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公司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最注重的是诚信。在招聘新人的时候,我也喜欢问这样的问题:“在你以前的工作中,你有过哪些经验,有过哪些教训?”如果他能很坦率地谈自己的教训,就说明这个人诚实可靠,并且知道自己的缺点;只谈经验、回避教训的人,就说明他或者回避缺点,或者在推卸责任,这在人格上是一种不足。
其实,从总体上看,诚信的问题不仅与劳动者的素质和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商业文化还没有养成诚信的习惯。我看过一些资料,说中国每年因为企业或个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国内很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都喜欢炒作概念,广告上吹得很玄,实际功效却没那么好,这就是对消费者的不诚实。媒体已经曝光过的这类企业涉及家电、数码设备、保健品、电子商务,以及我自己非常熟悉的内衣等行业。
我在婷美集团工作的时候,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中科集团合作,推出了“中科暖卡”保暖内衣,它的保暖性很强,南极科考队、北极科考队和国家登山队都穿过,效果很好,在亲肤性、排汗导湿性、透气性、轻柔性等方面至少都比纯棉内衣高10%。这种产品一经推出,立刻火爆起来,引得很多内衣生产厂家纷纷效仿。从2003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一到10月,各个内衣品牌之间就开始展开争夺市场的战斗,那情形不亚于江湖混战。之所以称为“混战”,不光是因为竞争激烈,还因为有些不规范的产品浑水摸鱼,打着“保暖”的旗号卖概念,而产品质量远远跟不上去。这种短线方式往往就是为了圈钱招商、拿经销商的钱,究竟市场是不是买产品的账,他才不会管。
在婷美集团,我和公司高层形成了一致的理念,即产品绝不能只卖概念,要对得起消费者,否则市场不承认你的产品,怎么造势都白费。另外,一定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分销网络,要对得起经销商,让他们踏实赚钱,他们才会愿意卖你的产品。换句话说,你得首先保证其他人有利可图,保证他们的权益和收益,人家才愿意合作,才愿意买你的东西。谁执市场牛耳?是消费者、经销商。凭什么让人家买你的东西?凭的是货真价实、诚信共赢。靠欺骗和炒作,最后吃亏的都是自己。
一个行业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人也如此。婷美集团董事长周枫和我聊过他年轻时候的事,我觉得他是个很有激情的人,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他曾经在北京东安商场工作。在凭票购买的年代,购买一台牡丹彩电的票在市面上交易值500元钱,他经手过5万台牡丹彩电,却没有拿过一台走后门、送人情。说起这事,他说自己能过“三关”:人关、物关、钱关。
商人的本性就是赢利,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忘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该得的,不能少;不是你的,多一点都不能要。换句话说,每个行当都有它的“玩法”,要想站稳脚跟,一定要遵循它的游戏规则。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4年朗讯的戚道协、关赫德、黄锦昆被查处,据说是因为他们在任期间涉嫌商业行贿,有人还说行贿的对象是中国联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原副总经理黄强。当时黄强已经因受贿罪被判处了死刑。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很多观点说跨国公司的高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才能在中国商业“潜规则”和获取利润之间找到平衡。其实,我觉得这不光是跨国公司高管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职业经理人都要解决的问题。美国有专门的《反海外腐败法》,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公职人员行贿。而在中国,相应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保证这个行业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的自律,看你在关键时候能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在夹缝里,这边是公司的利益,那边是职业操守,真的很难两全。要是完全按原则办事,就相当于等着被“潜规则”了,这肯定会影响业绩。可是,要想在这一行继续干下去,你必须保持一个好名誉,不然哪个公司还敢用你?
2004年,我在做服装生意的时候,需要招地区代理,有个经销商想拿到低价格的经销权。他和我谈铺货和销售,计划书也做得非常精心。谈了几次,其他方面我们都很满意,只有价格都不肯让步。最后一次,他带着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一台IBM的笔记本来了,开口就说:“赵总,你的手机该换了,电脑也该换了!”第二天,我的司机在我的要求下把手机和电脑给那个经销商送了回去,回来后司机对我说:“赵总,你可真是顽固不化!”
“回扣”现象可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情、重面子的因素相关。可是在国外,这就是一种不正当的手段,被视为腐败,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说到底,我们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人性与利益两把标尺,就看怎么取舍。这里头有个职业理想和原则的问题。既然是职业经理人,就得做得“职业化”一些:得让公司觉得你可靠,敢把事情放手交给你做;得让合作伙伴和客户觉得你可信,跟你合作安全、值得。如果有一天你放弃了原则,想再回到原路就很难了,职业生涯会彻底毁掉。
至于“潜规则”,它之所以会变成“元规则”、“显规则”,说明了制度的失效。但追根究底,不管什么制度,它的完善也是要靠人来做的,所以说,职场里什么最重要?人品!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可导致的结果却会完全不一样。
有人说,“潜规则”让中国的商业文化充满了“人情味”,而我认为不是“人情味”,是“人情债”。“潜规则”使得本来应该井井有条的商场变成了混战的“江湖”:有刀光剑影,也有暗器伤人;有名门正派,也有歪门邪道。不过,从长远看,中国的企业制度肯定是要走规范化这条路的。电影《无间道》里有句经典台词:“出来混,不论做过什么,迟早要还。”不管一个人是有大智慧还是小聪明,不按常规出牌可以,可是破坏了正常的游戏规则就要付出代价。
现在讲究职业化,就是要求员工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职业操守。我一向主张,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其他什么领域,交际原则应该是:“言出必行,言出必准;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换句话说,注重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整体发展有利的事就必为,否则就坚决划清界限,这样才能在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互动,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强人手记
1.在一家公司长久做下去,比频繁跳槽收益更多,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敢信任和重用朝三暮四的员工。
2.现在公司需要的不是被动型员工,不是毫不主动的“应声虫”,而是在工作上拥有主动性、能够积极做好自我管理的员工。
3.要改变麻木的状态,首先要改变心态,要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4.既然是身在职场,凡事就要做得职业化一些:要让公司觉得你可靠,敢把事情放手交给你做;要让合作伙伴和客户觉得你可信,跟你合作安全、值得。
5.在职场中,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职业操守,要注重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 执行没有借口
◎公司人才济济,但是沟通不到位,结果举步维艰;
团队兵强马壮,但是合作不到位,结果貌合神离;
制度完整严谨,但是都相互推诿,结果效率低下;
战略天衣无缝,但是贯彻不到位,结果漏洞百出。
◎理论完美不重要,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系统严谨不重要,关键要体现在细节上。
◎员工是什么?是公司、团队、制度、战略、理论和系统的执行者。
◎结果最重要,关键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