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15

第15章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导语

人生是悖论,就是因为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我们所需要掌握的就是使它们做到对立统一。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精彩而死抱不放,也不能因为它无法带走而放弃追求。这就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人都在上演着绝无重复的绝版话剧。然而,你要想成为精明高深的真正艺术家,那就必须掌握人生的真谛。

不少人都曾苦苦地追寻,切切地询问:“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其实人生的真谛就是八个字——进退适时,取舍得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解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

听它听不到,叫做“希”;

摸它摸不着,叫做“微”。

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它出现不明亮,消失也不昏暗,

绵绵不断不可名状,来来去去归于虚无。

所以它是无形态之形态,无现象之现象,这就叫“恍惚”。

迎上去见不到它的头,追上去见不到它的尾,

根据古来的“道”以治理当前的事物。

能借鉴古来的经验,这也就是“道”的规律。

心解

做人不能太较真

人的一生有很多“恍惚”的东西,我们是无法把握的,或者是没有必要非要穷根问底,非弄明白不可。这就像老子本章所提出的那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但是世间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把自己陷入到“恍惚”之中不能自拔呢?因为,他们正在发挥人类所谓的一大优点——认真,非得要把那个“视之不见”的看到,把那个“听之不闻”的听到,把那个“搏之不得”的得到。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正如一潭静水,丢一个石子下去,激起一道水波,水波自然地会慢慢扩散、消失,如果我们异常强烈地想追求水波消失,不顾自然的规律,继续用石子去砸水波,欲强行让其消失,那么,水波会越来越多,适得其反。这,就叫违反自然,也就是去强行做本来做不到的事,反而失去更多。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上面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于百丈禅师那里开悟。悟道后的古灵禅师有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古灵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直响,这下又触动了古灵禅师的禅思,他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上撞,即使身首异处也不能出头呀!实际上这是在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底去下工夫,而不是“钻故纸堆”。

诚然,我们拥有的是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世界。

凡事不必太认真

人生福祸相依,变化无常。少年气盛时,凡事斤斤计较,锱铢必较,这还有情可原。一个人年事渐长,阅历渐广,涵养渐深,对争取之事应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认真,顺其自然最好。如果少年就能如此,那就可称得上少年老成了。

话说师徒二人出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师父就对徒弟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徒弟领命来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徒弟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恕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徒弟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徒弟就这样回来见师父,说了经过。师父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大师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大师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花一文钱走了。徒弟不懂啊,问道:“师父,你不是教我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师父微微一笑:“有时候事情是认不得‘真’啊。”

凡事不必太认真,如果太较真,你表现出一分敌意,他有可能还以二分,然后你则递增为三分,他又会还回来六分……如果把敌意换成善意,你就会有大的收获。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负,能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时,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对周围的环境、人事,假如你有看不惯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喜怒不形于色,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来。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不可救药了。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心怀,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大声训斥,横眉竖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难共事。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过不去呢?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应与一个和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

人们在单位、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恪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有广大工人、农民,但一回到家里,脱去外衣,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矩,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还要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具体说来,做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撒把,让他潇洒去,看他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上面曾提到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的确修炼得够可以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