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17348800000024

第24章 疗愈私心的杂念,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回报(3)

转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很多时候,父母秉着为孩子好的心态,做出的很多决定一般都不问及孩子是否乐意,如给孩子请家教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科目众多繁杂,书法、钢琴、游泳等,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孩子做决定。当孩子们表示厌烦或者拒绝的信息时,父母苦口婆心地只会一直劝说,“这是为了你好,你现在还不懂,将来你一定会明白的”。在父母高压强迫之下,孩子只能把不满隐藏在心里,慢慢累积,等到适当的时机,其爆发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就如上面的故事一样,孩子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选择轻生,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或悲哀,父母对此一定要有所警惕。

父母的爱有时候特别像《渔夫和金鱼》故事中的老太婆:当了贵夫人不满足,她要当女皇;当女皇后又不满足,她要当海上霸王,还要金鱼做她的仆人。孩子进了学堂的时候,父母就希望孩子是全班第一名,等成了全班第一名了,父母又希望孩子成为全校第一名,之后又要孩子成为全市、全省第一名……这种自私的爱,贪念太多,欲望太大,最后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爱的付出不应该有预设的前提,有前提条件的爱是自私自利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

不要做“囚徒困境”中的“囚徒”

范美忠,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丢下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10天之后,他在博客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以及之后他自己的心路历程,这番地震后的“表白”举动立刻掀起了网友们的强烈愤恨,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是否沦丧的热烈争论。

据他的描述,当时他正在上语文课,忽然感觉到一阵轻微的晃动,他认为是轻地震,叫同学们不要慌张。但他的话还没说完,整个教室就开始地动山摇地震动起来。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间冲过去,他是第一个到达操场的人,过了好一会才见有学生陆陆续续地来到操场。后来,他问学生为什么不出来。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只看见你一溜烟跑得没了踪影,等反应过来我们都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了。后来等震动稍微平息了一点我们才敢出来!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再走呀?”范美忠回答道:“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我只关心我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之后,他发现学生对他有些失望,他接着说道:“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是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在这种时刻能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更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在博客的最后,范美忠一直强调自己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他也绝对不是一个勇斗持刀歹徒的人。

人们看到这段文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范美忠是自私的、懦弱的,是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人。或者说他根本就不配做一名人民教师,人民教师首先要为人民,指的是社会;其次是要为教师,指的是学生;但范美忠谁都不为只为自己,这不符合人民教师的师德标准。大地震之后,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大众媒体的深刻痛批,南方周末报的评论文章认为:从权衡利益来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的范美忠如果能坚守岗位,组织学生有序撤退,或许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其次,如果范美忠为了学生牺牲了,由于他的学生比他年轻很多,仅仅从生命的长度来算,这个学生的存活所保有的幸福量就有可能远高于范美忠的存活所保有的幸福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范美忠绝对是一个有道德缺陷的“道德囚徒”,所以他受到社会的谴责也无可厚非。

“囚徒困境”是20世纪50年代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等人提出的。下面的这个案例包含了经典的“囚徒困境”的核心理念:A和B是两个因盗窃而被抓的惯犯。警察局局长正在调查该局管辖区域内的一宗悬而未决的银行抢劫案,他根据一系列的线索判定A和B是这桩案子的凶犯,但又缺乏确凿的证据判他们入狱。在上级的压力下,警察局局长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审A和B,并要求他们从下列的策略中做出选择:如果只有一个人坦白认罪,作证检控对方(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则认罪的一方即时获得假释,沉默的人则会因抢劫银行而被判10年;若A和B都选择保持沉默(双方合作),则两人同样被判半年;若两人相互检举(互相背叛),则两人同样判监2年。

A和B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策略,才能将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

我们假设A和B都是精明、会打小算盘的自私自利的不讲义气的人,且他们被分别审查是无法进行沟通的。在这种情况下,A会想,如果选择背叛,那么B选择背叛时两人将判刑2年,B选择沉默时自己将被无罪释放;若是选择沉默,那么B选择背叛时自己将被判10年,若B选择沉默,那么两人同被判刑半年。结果出来了,如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我会选择背叛;如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最低的刑期,所以我还是会选择背叛。两个人面对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两个人的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他们都选择背叛,结果是两人坐牢2年。如果A和B选择合作保持沉默,两个人最多只会被判半年,总体的利益更高,但囚徒只会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达到均衡的状况最佳的选择就是选择背叛。

再来看“范跑跑”事件。丢下学生一个人落荒而逃,事后还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不对。自私的人总是能为自己自私的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在这场博弈论中,范美忠最先逃跑了出来,却受到了全社会的指责与讥讽,他失去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资格,也失去了让他人信任的力量,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信任过他人,也就谈不上信任有多重要。如果在地震之时,他选择留下,安排学生一个一个有序撤退,那么学生生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即使范美忠牺牲了,他留下的也是他光辉的形象和高尚的人格,留下的是社会的希望,这是团体利益、全局利益。而范美忠为了一己之私,其行为留下的只能是遗憾。在生与死的考验下,范美忠不会想到还有符合大家利益的其他选择存在,正如“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一样,只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着……

自私带来的无私

话说地球上有一个君子国。既然是君子国,里面住的自然都是君子了。君子们当然都是无私的,多少年来一直以“利他”为荣,“利己”为耻。有一次,两个君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黄金,一个人一定要给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坚持要给对方。因为两个人都是君子,所以他们谁都不肯要。结果两个人推来让去,争执得面红耳赤,老半天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时,恰巧有一个“乞丐”路过,就说:“既然你们俩谁都不要,那就给我吧!”在这个乞丐的帮助下,两个人的争执才得以解决。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乞丐”并不是真的叫花子,他是从小人国来的。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小人国的人发现君子国是最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因为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获取财富。于是大量的小人国人民涌向了君子国。在慷慨无私的给予条件下,君子国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那些君子们后来发现当小人其实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容易,更舒坦些,于是那些君子们渐渐地都变成了小人。从此,地球上最后一个君子国灭亡了,地球上留下的都是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小人国。

成为富人的小人国人民开始在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的前提下,一方面继续创造和累积财富,一方面向全世界其他的贫穷国家捐款捐物,略显一点“君子”的风度。一心维护自己利益的小人国人民,在获得财富变成富人之后,或者曾经慷慨的君子变成小人之后,都没有被自私吞灭,相反,他们会给弱势群体或者弱势国家的人民提供帮助,因为自私获得的财富让他们具备了帮助他人的实力与财力。

什么是自私?自私真的就是“损人利己”的吗?凡是利己的行为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吗?当然不是。美国富翁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夫妇,以及沃伦·巴菲特倡议全美的亿万富翁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财富》杂志曾经估算过,如果这个“日落条款”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他们竟会募捐到近6 000亿美元,这个数额将会大大地改变美国的慈善事业。除此之外,这个举动将会带动全世界的富豪积极投身于慈善行业,这将直接改变慈善事业的全貌。这是自私的行为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因为他们只要牺牲自己部分的物质财富,就能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但这个过程又是无私的,因为他们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甚至是全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这样的“自私”绝对是一种无私的表现。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他在真正出于本意追求社会利益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因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正是由于人人都有利己的动机,从而造成了“利他的善果”。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利益,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也说过:“自私就像‘万有引力’一样维持着这个社会的秩序,如果没有‘万有引力’,这个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坐飞机为什么安全?因为那个飞行员也是自私的,他也想活命。如果让一个恐怖分子来驾驶飞机,那大家的安全就无法保障了。因为恐怖分子是无私的,他命都不要了,那大家怎么能安全呢?”

我们通常把自私看得过于狭隘了,认为自私就是无私的对立面,自私是可耻的,是万恶之源,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杀人放火、烧杀掳虐以及战争等,都是人性的自私在作怪,而无私才是最高尚的,无私奉献是一种社会的美德,是人人都该称赞与颂扬的,只有无私付出社会才能和谐共存。我们试想一下,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无所有的你拿什么去无私贡献,又有什么能力让这个社会和谐发展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地震。让人感动的是人们义不容辞的捐献。通过这次的抗灾救灾表现出中国人悲天怜悯的情怀,无限慷慨之义举,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诚,这种高尚的行动背后也深刻折射出现今社会普遍所存在的问题。

捐赠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不应该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去做,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完成,这样的捐赠多了抱怨,少了真诚。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尽我们最大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内心却在深深咒怨,极不情愿,甚至违背良心去做不想做的事情,那这样的捐赠便没有意义。

要想无私地奉献,首先要有奉献的实力与能力,也就是先要武装好自己,要积攒丰富的资源,要维护好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是人性自私的一面,这种自私不具有损人的性质,是为将来无私付出先要做的奠基准备。再来看看那些被大众常常指责的商人、明星,很多人认为这些人太过自私,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唯利是图。然而,在每次灾难中,捐款最多的正是这些被大众指责的人,他们在无私地付出,捐钱捐物,不求回报。所以说,我们不能把自私的定义狭隘化,而应该以一种更宽阔、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私与无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