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海化学:新国企的创造性实践
17360700000010

第10章 探索者:成就行业的新未来

新国企,新使命,新压力!

借助于自身强大的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整合化肥领域,通过科学管理模式优化化肥企业,推动中国的化肥行业完成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让中国这样一个农资大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农资强国,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这是中海化学的使命!

杨业新说,这样的宏伟使命不仅需要中海化学一家公司,而且需要一批优秀的公司,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引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行业的提升和转型,从而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海南基地采集到一篇一位员工所写的题为《母亲与责任田》的短文,这篇短文不仅感情深厚、令人感动,而且笔者总觉得,这应该是中海化学执着于农村的心理动因,原文如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不知不觉就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对于许多事物,无论曾经在心灵上打下的烙印是多么的深刻,终归也会变得越来越淡,甚至完全遗忘。然而,母亲的那块责任田却让我久久难忘,由此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高尚和母性的坚强。

从50多岁开始,母亲就一直在20多年前生产队分配的这块半亩大的责任田上辛勤地耕作着,每年两造,有三四百公斤稻谷的收成,基本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在过去的一段时日里,有父亲作为主力,管好这几分地,确实是举手之劳。可是,在2001年,由于年老体弱的父亲得了一次肠胃病,从此再也不能亲自耕地。这样,不会犁地的母亲要耕种好这块田地就显得十分艰难了。于是,颇有孝心的弟弟就趁机说服父亲卖掉了家里那头水牛,以断绝母亲留守老家继续种田的念头。不料,当时母亲很快又买回了一把更好的锄头,花了几天时间手工翻好地后,接着又默默地完成了播种、插秧、追肥、杀虫、除草和收割等工作。就这样,至今,母亲一直在那块田地上周而复始地艰难耕作着。由于母亲年迈,行动缓慢,每完成一道田间管理工序,都要花费好几天时间,有时为了赶农时,不得不带上中午饭,在田间地头从清早忙到傍晚才回家。

想到70多岁的母亲在猛烈的太阳底下面朝水田背朝天的情景,我们几个做子女的都于心不忍。不管母亲对种田是如何的积极和乐观,我们仍然不厌其烦地对她苦心劝说乃至无情责备,希望她放下那块田地,好好安享晚年。村里人也说,母亲也应该是享福的时候了,何必那么辛苦!而母亲总是不以为然:自家种的粮食好吃,自力更生不是挺好吗?干这些活一点都不累,比人民公社时期闲多了。况且,劳动有利于身心健康,身体好好的,让自己的责任田荒废,别人不笑话吗?

每次回家,我都会耐心倾听母亲讲述自己在不同季节里在这块田地上精心耕耘的故事,故事内容多数是播种后的期待、劳作中的激情、收获时的喜悦,却不见丝毫辛苦的怨叹。过后我在想,城里人不是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吗,生长在农村的母亲也许是在坚持活到老干到老,是在用毕生的精力履行一个农民的天职——种田。看到母亲渐渐变驼的背影,我不禁心酸,也深怀敬佩。”

看了这篇短文的中海化学人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中海化学,探索者也。当业内很多企业还在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不惜伤农的时候、当不少企业还把自己的愿景定义为哪里赚钱就往哪里跑的时候,它却选择了一个利润超薄、且行业复杂的领域,执着地行进在化肥行业的新征途上!

1.化肥行业的成长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举足轻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真正现代化,二元社会特征就永远不会消除。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供了条件。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在各地发展起来,积极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规模化的程度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生产规模化提出对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需求,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

所谓农业集约化,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实现增长的模式。从农业的再生产过程看,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以数量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型向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型增长转变。比如,加拿大是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国家,以大型家庭农场和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相结合为特色。各种大型和高功率的农机具互相配套,许多田间作业可以一次完成,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农业集约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生产,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因此,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集约化的过程。

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并不是简单地对土地做加减法。我国耕地资源相对较少,面对耕地面积难以增加,人口仍然不断增长的矛盾,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在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下,要想解决这一矛盾,科学施肥是方向。

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不能没有化肥。化肥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传统农业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在化肥行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化肥品种结构不合理、肥料市场缺乏有效调控手段、施肥技术落后等,在化肥生产、销售、施用各环节都存在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就必须实现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科学施肥就是用尽可能低的肥料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资源不受破坏,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中“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依托。

科学施肥不是肥料施得越多越好。做到科学合理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也就是要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以土壤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肥料报酬递减律等理论为依据,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肥料与综合农业技术相配合为指导原则,产前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比例及相应的科学施肥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科学施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长期性、公益性的基础工作,是一项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施肥体系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必须以农资企业为主体,让他们在科学施肥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农业的变革推动农资的变革,农资的变革是农资企业的变革!

化肥农资企业,积极研制新型肥料,如缓效肥、控效肥等;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技术;建立施肥推广运行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为一个农资企业的责任感。

只有更多的农资企业真正为农业、农民奉献价值,才能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真正的现代化,才能推动中国农民成为真正掌握农业技术的农业工作者,让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农业强国。

作为一个肥料生产企业,生产优质新型的肥料奉献社会,是一种义务。用优质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相结合,奉献社会,是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而将这种义务和责任升华到为致力三农事业的建设,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那就是一种境界,是勇于担当的一种奉献精神。

说来容易,做来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靠什么要求化肥企业都有这样的一种奉献精神。

这种奉献,理所当然地应该落在国有企业身上,而中海化学也当仁不让地接了过来。在杨业新的观念中,化肥事业不仅仅是个人能否挣钱的事业,而且还是值得一个人奋斗一生的事业!

中海化学领导层认为,中国应该有一部分比较大的企业来关注国家的农业战略,企业要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结合,与国家的需求结合,如此才有出路。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大战略结合在一起,中央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国家关注三农,重视粮食科学发展,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战略。化肥行业的未来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肥料企业的探索实践助推化肥行业的未来发展。

中海化学就是这样的肥料企业,它的使命就是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

2.大重组:中国化肥行业的必由之路

化肥行业乱象丛丛,兼并重组,大势所趋。

不重组,一方面有可能使得当年铁矿石被国外巨头控制的局面在化肥领域再现,另一方面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取得重大突破,但整体来看,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很多企业主业不够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国资委自2006年起大力推进国企重组,以促进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资委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央企要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以内,其中30~50家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要求央企至少在规模上做到行业前3名,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将进行强制重组。而到2013年,我国国资体系将实现大洗牌,央企数目缩减至30~50家,地方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

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工信部起草的“支持行业兼并重组”政策已上报国务院,将主要从金融、财税、资源配给三方面支持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所涵盖的行业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十大产业。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2010年及未来几年市场的重头戏将是并购重组。各行业、各领域已经陆续通过企业合并,以及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化肥行业也不例外。

化肥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众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突出,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硫黄等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在此新形势下,切实推进化肥企业兼并重组迫在眉睫。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经明确表示支持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与氮肥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支持骨干磷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支持钾肥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整合,促进钾矿资源合理利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扩大产业规模,做强高端石化产业。

此外,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一批大规模、超大规模的企业,就不能支撑强国富民的梦想。兼并重组就是成就超大企业、大企业之道。化肥关乎农业安全、国家安全,中国必须建设属于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化肥企业。

化肥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竞争格局已经逐步成型,特别是经过西欧和北美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后,发达国家的化肥行业整合基本完成。尤其是在2004年10月,美国两大化肥生产企业嘉吉公司和IMC全球公司合并,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美盛公司(The Mosaic Company)。至此,世界十大化肥生产企业中居前六位的都是西欧和北美化肥生产企业:除排名前两位的美国美盛公司和加拿大的PCS公司,其他4个公司分别为挪威的Yara国际公司、德国的K S集团、美国的Terra工业公司、加拿大的A-grium公司。另外,俄罗斯、中东和北非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在与西欧和北美大型化肥生产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际化肥市场的影响不断扩大。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elamskali)、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以色列化学工业公司(ICL)、俄罗斯的乌拉尔钾肥公司都已进入世界十大化肥企业之列。

全球化市场竞争格局已经确定,我国化肥行业的整合重组尚未完成,甚至还没有出现一家在全球化肥行业数一数二的化肥企业,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化肥生产成本上升,全球化肥巨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中国市场,外企在中国的化肥产能不断上升,化肥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化肥行业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化肥行业的必然。

国家早已将“支持大型化肥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兼并国内外化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写进“十一五”化肥产业发展政策中。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有责任感、有经济实力、肯于为国分忧的大型中央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期使全行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实,化肥行业兼并重组早已有之。

一组数据显示,在“九五”末期有800多家合成氨企业,到“十一五”末就只剩496家了,10年间少了几百家合成氨企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肥处专家认为,按照我国的国土面积和工业化水平,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方法,在全国形成几十个大型化肥集团、200家合成氨工厂就足够了。比如北美只有七八个化肥企业集团和40个大型的合成氨工厂,欧洲也很少。小型化肥企业的淘汰与重组只是早晚的事。

日前初步确定的我国化肥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也表示,我国将通过企业整合和重组,以及大型化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届时,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磷肥企业数量减少到150家以下,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3~4家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将进一步壮大。化肥工业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资产利润率将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化肥工业有竞争力的产能比重要从40%提高到70%。

此外,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磷复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在这一规划思路中,明确提出:控制磷肥总量,防止盲目发展;3~5年内不再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兼并、重组、联合等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积极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化肥行业扩张已经明显化。国内优势化肥企业将不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现有行业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超常规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控制力和经济效益。这才是一条最好的规避风险之道。

重组是必然,那么谁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中国化肥行业未来竞争的强者?

当前我国化肥行业整合表现特点如下:

区域性整合明显:在某一拥有资源优势的区域,以一个或几个较大的企业为整合主力,着力提升该区域的行业集中度;打造完整产业链:以煤炭、天然气、磷矿等资源为核心的氮肥、磷肥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肥料生产链条;上下游一体化整合:以大企业集团为整合主体,实行从生产到销售或从销售到生产的扩张,以延伸产业链条。

从以上趋势来看,未来化肥行业稀缺的不是制造专家,而是缺少营销专家,管理专家,熟悉兼并、重组和投融资业务的资本专家。未来企业竞争中,谁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资金实力、善用资本市场、具有超强市场营销能力,谁就将成为未来化肥行业的王者。

优势企业横向整合重组、兼并收购将呈增长趋势,产业集中度将趋于提高,技术先进与成本控制力强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最终成为市场的领跑者!

3.中海化学:充满激情地走向未来

已经过去的10年,中海化学以资本整合为手段,以管理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本文化为依托,打造农资全产业链结构。

中海化学做大、做强化肥业务的战略目标,正好与国家鼓励组建大型化肥产业集团政策相契合,立足于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国化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海化学的未来发展具有许多环境优势。未来,中海化学将继续跟随国家的农业大战略,跟随中国海油的发展规划,在化肥行业精耕细作。

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会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土地流转制度的三大新支农政策,将对化肥行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5月3日,国家发改委做出《在保增长、扩内需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同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确立了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加快淘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的调整原则和方向。这是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价格市场化、深化流通改革等六项政策措施”的延续。

财政部关税司《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的通知》取消部分化肥及化肥原料的特别出口关税,调整尿素等3项化肥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的淡季、旺季时段,延长尿素淡季出口税率适用时间等规定对于促进化肥产品出口、适度减轻化肥供需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拓宽了化肥经营渠道,确定了化肥销售企业或个体的资质。化肥经营权的放开,不仅有利于集合更多民间资本对化肥终端渠道的拓展,也有利于化肥生产企业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减少化肥批零的中间环节,降低化肥营销成本和零售价格。

2010年1月30日,中央发布了2010年“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年“一号文件”延续了前几年“一号文件”的精神,仍将“稳粮、增收”放在了重要地位。2010年,农业补贴将进一步增加,补贴范围更广、受益农民更多。同时,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农资综合直补只增不减、实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等,都为化肥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我国这样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化肥工业是基础性的重要支农产业之一,保持化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在政策利好的带动下,化肥企业,尤其是大型化肥企业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化肥行业的特点来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问题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毋庸置疑会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担当重要的角色。虽然化肥是薄利行业,但是由于粮食和化肥存在刚性需求,化肥行业可以长期稳定发展。

数据显示,2005—2009年,国内粮食连续5年稳产高产,我国化肥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据预测,“十二五”及2020年前的化肥需求还将有小幅增长,按粮食自给率98%测算,预计2015年化肥需求约5100万吨,2020年约5300万吨。

根据初步规划,国内化肥行业未来5年的产量和产品结构目标是:氮肥、磷肥自给率保持110%~120%,钾肥自给率60%以上,高浓度肥料维持合理比例。化肥产业结构目标是,2015年原料产地化肥产能比重提高到70%,能源产地特别是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主产区实现尿素自给。其中,云南、贵州、湖北、四川四省磷肥产能比重提高到70%。另外,消费区域形成比较完善的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

化肥及相关化工产业整体技术较为成熟。化肥、煤化工和磷化工都是历史悠久的产业,无论国内、国外,这些产业在基本生产技术上都已比较成熟。如尿素、磷铵、焦炭、电石、甲醇、黄磷等基本产品工艺技术的发展都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国内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但烯烃、天然气、油品技术仍处于研发或工业化尝试阶段,需注意技术风险。缓释肥技术还没有成熟,生产成本过高。

面对如此的环境,中海化学展望未来,未雨绸缪,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技术、成本、品牌、规模等优势。有中国海油的支持,有国家战略的支持,中海化学会继续走好兼并重组之路!

管理优势

中海化学具有央企背景,拥有先进管理模式、高效运营机制,形成了国际化管控体系,具备丰富的并购经验,在投资建设大化工项目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管理规范透明,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具备较强市场吸引力的用工和薪酬制度。与国内其他国有企业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技术及规模优势

中海化学化肥产能较大,技术均为高端,其中尿素、甲醇装置都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同类型技术先进水平。

湖北大峪口公司装置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管式反应器技术,具有当今国际复合肥和DAP工艺技术,掌握了湖北低品位胶磷矿世界领先的选矿技术。

中阿公司复合肥生产工艺先进、生产稳定性高;特别是经过不断的技术消化和改进,对于该技术的应用已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很大突破。装置生产柔性强,可以在一套装置上生产超过80个品种,单套复合肥装置生产能力60万吨,国内最大,具有中小复合肥企业无法比拟的生产规模效益。

品牌优势

作为中国海油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中海化学在国内化肥行业的领先位置已逐渐显露出来。中海化学旗下化肥品牌有“撒可富”牌复合肥、“富岛”牌和“天野”牌尿素,这些品牌在国内经销多年,早已经在广大农民心中深深扎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撒可富”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该品牌在中国复合肥市场多年占有率第一;“富岛”牌大颗粒尿素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为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

资金优势

中海化学自有资金充裕,资产负债率低,具有较大的债务和市场融资空间,还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市场融资空间完全可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

营销网络优势

中海化学目前已拥有广西富岛、上海琼化两家农资公司,以及原中化建企业销售资源,销售网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具有优质的经销和直销客户网,日趋形成较为完善的营销体系网。另外,中海化学还是国内拥有化肥进口和内贸专营权的4家企业之一。

资源优势

国际肥料产业发展历程显示:肥料行业中氮、磷、钾生产企业不断进行融合与重组,优势化肥生产企业将3种资源进行整合,组成综合性的肥料生产企业,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产品属性上,3种肥料是互补的关系;从产品对促进作物生长上,3种肥料具有协同效应;从产品成本控制上,3种肥料可以互为原料生产复合肥,减少了中间纳税环节,可增强产品竞争力。

中海化学拥有磷矿、煤矿,具有原料和能源价格优势。已具备一定的资源依托,完成了项目和市场布局,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此外,中海化学海南基地的天然气源于中国海油,依托于总公司的原料,在全国天然气一片涨的情况下,中海化学在资源方面仍然保有一些成本优势。

鉴于中海化学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身又有诸多优势,它已经成为业内资产质量最优、产品效益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企业,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体系。作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海化学在努力为股东创造效益的同时,承载着丰富中国海油价值理念的特殊使命,在化肥行业前行。它能够承担发展化肥产业的重任,成为国内化肥领军企业,为中国农业作出贡献。

怀着这样的使命,杨业新在中海化学成立10周年庆典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的服务对象相对弱势,涉农企业理应关注农村。”

按照他的设计,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目前,中国种植业对化肥的依存度超过40%,因此,关键要改善农村的施肥结构,涉农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对肥料和农技、农化服务的要求。卖化肥赚钱只能带来短期的效益,涉农企业只有真正扎根在农民那里,才能获得健康平稳的发展。

在他看来,现有化肥生产企业大都采取分级批发经销的模式,这种销售模式流通环节过多且不可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科学施肥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农业部积极倡导化肥直供,鼓励化肥生产和流通企业参与构建现代农业的科学施肥体系,实现由向农民提供化肥产品到向农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中海化学将这项工作分成两步走:

第一步根据农业部和中国海油的部署,自2006年起在吉林、海南和广西三省区推行化肥相对直供、科学施肥、深度服务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累经验,同时以此来推动重组并购工作。

第二步在基础肥资源生产基地建成,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将采取以资本为纽带,与流通企业共同搭建配送和服务平台的模式。通过资源的配置和参股控制流通环节,同时以产品使用技术为主提供适当的农化服务,不但可以分散业务链过长的风险,而且可实现中国海油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的产业发展目标。

用他的话说:

“我们希望中海化学的化肥产品能够更好、更直接地服务农民。”

当问及“目前化肥行业整体上处于低潮,中海化学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时,杨业新显得很有底气:

“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

在此前的行业快速发展期,中海化学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行业的平均速度,实现了三大跨越,从一套化肥装置发展成为中国海油的一个业务板块,从单纯依托上游天然气发展实现了资源依托的多元化,从单一的氮肥生产拓展到磷复肥、煤化工领域,获取或共同控制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形成了海南、内蒙古、湖北、河北四大有资源依托或能给予资源配置的生产基地,以及山西、贵州、黑龙江3个筹建基地,初步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布局。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资产质量最优、产品效益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企业,企业的影响力和价值贡献也有了大幅提升。

对于中海化学来说,未来的机遇主要来自4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从化肥行业的特点来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问题仍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化肥作为粮食的食粮,毋庸置疑会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担当重要的角色。虽然化肥是薄利行业,但是由于粮食和化肥存在刚性需求,化肥行业可以长期稳定发展,尤其是像中海化学这样的企业,在行业内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家政策的导向来看,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会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化肥行业与农业息息相关,因此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较大。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这在政策上给化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好消息。

从中国海油的要求来看,发展化肥业务的初衷就是做强做大化肥板块,在支持农业发展、承担央企政治责任方面体现中国海油的价值。化肥是其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中海化学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对国家农业有较大贡献的化肥领军企业。

从化肥行业整体来看,中海化学已经成为行业内资产质量优良、产品效益良好、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技术、成本、管理、品牌、资源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虽然在短期内给国内企业,包括中海化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次金融危机也存在着诸多积极影响,它带来了产业整合的契机,带来了政策导向的支持。我们希望,中海化学能够把握契机、成就理想,为中国农民的转型、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附录 企业简称、全称对照名录

后记

历经近一年,本书终于付梓了,感受颇多!

本书其实不太好写,这倒不是中海化学故事少,而是对于其中相关故事与事件的准确把握没那么简单。我曾经一度担心,对这家仅拥有短短10年历史的一家国有企业该从何着笔,而且还是一个知名度不是很高的生产资料企业,但是,随着调查研究和培训工作的日益深入、与各层次人员访谈的逐步展开,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很多精彩案例均可成为企业管理的教科书,无论是资本运作、重组整合,还是管理创新、文化融合,都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国企领导者的领导力,值得我们下功夫深入挖掘。

应该说,本书当之无愧是一部集体创造的作品,对大家的付出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感谢中海化学的每一位干部和员工,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创造了公司今天的辉煌,并开辟了一个充满使命感的未来!历史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主人公创造出来的!

其次,感谢中海化学总裁兼CEO杨业新先生,他在很多方面感染了我,他知识的深度,以及对于企业本质的理解、对于管理的深层解析,都让我看到了中海化学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同时,他对于本书立意的要求、细节的关注,也让我感到了其职业企业家的风范!

第三,感谢我与我的团队采访过的每一位中国海油、中海化学人员,以及外部相关人士,他们毫无保留的坦诚,为本书的内容及面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第四,还要感谢一起工作的中海化学项目团队成员,他们对于内容细节的关注、文字准确性的执着,都让我感受到一份对于职业的真诚、对于企业的责任。

第五,更要感谢我们一起工作的本书项目团队的丁伟刚先生、李鹏先生、吴桂英女士、杨文霞女士和赵霖先生。对于他们在本书调查、写作、成书过程中的孜孜不倦、认真负责表示真诚的感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伙伴和朋友丁伟刚先生,他职业的热情、目光的敏锐、对复杂问题的迅速解决能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值得学习!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孟军先生、唐向阳先生、王江涛先生、汪葵葵女士、廉学强先生和周秦女士的辛勤工作。

谢谢各位!

希望本书可以让人们从更加宽广的角度审视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能够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让我们每一位国民分享国有企业的成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