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53

第53章 细心是一种心理素质

导语

老子说“见小曰明”,能够看到细小才叫明察,于细微处见精神。能见别人所未见,才能做别人所不能做到的事。细心作为一种个性特质,确实和先天气质有密切联系,比如内向敏感的人,往往谨慎小心,但也会表现出放不开手脚;而外向粗犷的人,做事通常洒脱自在,不拘小节,但也会粗枝大叶,马虎大意。很多成功人士都能够粗中有细,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细节,因此常常能运筹帷幄,把握机遇,同时又能精耕细作,处事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细心就是一种心理素质。只有努力培养细心的素质,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效率,才会有可靠的保证,才会有事业的深度与广度。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直解

世界有起始,起始就是世界之母。

认识了母亲,就可以了解她的孩子。

认识了孩子也可以了解他的母亲,既了解孩子,又掌握其母亲,那就终身不会有危险。

塞住孔窍,关上门户,终身都不会遭病患。

打开孔窍,助长欲望之事,则一辈子不可救药。

看到细小叫明察,守持柔弱叫刚强。

借助光亮,达到明察,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叫沿袭常道。

心解

做个细心人

在毕业论文交流会上,一位男同学正在作报告,他的“PPT”做得很漂亮,表格、数字、曲线图丰富整齐,立项依据、技术路线阐述清晰。讨论时,一位教授问:“请你打开表10,结论中0.3是什么意思?”回到该页,该男生仔细端看,会场短暂沉默,他红了脸说:“抱歉,小数点错了,应当是3.”教授说:“这一马虎就是10倍。科研讲究严谨、科学,切记:每个数据都要细心核对,确保准确。”

妇产科来了个进修医生。她大学毕业后分到某地区医院,已经独立看病做手术。老医生做人工流产时,她在旁边小声说“出血这么少,我做时比这多”。老医生意识到问题严重,立即问:“你手术时器械进深多少?”她回答的数字令老医生吃惊,足足多出四分之一,器械过深容易造成出血。老医生生气地说:“你这是草菅人命啊,没看过教科书吗?上课时怎么听的课?实习时难道没操作过吗?”她小声说:“以为做人流很简单,没仔细看书,没认真观察带教医生的操作。”

一个男人拿着电话气愤地指责对方:“你这是不义之财。”事情是这样,他给朋友手机充值1000元,结果最后一位号码按错了,把“6”按成“9”,结果呢钱进了别人的手机了。他给人家打电话,偏偏那个人有点“个性”,让他找移动公司,人家才不管呢,现在这个马大哈男人超级郁闷:“后悔死了,这一马虎就是1000元。”

细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做事毛躁马虎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好像也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了。很多人还为此振振有词:我就这习惯,改不了了。事实上,细心是一种心理素质,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做到有条不紊、沉着稳当、明察秋毫。

细心有度

毫无疑问,过分的细心,过于严肃认真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将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强迫症的温床。因为盲目夸大,草木皆兵,会使本来脆弱的神经难以驾驭理性,甚至面临崩溃,因而要把握好细心的度,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完美结合。

如果当你阅读某封来信时,很刻意地挑出了其中的几个错别字,这时,你最好是检讨一下,是否有上了“细节”的当的倾向。

帕金森教授给出过一条定律:一件工作本身会依时间的充裕与否而增加或减少。所以,解决帕金森定律的方法很简单,给自己愈少的时间来做一件工作,这件工作就能愈快地完成。

这就是为何每天都要制定时间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计划,没有给每件工作规定期限,你的时间很可能就这样被额外的工作(甚至简单的工作)消耗掉。如果你只考虑到工作本身,而没有考虑时间的问题,那么你就会掉在追求完美的陷阱里。

你总能在已完成的事情上再找到一两个地方加以修改或添加,以求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但事实上,你早该开始进行新的工作了。

克服这种毛病的方法就是把帕金森定律反过来运用:每一件工作都定一个期限,而且一定要在期限到以前做完。

你不妨运用计时器或闹钟来帮助你。

你可以将计时器设定,每工作一段时间,铃声响时,就检查一下工作成果,然后再以此为依据,检查一下自己的成绩,这样就不至于陷入关注细节的漩涡中了。

开始时可能不太适应,但习惯之后,你会发觉,它确实能为你解决许多工作上的麻烦。

另外,在克服过分关注细节的问题上,也可以采用“抱歉质问”自问自答的方式,也就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立即停下来,回顾一下工作的进度,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使工作进行得更好。

如果执行后认为有价值的话,那么关注细节就不再是影响你“苦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