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资本大全集
17385900000028

第28章 专心致志

相信自己的才华

有些历史名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都得归功于亲人或好友的鼓励与支持。

美国大文豪霍桑若不是有妻子苏菲亚的全力支持,可能至今也无法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霍桑未成名前是海关的小职员,有一天,他垂头丧气地回家对太太说,他被人炒鱿鱼了。他太太听了,不但没有不满的表情,反而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样你就可以专心写书了!”

“是呀,”霍桑一脸苦笑地答道,“我光写书不干活,我们靠什么吃饭呀?”

这时苏菲亚打开抽屉,拿出一叠为数不少的钞票。

“这钱从哪里来的?”霍桑张大嘴,吃惊地问。

“我一直相信你有写作的才华,”苏菲亚解释道,“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写出一部名著,所以,每个星期我都把家庭费用省一点下来,现在这些钱够我们活一年了。”

有了太太在精神与经济上的支持,霍桑果真完成美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字》。

成功的背后

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这句话说明了拿破仑·希尔博士“自我创富学”的一大原则:智囊团是创富的保证,而“夫妻档”则是最佳的智囊团,因为该“团”的两位成员能够灵欲合一,有真正的爱在维系。

看一看下面这些中外成功人士背后的“贤内助”吧:

一。电话发明人贝尔博士因为太太耳朵有毛病,专心研究音波频率的传递,希望能改善她弱听的问题。

就在这研究当中,贝尔博士掌握了电波的传播与传递,因此,发明了电话。下一次你用电话时,切勿忘记它是一件“爱的产品”。

二。林肯总统年轻时缺乏目标,事事无成。希尔博士直截了当地写道:“性欲刺激人类的创造性想象力,而爱更加令人成为天才……其中凭借创造性想象力,而成为伟大领导者的最好例子便是林肯。林肯是在邂逅了安·鲁特利基,体验到爱情的刺激后,才发现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

三。小说奇才许伯德第一次婚姻彻底失败,令他沮丧并失去斗志。可是,当他遇到他的“第二春”,共结连理之后,他就有如一个再生男人,文思敏捷,成为当代才子。

四。国父孙中山革命的后期,他的第二任妻子宋庆龄女士给予他极大的助力。有不少人这样说过:如果宋庆龄在孙先生年轻时已经和他成为夫妇,孙中山会更有作为。

周恩来称宋女士为“国之瑰宝”,而他的夫人邓颖超更赞誉她为“人中之杰,女中之杰……比荷花更高洁,比青松更坚贞”。

宋庆龄于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邓小平对她的追悼词,恰当地说出她对孙先生革命事业的助力:

宋庆龄同志是广东文昌县人,从青年时代就追随伟大的革命事业。1913年,她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处理同国内外往来的大量机密书信和其他日常工作。1915年和孙中山先生结婚。她坚定忠诚、恭谨谦逊,始终是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翌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叛军进逼,形势危急。宋庆龄同志拒绝先行撤离,对中山先生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先送中山先生撤离险境,才在卫士掩护下突破火线,身体受到无法补偿的摧残。这一英勇行为,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同志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

五。小罗斯福总统与妻子爱琳娜就是白宫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夫妻档”。

六。弗洛伊德写给妻子贝莱丝的情信,在其中我们可学到了不少“绝招”。

原来弗洛伊德家境贫穷,与贝莱丝订婚多年,仍无钱迎娶佳人。于是,唯有以不断的情书,扣住这女孩子的芳心。而贝莱丝亦时常给予这位多情郎君各种鼓励———“性”真的是弗洛伊德成功的一大动力。

弗洛伊德成名后,贝莱丝相夫教子,集秘书、保姆、妻子、情人与顾问于一身。

另一方面,丈夫也可以是女性成功的好助手。居里夫妇就是一个好例子。

玛丽·居里出生于多难的波兰,是位羞怯、腼腆的女孩子。她因为发现新元素———镤和镭,而成为举世皆知的科学女杰。

她在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及数学时一贫如洗,曾因饥饿而昏厥。52年后,电影公司投下百万巨资将她的生平搬上银幕,还有,她以杰出的科学成就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第一次是1903年物理学奖,第二次是1911年的化学奖。

到巴黎三年后,玛丽结婚了。夫婿是和她非常匹配的人———和她一样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就是皮耶·居里。虽然他才35岁,但已是法国一流的科学家。

过了三年,居里夫人着手准备提交博士论文,她决定把新发现的问题当作题材———铀,为何能放出辐射线呢?这就是她的题目。

皮耶·居里停止了自己的实验,帮助妻子共同研究这种新元素。终于,居里夫人将这个放射性金属命名为“镭”。

居里夫妇工作的最大动力是他(她)们之间的“敬爱”———如果没有这份爱,世界的科学史是要改写了。

专门知识可以创富

专门知识是从自律中挣出来的。

他的名字叫查良镛,而他的笔名———金庸,可能比他的真名更如雷贯耳。有人说过:“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书。”

大侠的成长

查良镛是浙江人,现在70有余,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查文清乃清朝进士,曾任江苏知县。查父枢卿公乃民初时期的大地主,而查良镛这个酷爱从政的文人富豪,可谓集祖上两代的特色于一身。

查良镛小时除了读儒书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看武侠小说。据他自述,大约八岁时看过《荒江女侠》之后,就如中了道儿一般,迷上了武侠小说,由《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到白羽及还珠楼主的作品,统统啃个一干二净。

查良镛幼受家训,有很深厚的中国文学根底。抗战期间,他在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读外交。抗战胜利,他在上海东吴法学院攻读国际法。

在法学院就读期间,查良镛就正式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他课余在《大公报》当翻译,帮补家计;而当《上海大公报》于1948年在香港复刊时,查氏被派驻香港任职。

查良镛早年与左派的渊源很深:《大公报》工作八年后,他转到长城电影公司当编剧,且又曾导演过两部戏。此时的查良镛,开始在《新晚报》上写武侠小说,而他的第一部创作,就是今天人所共知的《书剑恩仇录》。

查良镛以“金庸”这个笔名写武侠小说,文笔铿锵,布局新奇,蕴藉空灵,雄奇浩瀚。由《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从《鸳鸯刀》至《侠客行》,查良镛十多部的长篇短篇武侠小说,替自己带来无法估计的收入之余(查氏一向对自己写书的收入讳莫如深),也替外地翻版书商带来可观的财富(未知他们是否也算劫富济贫)。

“明报”的诞生

查氏以写武侠小说驰名,于是人皆称之“查大侠”。然而,查公良镛,又岂止“大侠”那么简单?他的明报机构,与其属下系列,就是他的“明教”,而这位影响今日华人思维生活深远的“现代陶朱公”,其实是一位以小说入大道,以武侠入禅宗,权谋韬略、长短钩距、奇正方圆、因应变化的“明教”教主!

查氏自诩,创办《明报》是他最成功的事业。从1959年每天出纸半张(两页)售价0。1元,到今天每份五十多页,包括彩色印刷,售价3。5元,查良镛的“文化帝国”就一直在递增,而他那教主宝座,亦是越升越高。

从创刊开始,《明报》一直贯彻始终地走知识分子路线。这个“定立”方针也收到如期的效果:香港市场研究社1990年中期报告,《明报》读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及行政人员,而学生亦有不少。

《明报》在香港华文报纸畅销榜上,排名第四;读者方面,则约有44万人。它是少数能取得高级市场的中文报纸之一,这当然与《明报》的形象有着一对一的关系:查良镛走高档路线,除了实评兼以英译刊出之外,1990年更推出英文版及中英对照版,首开香港报业的先河。

“明报”的繁衍

踏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明报》在稳健发展之余,将业务大大扩充及多元化。1966年查氏创办《明报月刊》,1968年,他又开办了以报道本地文化及大众娱乐事业为主的《明报周刊》。

《明报月刊》开宗明义是不牟利刊物,乃一“蚀本货”,然而,它却为查良镛的王国树立了一个正义的高级文化形象,成为明报集团宝贵的无形资产。《明月》可以说是查良镛的“文人良心”,而查氏亦认为这本刊物是他的第二杰作。当然,每个教派,都有它的“独门大法”,而每个商业集团,都有它的“赚钱法宝”。《明报周刊》读者高达35万,执香港娱乐周刊的牛耳,每期广告爆棚,厚如电话簿,真个“斤两十足”。

20世纪70年代,明报集团稳步上扬,先是推出《明报》美洲版,照顾海外华人市场,继而,“明报出版社”及“明窗出版社”成立,网罗香港的名作家,又成为袋装书出版业的翘楚。

80年代以来,明报集团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除了开办翠明假期,进入旅游业之外,更开设明报金页,以刊登招聘、地产、汽车等各种分类小广告为主。

查良镛办报的自律

《明报》的初期,是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委实只是一份小说,查良镛的武侠连载与社论是此报的“命脉”。

我们可不要因为查良镛是一位多产作家,又每天写一篇社论,就以为他是一位倚马可待、笔走龙蛇的作者。许尊五曾经写道:“单是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评,经常要花他一两个钟头时间,写写改改,翻查资料,反复推敲而后定稿。写武侠小说更花时间,每见他在斗室之中来回踱步,写了又删,删了又写,香烟一根根地抽,直至满室烟雾腾腾才发到字房去,可以说每一个字都勤劳与谨慎,点点滴滴都是心血。”

查良镛虽贵为商界巨擘,文化要人,仍然不脱儒巾气、书生味。他内向、害羞,爱独处而恶群体生活,性沉默而不喜议论滔滔。不时与知己三五,打沙蟹,推牌九,黄汤三碗下肚,或会有“一时风发”;在人多的场合,众多陌生人的面前,他仍然是惯性的木讷、腼腆。

另一方面,名利双收的查良镛,却是以好学驰名。他有跑车而不浪游,有游艇而不放逸。相反,年前他从日本买回一部《大藏经》,规定自己每天读佛经八小时,直至此佛门圣典啃完为止。

专心于艺术的舒伯特

专心致志是最好的记忆法。

舒伯特诞生在奥地利一个贫苦小教师之家。他一生贫困,没有爱人,没有保护者,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在学生时期,严冬练琴没有火取暖,还要挨饿,他在给兄弟的信上写道;“我们常常想吃苹果。从早餐到晚餐要隔八个小时。”在写曲时,他没有钱买五线纸,有的同学很同情他,送给他些纸。他说:“倘若我有买纸的钱,我可以每天作曲了。”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了解。他自己作自己唱,只有几个潦倒的朋友倾听和赞扬,出版界勉强出版他有名的《魔王》。到了晚年,他的作品竟然卖不出价钱,《冬之旅》一曲只卖了一弗洛林。他没有自己的乐器,当他需要时,只好到朋友家、学校或咖啡馆去借用。他有一个朋友是画家,家里有架钢琴。画家因要画画或进行研究工作,不能经常借给舒伯特弹奏。画家规定只要把白窗帘挂起来,就表示他可以进来弹琴。有一段时间,舒伯特一连五六天不见画家挂起窗帘,只好在外面徘徊。一天黄昏时分,狂风大作,白窗帘在风中飞舞。舒伯特欣喜若狂,推门而入,弹起了钢琴。画家不能工作了,出来责备他,而舒伯特竟然一点也没听到。

然而贫穷不能动摇舒伯特献身艺术之志,在他短促的一生中(终年32岁),给世人留下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有六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乐和大量器乐重奏曲。

致力于伟大的目标

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利查逊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可是买卖并不兴隆,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满足不了。后来,他们举家西迁到加利福尼亚,情况才稍有点好转。

在加州的时候,利查逊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又考进了一家电力公司,做一个小职员。那个时候,电灯刚刚发明并逐渐在美国普及开来,电力也主要在晚上供应。

利查逊对电非常感兴趣,总想发明一种新的电器推向市场。每天他都苦思冥想,沉浸在电的世界中。

一天,他看到房东威特太太生火烧熨斗,深受启发。那个时候,电熨斗刚刚问世,可是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电熨斗又笨又重,成本高,价格贵,而且还容易漏电。

利查逊动了改良电熨斗的念头,兴冲冲地跑到街上买了一个电熨斗。回到家里,他连夜把电熨斗拆卸开来。然而,利查逊的电学知识太浅薄了,耗了一夜工夫也没有把拆开的电熨斗组装起来。

利查逊买了大量的电学书籍,开始自学电学原理和电器知识。白天,他要到电力公司上班,晚上,既要学习,又要试验电路,有时候一不小心把线头接短路了,烧掉保险丝,还会招来房东太太一阵责骂。后来,利查逊不得不被迫到小柴屋里做试验。

利查逊把全部精力扑在试验上。两年后,他终于设计出了改良电熨斗。可是,这个时候,他却一贫如洗,不仅花去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连房租、吃饭都成了问题。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电熨斗专利。

利查逊捧着他的电熨斗专利,四处找人出资生产。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却依然无人问津。

专利如果不付诸生产,就只能是一张废纸。可是,由于以前电熨斗的缺点太多,又在市场上滞销,谁也不愿意把钱投到一个不赚钱的项目上。利查逊磨破了嘴皮也说服不了别人。

就在利查逊一愁莫展的时候,幸运之神悄悄地走近了他的身边。原来房东太太的女儿海伦小姐悄悄地爱上了他。看到利查逊陷入了困境,海伦小姐也暗暗替他着急。

在海伦小姐的请求下,房东威特先生终于答应出钱帮他投产。很快,做试验的小柴房扩建成了小工厂,他雇佣了四个工人正式开始生产改良电熨斗。

利查逊又与电力公司交涉,使得白天的供电地区扩大了。在电熨斗的销路一天天好起来同时,利查逊又把免费试用站推广到全国,使得电熨斗的销路大增。

两年后,利查逊与海伦小姐结了婚,并正式成立了太平洋电气公司,使得电熨斗继续畅销全美。

就在利查逊春风得意的时候,电熨斗突然陷入了滞销局面。太平洋电气公司生产的电熨斗不是压在库房里,就是摆在经销商的柜台上很少有人问津。免费试用站也不如往日那么热闹了,虽然时而有人来熨烫衣服,可是购买电熨斗的却很少。

利查逊赶紧派人四处作市场调查,他自己也亲自上用户家访问,很快便查清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改良电熨斗不能调节温度,如果不及时切断电源,温度就会不断上升,最后把衣服烫坏。

利查逊又重新进行研究,设计了一个温度调节开关,如果电熨斗温度过高,只要关掉开关就行,无须切断电源。利查逊给新的电熨斗取名“热点牌”,以后,他又把太平洋电气公司扩建为电气公司。

为了扩大销路,利查逊雇佣了大批推销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上门当场示范,教主人们如何使用电熨斗。销路很快被打开了。

利查逊又派人定期到各用户家走访,征求各用户的意见,并免费修理电熨斗的故障。

虽然利查逊后来因为赌搏而失去了热点公司的股份,但是,利查逊的奋斗精神和经营方法却激励着一批企业家纷纷效仿,从而开创了美国电器工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