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食疗处方百科大全
17380700000044

第44章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功效(9)

9.豆豉

豆豉是豆类经蒸熟后发酵制成的调味品。据汉刘熙《释名》云:“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这说的是淡豆豉。许慎《说文》谓“豉为配盐幽菽者”,乃咸豉也。做成的豆豉,又可加工成豉汁,李时珍称赞它“香美决胜也”。

治病多用淡豉汁,其气味苦、寒、无毒。

豆豉营养价值极高。据分析每100克含蛋白质31.2克,脂肪19.9克,糖类22.8克,钙331毫克,磷503毫克,铁13.7毫克,此外尚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

粱代名医陶弘景说:“豉,食中常用。春夏天气不好,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又说:“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息,两脚疼冷,又杀公畜胎子之毒。”宋代苏颂说:“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时气,即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往往便瘥矣。”明李时珍分析道:“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蒸暑,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10.白砂糖

为甘蔗、甜菜榨汁后加工精制的乳白色结晶品,又叫石蜜(如石而体轻味甜)、糖霜(如霜而味甘也)。《本草纲目》载:“石蜜,即白砂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用者为糖霜,坚如白冰者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异也。”其中成分以蔗糖为主。味甘、性寒、冷利。功效为润肺生津,和中益脾,舒缓肝气。

11.赤砂糖

又名红糖、黑糖。《本草纲目》称之为砂糖,并分析其药用性能道:“砂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

红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糖,其营养价值较优于白糖。每100克含钙90毫克,近于白砂糖的3倍,含铁4毫克,亦为白糖的3倍,此外尚含核黄素、烟酸、胡萝卜素以及锰、锌、铬等微量元素。因此具有补血、破淤、缓肝、去寒等效能,尤适用于产妇、儿童及贫血患者食用。

12.饴糖

为米、面、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学名麦芽糖,别名饧、胶糖、糖稀等。味甘性温,能补虚冷,益气力,健脾胃,润肺燥。《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古方多用以补中益气。《本草经疏》云:“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健中汤用之是也。脾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13.蜂蜜

蜂蜜自古最受医家重视,《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石蜜”或“岩蜜”,并载其功用为“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草经疏》云:“石蜜,生者性寒滑,能作泻。大肠气虚,完谷不化者不宜用,呕家酒家不宜用,中满蛊胀不宜用,湿热脚气不宜用”。

在印度,蜂蜜被视为“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俄国人称蜂蜜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贵重礼物”。并指出它有强健全身,提高脑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妙用。

根据近代医学分析,蜂蜜中所含成分主要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糊精、蛋白质、矿物质(铁、钾、钙、镁、铜、锰、磷等)、蜡质、天然芳香化合物、有益酶(氧化酶、淀粉酶、还原酶、过氧化酶、转化酶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泛酸、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维生素P等。

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这两种单糖均能直接供给热量,补充体液,营养全身。每日服几汤匙蜂蜜,有助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蜂蜜中含多量的矿物质,又是贫血体弱的婴幼儿及孕产妇的滋补良药。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肝脏病、糖尿病、肺病、眼疾、痢疾、便秘、岔血等患者,长期服用蜂蜜皆可奏效。蜂蜜尚有较强的杀菌力,在试管内可把伤寒、副伤寒、肠炎、痢疾杆菌杀灭。据国外资料报告,蜜蜂蜂房放口中嚼烂吐渣,对气管炎、鼻窦炎、鼻塞、牙痛有效,并可作为口腔和鼻咽癌的解毒抗癌剂。

14.红曲

红曲是对微生物发酵后变成紫红色稻米饭的称谓。李时珍说:“造红曲者,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而为红,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故红曲有治脾胃营血之功。”

红曲的发明大约在唐代。唐以后的五代人陶谷《清异录》中,已有“红曲煮肉”之记载。北魏时成书的《洛阳伽蓝记》亦有“红酒”之称。至宋代,诗人苏东坡更有“剩与故人寻土物,腊糟红曲寄驼蹄”之句,可见红曲之在民间,已成为很普及的调味品。

红曲在造法中,是以熟米饭为曲菌生长繁殖的糖源,接入绝佳的红酒糟以为菌种,然后给以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酸度,并要求严格的卫生条件———“凡造此物,曲工盥手与洗净盘簟,皆令极洁。一毫滓秽,则败乃至也。”这些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

红曲霉菌在分解糖过程中,产生红曲糖化酶、淀粉酶、红曲霉红素、红曲霉黄素以及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因之具有广泛的用途,对人体亦十分有益。

红曲是天然绝美的食品着色剂和有益无害的防腐剂。我国许多名酒皆以红曲为酒曲,也是制作红方腐乳的重要成分。此外,还被用于制香醋、药物和食物烹调等。

红曲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历来被用作消食化滞、活血消肿、健脾强胃的良药。李时珍说,“入药以陈久者良。”

朱震亨指出红曲的功能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吴瑞说:以红曲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损。”李时珍说:“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15.啤酒

啤酒素有“液体面包”的美誉。1972年7月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营养食品会议上,啤酒被各国医学家宣布为“营养食品”。营养食品的三大条件(含氨基酸丰富,发热量大,营养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啤酒充分具备。它含有人体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10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族成员济济一堂。1升啤酒可产生热量3178千焦。啤酒原料中的淀粉,大部分转化为可直接为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和麦芽糖,小部分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又使它具有兴奋神经、益气活血和增进消化的功能。

啤酒令人愉快的苦味来自啤酒花(又称“香蛇麻”),其主要成分有芳香质树脂、苦味质、单宁以及蛋白质、葡萄糖等,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啤酒花的成分,不仅赋啤酒以独具的味道,而且使它具有解热利尿及强心镇静功效。

实践证明,经常适量饮用啤酒,既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素,又兼有调解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功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肾脏病水肿以及肺结核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英国各大医院已把啤酒列入某些病患者的治疗食谱中,有些妇产医院也让产妇喝啤酒,以增加母体营养,使乳汁丰盈,促进婴儿的更好发育。

16.酒

酒对人体益害如何,我国古代医家早有评说。粱代陶弘景从“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的现象,总结出酒的特点在于性热。他认为医家用酒配药,做成药酒治病,就是利用酒的这一特点“以行其势”。但是他接着又明确指出:“人饮多则体壁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明代李时珍有一段文字更说得入情合理:“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邰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者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饮酒之害多得说不完,可见中医对酒的评价是:益少害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酒“大热,有毒”。

酒毒在哪里?对此,西医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毒”,即酒精之毒。

酒精学名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烧酒(又称白酒或火酒)含乙醇约60%上下,黄酒(又称米酒)含酒精10%左右。长期饮酒或无节制地狂饮烂醉,都会导致酒精中毒。据统计,酒精中毒者,其寿命比不喝酒的人平均要少活15年。唐代孟诜说:“久饮伤神损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啤酒及葡萄酒等果酒外,酒本身并不含营养成分,酒后发热系酒精的暂时功效,过后反要消耗体内大量葡萄糖。有人测定,豪饮烈酒1斤,体内一日摄入热量的1/2~2/3,就白白地为酒精消耗掉了。

乙醇在体内燃烧1克产热29.7千焦。乙醇所产生的热在肝内代谢,能引起肝病变,包括嗜酒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胃和胰腺受酒精刺激,亦可发生炎症和溃疡,故古代名医扁鹊有“过饮腐肠烂胃”之说。酒对肺也有影响,朱震亨云: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尿涩于下,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大伤。”酗酒者,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肺结核发病率比不饮酒者高9倍,气管也易发炎,愈到晚年愈见其害。酒精还可使血液内的血细胞受到损害,心脏收缩力减弱。饮酒无度,还可使人的视力模糊,智力迟钝,尤其对近事记忆减退明显,古人所谓“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而夭夫人寿”,这正是慢性酒精中毒带给人体的危害。

妇女怀孕后,尤其在怀孕初期大量饮酒,容易造成婴儿头部、下肢和眼睛过小等畸形现象和心脏缺陷等症。出生后即使五官端正,也将是体重不足,发展成智力迟钝的人。这是因为酒精能毒害一切细胞,其中包括人的生殖细胞。古人虽不知酒精可致癌症,但却早已指出,饮酒者“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疽,或肺痨,或鼓胀,或失明,或哮喘,或劳瘵,或癫痫,或痔漏,为难名之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赫然写道,“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精辟见解,嗜酒如命或豪饮无忌者,不可不引以为戒!

但酒亦有其功用。李时珍云:“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在药用方面,除作药引或制药酒外,还可用以治疗某些疾病。

17.茶叶

茶叶作为我国特有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最后得茶而解之。可见,茶叶一开始是以其药用价值而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历代对茶叶功勋歌颂的文字不绝于史籍。唐朝诗人顾况在《辽茶赋》中,对饮茶的好处做了如下具体描写:“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

这些文人对品茶所得感觉的形象描述,跟古代医家的记载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历代“本草”一类医著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到它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叶性能的分析是:“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随息居饮食谱》谓茶有“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等功能。

总概茶之功:上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

近代医学研究发现,茶叶有加强毛细血管的韧性和促进甲状腺功能的功效,可减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调整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从而防治动脉硬化,增强心室收缩,加快心率,使心脏机能得到改善,对伤寒、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功效。误吞金属、生物碱中毒以及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中毒,饮灌浓茶均有减轻毒物吸收的功效。

茶叶对人体有如此多好处,它的功效是从哪里来的呢?

19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对茶叶进行分析,发现茶叶所含化学成分近400种,其中主要有茶多酚类(茶单宁)、生物碱类(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黄嘌呤)、黄酮类(山槲皮素、山柰素等)、茶鞣质、麦角甾醇、芳香油化合物、糖类、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A原、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以及微量元素氟、铁、锰、钼等,茶中还含丰富的叶酸。

李时珍晚年时曾谈及饮茶体会云:“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令洞泄。”可见饮茶一定要根据体质变化,量力而行。饮茶宜清淡,忌多忌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