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
17347300000005

第5章 尊重事实崇尚诚信(2)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轻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硬,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今年年成挺不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周处吃了一惊。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会,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大家都挺高兴地向周处祝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去了。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了重伤,就往江的下游逃窜。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盯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钻。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3天3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底里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街头巷尾,一提起这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人们大为惊奇。原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3天后,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知错就改不固执己见的刘邦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汉书》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宝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有天下。”樊哙真诚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灞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

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有效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将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灞上。

弃佛从学乐观豁达的陆羽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

——《老子》

陆羽(733—804),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出身贫寒,命运不济,3岁时孤苦伶仃,为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9岁时积公教他佛学经典,他不愿意学,便对师傅说:“我只身一人,进入沙门念佛,我家岂不绝后?人们能说我讲孝道吗?”于是偷偷学习了孔子的学说,积公知道后,罚其在寺中充当苦役,但他仍不屈服。陆羽在师傅的监督下无法很好地学习,内心惶恐,自叹光阴易逝、学无长进,于是收起僧衣,擅自离开寺院,加入了戏子班,学演木偶戏、参军戏和幻术。积公找到他后骂他佛道丧尽,深为惋惜,但念佛门弟子12个时辰中允许一个时辰学点佛经以外的东西,以降服异端,因此要他扔掉乐工,钻研儒学。天宝年间,遇河南依李奇物,出任竟陵守,对他的聪明好学十分赏识,亲赠诗书,收于府中,并送他到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自此陆羽在文学上得到了深造。

陆羽自幼好学,个性倔强,意志坚定,为人刚直,清高达观。他酷爱自然之美,反对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与环境,具有积极上进和乐观的高尚心灵。陆羽既不知父母,又没有兄弟,形单影只,并且自幼口吃,其貌不扬,这种境遇委实不幸,一般人也会自暴自弃,无所作为了,可是陆羽却把自己的缺陷和逆境当作自己上进的动力。他的姓名取自占卜卦文,以积公的姓(陆)为姓,并按《易经》占卦,占得《骞》之《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因而取名陆羽,字鸿渐。他认为自己不仅容貌与王粲、张载相似,口吃与司马相如和杨雄类同,而且也具有这几位文人的雄才大略。这种占卦择名、集才自喻的玩世之举,这种达观精神,实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正如《陆羽传》和《陆文学自传》所述:陆羽“见人为善,若以有之,见人不善,若以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

胸襟宽广不以出身论

英雄的狄青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梁)刘勰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面有刺字,善于射。从小就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为延州指挥使,英勇并善于谋略,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的战功。

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经狄青和宋军猛冲了一阵,西夏军的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4级。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的打算,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前后参加了25次大小战斗,受了8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兵士,识字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过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10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作祖宗吧!”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李时珍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

——(清)申居诚

李时珍(约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明世宗即位40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3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