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超级口才的八大训练途径
17347600000006

第6章 第二大标准 说话能因人而异

要做到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起码得考虑对方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细心体察对方的思想性格、心情处境等,选择对方乐于接受的说话形式来表达,以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说话者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语表达。据《论语》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说话因人而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说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肯定好不了。人们的说话实践也证明,以说话对象的身份而论,和师长、上级说话总得礼貌一点;与朋友说话,则亲切一点,自然一点;而对晚辈,可多用关心、慈爱的口吻说话为好。要做到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起码得考虑对方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细心体察对方的思想性格、心情处境等,选择对方乐于接受的说话形式来表达,以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否则,便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甚至话与愿违。要做到说话因人而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了解对方的文化教养

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与理解话语的能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说话要善于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而选用合适的话语表达。如果不看对象的知识水平,我们就与之说话,就有可能对牛弹琴。小王的一个朋友来家做客,中午时分,小王的爱人热情地留客人吃饭。小王的儿子见妈妈留客人吃饭,便也拖着客人的衣角不让走。客人问他有什么好“招待”的,他只是瞪着眼看着客人,不知道客人在说什么。客人忙改口说:“你有什么好吃的让我吃?”他这才“巧克力、旺旺饼、口香糖……”一一将自己的好吃的说了出来。这里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适合了小朋友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

话因人而异,除针对对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选词择句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如科普作家高士其,为了说明人体免疫力问题而巧妙设喻,将人体喻为一个国家,将红血球、白血球喻为国家的警察和军队。他说,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安分守己,各司其职,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如果这些“军队”和“警察”不正常了,便要发生内乱,于是便导致贫血或白血病等。一当外敌(细菌)入侵,军队白血球便勇敢御敌,肌体便发炎、红肿;化脓则是白血球与细菌搏斗牺牲的残体。这样的解释形象而生动,深入浅出,让人好懂。再比如某科学家为了说明核电站的安全、干净,则用常见的事物作比较。他说:“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有0.3毫雷姆,而人们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就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的剂量大……”听了这样的说明,即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说话要符合对方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精神状态,往往会影响到他对所说话语意义的理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因行刺董卓未遂,逃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他听到后堂有人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理解为要把自己捆起来,杀掉,于是便来了个先发制人,杀尽了吕伯奢一家,直到发现厨房有一只缚住待宰的猪时,方知自己杀错了人。这“缚而杀之”,在后堂人听来,语义十分明确;可在曹操听来,却将他人的好心误为恶意,造成滥杀无辜的惨剧,其根本原因,便在于曹操是以一个亡命徒的心情来对待一切,处处提防他人告发缉拿。这一实例告诉我们,话因人而异,还必须区别听话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有心情。不注意或不了解交谈对象的思想水平、精神状态、处境心情,即使说话的本意是好的,也会出现言与愿违的情况。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这说明说难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有人说,人们的思想状况、处境心情简直像一只野兔,活蹦乱跳很难逮住。要逮住它,往往需要透过言语与非言语举动,探测对方的思想需求、心理状态等。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作准备,而决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说话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总之,只有掌握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切中人们特定情境中特有的心理,方能取得主动,说话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