨还血债,报仇雪恨,死而无怨!

就这样,一支60余人的回民抗日武装,在华北平原上揭竿而起!

为了支持抗日大业,白文冠走东串西,四处奔波,组织村里30多个妇女,为义勇队员洗衣、做饭、烧饭,慰问照料伤病员。在她的影响下,东辛庄的乡亲们全都投入了抗日的铁流。

1938年春,马本斋通过八路军河北游击军令员孟庆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总队”,并担任总队长。是年秋,马本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握住入党介绍人的手说:“今天,才是我马本斋真正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