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女儿经过几年的成长是可以长大的,但国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原文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②,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敕左右③,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④,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世人亦尔。诣善知识⑤,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⑥,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⑦,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注释
①卒:突然。
②比:等到。顷:时候。
③敕:命令。
④筹量:计算。
⑤诣:拜访。善知识:有知识的人。
⑥方便: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
⑦十二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种因缘生起。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妃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他唤来宫中的医师说:“给我找一种神药,使我女儿吃了后,立刻就能长大。”医师回答说:“我可以给您找来这种药,吃了这种药后能立即长大,但现在我还没有这种药,必须去寻找。在我找药时期,大王不要来看公主,等我给她吃了药之后,然后您才能见公主。”
十二年后,医师得药归来,让公主服下,把公主领来让国王看,国王见自己女儿长大了,非常高兴,并自言自语说:“他确实是良医呀,给我女儿吃了神药后,她就真能立刻长大了。”于是命令左右侍从,赏赐给医师许多珍宝。当时的人们都嘲笑国王愚蠢,不懂得计算年龄,女儿出生后经过这么多年,自然会长大,而国王看见女儿长大,还认为真是药的作用呢。
世上的人也像这个国王一样,拜访有修为的得道高僧,对他说:“我想得道,请大师指点,使我立刻成为正直而善良有德的人。”高僧根据他自身的情况,让他从坐禅这个基础入门开始,观察人生十二缘起,逐渐积累德行,最终达到屏弃一切烦恼的境界。这人听了后,欢喜雀跃地说:“真快呀!大法师,你这么快就让我领悟到了佛的最高境界。”
精华点评
国王的女儿不会立刻长大,因为有十二年的成长时间,她才长大。道的真谛,不可能立刻领悟,需要从基础做起,一步步积累才能觉悟。可见,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才能有突破,有飞跃。欲速则不达,心怀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做大事情,就更应该有耐心,在实践中逐渐积累成功经验,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雄鹰之所以能够搏击长空,是因为它们经历一次次坠落高崖、拼命飞翔的磨练。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他们大多要经历十余载寒窗苦读。李时珍遍尝百草,历经三十余载,才写成《本草纲目》这部享誉世界的药学书籍。没有经过长期积累、长期的磨练,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乘船失杼喻
在海中丢了碗,去河中找,怎么会找得到呢?
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银纡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银纡。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银纡,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银纡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②,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犹如愚人,失银纡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
①银纡:钵银纡。僧人用的盛饭的器皿。
②正行:正道。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渡海,不小心把自己的银盆掉到海里。于是,他想:“我现在在水面上画个标记,先把它放在那里,以后再来取。”过了两个月,他到达了师子国的境内。看到一条河流,便跳入河中,寻找那只丢失的银盆。旁边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他:“你在水里做什么呢?”他回答道:“我以前丢失了一只银盆,现在想找回来。”那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他回答说:“在渡海的时候。”岸上的人又问:“丢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丢失了有两个月了。”岸上人很奇怪地问道:“既然已经丢失两个月了,又掉在了大海里,为什么在这里找呢?”他回答说:“我丢失银盆时,在水面上做了记号,海里的水和这里的水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这里寻找。”岸上人又说:“水虽然没有区别,但你曾经丢银盆的地方是在大海上,现在你在这里寻找,怎么能找得到呢?”当时,围观的人都感到非常好笑。正如有的修行者那样,在修行正道的过程中,他们不去探求佛理,而是用刻意苦修的方法求得解脱。这不正像这个丢了银盆的人,把银盆丢在了海里,却到河里去寻找的行为一样吗?
精华点评
这个丢了银盆的人,在海里丢了银盆就去河中寻找,他认为河水是不变的,没有想到银盆却是在海里,而不是在河里,银盆不会根据你的思想从海里游到河里。可见他思想僵化到了极点。这启发我们,做人做事千万不要固步自封,不懂得变通,不懂得追根溯源,而只根据表面现象去做事,搞形式主义,这样的行为不可救药。
现在社会发展与日俱新,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总之,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我们每个人也都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例如我们古代人曾经有守丧的习俗,一般守丧都要三年,但如果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要守丧三年,而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生活环境不断改变的今天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生活、学习等等方面都会被打乱,社会也会混乱不堪,所以,现在我们把三年改成了三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能总是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例如,曾经上学时很笨很淘气的小孩,成年后也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成功人士。所以,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机变灵通,才能左右逢源,在社会中游刃有余,才能取得人生或事业上的成功。
人说王纵暴喻
懂得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为人处世,学着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
原文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嗔恚①,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②,捉一贤臣,仰使剥脊③,取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④,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旁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⑤,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减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
①恚(huì):恨,怒。
②佞人:花言巧语,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
③仰:命令。
④是:此,这里指贤臣。
⑤截子头:割断人的头。截,割断。子,对人的泛称。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数说国王的罪过,他这样说:“国王非常暴虐,根本没有办法治理朝政。”国王听到有人竟然敢说这样的话,就非常地气愤,竟然不追查是谁说的这句话,而听信身边喜欢诬蔑别人的小人的话,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了过来,然后下令把他脊背上肉割下一百两。后来,有人证明诽谤国王的话不是这个贤臣说的。国王心里很后悔,便命令取一千两肉来修补这位大臣的脊背。这位贤能的大臣在夜里痛得大声喊叫,国王听到他的声音,便去问:“你为什么还这么痛苦呢?割了你一百两肉,用十倍的肉偿还你,难道你还不满足吗?为何还痛苦呢?”旁边的人代贤臣回答道:“大王如果砍掉一个人的头,即使用一千个头来补偿,也免不了人的一死;虽然您用十倍的肉偿还他,仍免不了痛苦啊。”
愚蠢的人也像这个人一样。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而只图现在享乐,把痛苦带给大家,他们任意调配百姓,得到很多财物,妄图能消减罪孽,得到福报。这就好像这个国王,割下别人的肉,用别人的肉来补救,希望使人不痛苦一样,都是办不到的。
精华点评
做事情一定要懂得对他人负责,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反过来尊重你。国王听信谗言,就随意割下贤臣的肉,可见有人说他暴虐是正确的。他不考察实际情况就妄下断言,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后来,事情真相大白时,国王用十倍的肉补偿贤臣,以为这样他就不痛苦了,由此可见,国王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人的痛苦。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每个人感受,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才可能顺利办好事情。
入海取沉水喻
做事一定要沉得住气,千万别半途而废。
原文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③。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⑤,速断生死,作阿罗汉⑥。
注释
①长者: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
②沉水:指沉香。
③诣:前往。
④直:通“值”。
⑤发心:发愿。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是佛教中最下根,慧根不高的人可以由此入门。
⑥阿罗汉:即罗汉。
译文
从前有一位老者的儿子到大海中去打捞沉香。积累了多年之后,他才打捞了一大车的沉香。并把木料运回了家乡,并去集市上卖。但因为沉香木的价格昂贵,最终没有人来买。这样过了许多天,他都没有卖出一块沉香木,于是,他对卖沉香木这件事感到疲劳厌倦,因此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人,很快就能把炭卖完。便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如果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便立刻把沉香木都烧成了木炭,推到市上去卖,换来还不到半车炭的价钱。
世上愚蠢的人,也像这个人一样。他们开始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辛勤修炼,一天天长进,希望哪天能修成正果。因为宏愿难以速成,就心生退缩想法:他们认为,既然难以达到成佛的目的,还不如退而发愿修最下根的声闻果,尽快摆脱世俗的生死烦恼,修成阿罗汉。
精华点评
长者的儿子捞了很多年,终于有了一车的沉香木,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沉香木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一旦都卖出去,会获得很多钱财。但是,也是因为沉香木珍贵,所以,一般人都买不起,长者儿子卖了多日都卖不出去,也是正常现象。但是,长者的儿子却没有沉住气,继续等待买沉香的人,为了能快一点卖出去,他竟然把沉香烧成了炭,珍贵的沉香结果连半车炭的价格都没有卖到。可惜长者儿子辛苦这么多年,真是不值得,而沉香被烧也颇为可惜。也许在下一秒,长者儿子的沉香就卖出去了。那么,他将卖上很多钱。但就是因为长者儿子没有耐心,半途而废,使结局和想象的大相径庭。其实,和长者儿子多年捞沉香相比,几日又长到哪里去呢?关键是做事一定要沉得住气,学会持之以恒,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得不偿失。
斫树取果喻
大树砍了就不能复生了。说话做事,一定要慎重,切勿焦躁。
原文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①,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②。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③,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胜果:常指成佛,这里借指果实能助人成佛。
②生理:成活的道理。
③持戒树:比喻不可触犯的佛法。持戒,遵循戒律。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有一棵好树,长得高大茂盛,这棵树的果实,味道清香甜美。人吃了能成佛。有一个人来到大王的宫殿,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生长高大,虽然想要吃上面鲜美的果实,却怎么能得到呢?”于是,国王就立刻砍断了这棵大树,希望得到果实。可是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还白白劳累。后来,国王又想把树重新竖起来,但树却已经枯死了,不能成活。
世上有的人,也像这个国王一样。如来佛有不可破坏的法律,信守就能解脱成佛。心里若希望远离一切世俗,成就涅槃殊妙的体性,想要得到佛法的助益,就应当遵循佛法,而不触犯,修积善行,增长功德。不懂这个方便的修行之法,反而破坏佛法禁戒,就如同这个国王伐树一样,想要让树重新复活,最终不能办到。破坏了戒律的人,也同样是这样的结果。
精华点评
国王肆意地砍伐了珍贵的大树,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事的后果,结果,永远失去了这棵大树。这启发我们为人处世不可任意妄为,如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很有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结果甚至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例如,因为和人争吵,心中气恼,一时冲动,和他人大打出手,不小心把别人打成残疾、重伤甚至死亡,自己就可能在牢狱中度过,毁掉自己的美好人生。所以,凡事都要懂得克制自己,不要肆意妄为,要学会掌握分寸,谨慎行事,用理智去解决问题。有人可能以为偶尔随心所欲一下,是一种放松,不必在意,但是,不要轻视,这些偶尔的随心所欲、错误常常就发生在自己放松警惕的时候。还有的人犯了错误,不能及时警醒,多次犯错,最后以致无可救药。
破五通仙眼喻
帮助他人是好事情,但一定要明白事情的原委,知道需要帮助他人什么,否则就会帮了倒忙,吃力不讨好。
原文
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仙①,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毁眼,何所复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山林②、旷野、塚间③、树下,修四意止④,及不净观⑤,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⑥。
注释
①五通仙:指修成五种神通的仙人。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
②头陀:苦行之一。即抛弃衣、食、住等贪心,以便修炼身心。
③塚:通“冢”。
④四意:即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等四意趣。
⑤不净观: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肉身的污秽、肮脏,以便禁戒贪欲烦恼。
⑥唐:徒然。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进山修道,修成五通仙法中的“天眼通”。天眼能够看透事物,看到地下藏着的一切珍宝。国王知道后心里非常高兴,便对大臣们说:“你们想一想怎么才能使这个人常住在我国,而不到别处去,使我们得到埋藏在地下的珍宝?”有一个愚蠢的大臣,就去了大山里,找到那位懂法的人,并把他的双眼挖了下来。回来对国王说:“我已经挖掉他的天眼,他就不能到别处去了,会一直住在我国。”
国王听到后对这个大臣说:“我之所以希望他能常住,是因为他能发现地里埋藏的珍宝。你现在挖掉了他的眼睛,即使住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的很多人也是如此,当他们看到别人为去除烦恼、修炼身心而到山林、旷野、墓地、树下修行,以禁止四意,达到不净观的地步,便强制性地把修行的人请回家中供奉,这就毁掉了修行者对真理的体验,使他们无法修成正果。去掉他们的慧眼,已经丧失了他们去除烦恼的优势,因而在修行中毫无收获。这就像这个愚蠢的大臣,毁掉仙人的法眼一样。
精华点评
这个愚蠢的大臣,为了留住道人,竟然把他的天眼挖掉了,这不是对道人的一种伤害吗?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千万不要像这位愚蠢的大臣这样好心办坏事。乐于帮助他人,是我们人人都提倡的美好品德。当别人请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有能力帮助,就尽力去帮助,如果没有能力去帮,就最好不帮,否则,很可能是没有帮助成他人,反倒给人曾添更多麻烦和烦恼。
估客驼死喻
为了一张驼皮坏了比它价值高得多的棉织品,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原文
譬如估客①,游行商贾,会于路中,而驼卒死②。驼上所载,多有珍宝、细软、上耗种种杂物。驼既死已,即剥其皮。商主舍行③,坐二弟子而语之言:“好看驼皮,奠使湿烂。”其后天雨,二人顽嚚④,尽以好耗覆此皮,上耗尽烂坏。皮耗之价,理自悬殊,以愚痴故,以耗覆皮。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其不杀者,喻于白耗;其驼皮者,即喻财货;天雨湿烂,喻于放逸、败坏善行。不杀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⑤,然不能修,但以财货造诸塔庙,供养众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应当精心持不杀戒。
注释
①估客:商人。
②卒:突然。
③舍行:留下货物行走。
④顽嚚(yín):顽固,愚蠢。
⑤妙因:绝妙的行因。
译文
就像这样一位商人,他周游于各地做买卖,一天,在行路中,他的骆驼突然死了。骆驼上装载了很多珍宝、丝织品和上好的棉织品以及各种杂物。骆驼既然已经死了,他就剥下了骆驼的皮毛。商人准备留下货物先走,让两个徒弟留下来守着货物,他临走时对两个徒弟说:“你们一定要看好骆驼的皮毛,不要让骆驼皮受潮腐烂。”之后不久,就下了场大雨,这两个人愚昧而顽固。他们尽是用好的棉织品盖到驼皮上遮雨。结果棉织品全部腐烂了。死驼皮、棉织品,两者的价钱相差悬殊。因为他们的愚昧,竟用值钱的棉织物去盖价格低廉的驼皮。
世上有的人,也像这两个人一样。他们不杀生的善行,好比雪白精美的棉织品;死驼皮就好似钱财;阴雨引起的腐烂就像放纵自己的贪欲和败坏的人品。不杀生的戒条,就是佛教教义中最美好的修行境界。但是他们却不能真正修道,只是以财物来建造佛塔寺庙,供奉修行的僧人。这是舍去根本只求细枝末节的做法。最终,他们只能在转生轮回的五种去向里游荡,不能进入超脱境界。因此,修行的人应当精心地信守和维护不杀生的戒条。
精华点评
为了保护廉价的驼皮,两个愚蠢的徒弟竟然用价格高昂的棉织品来保护死驼皮,真是舍本求末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有各种事情发生,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很多事情,事情虽然多,但也有主次、轻重之分,抓住事情的关键去解决问题,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只将注意力放在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上,只会浪费大好时光,又不能解决问题。例如,管理一家公司,作为领导就要把握大局,起到决策的作用,如果领导对公司买笔、买纸的小事情都要事无巨细地过问的话,那么,领导不仅会忙得焦头烂额,管理也将会是一片混乱。如果领导从根本上着手,把各种事情都合理分配到相应负责人身上。员工各尽其职,这样公司才能管理得井然有序。
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抓住解决事物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奴守门喻
想一想别人话外之意,才不至于办坏事。
原文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①:“尔好守门,并看驴索②。”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③,问其奴言:“财宝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④,莫著六尘⑤。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⑥,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⑦,悉皆散失。
注释
①敕:命令,告诫。
②驴索:驴和绳索。
③大家:指主人。
④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为漏出烦恼与进入妄尘的门户,故称根门。
⑤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境。
⑥比丘:佛教指和尚。
⑦道品: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分三十七种,故又称三十七品道。
译文
例如有一家的主人,将要出门远行,临走的时候,告诫他家里的佣人说:“你要看好门户,照看好驴和大绳索。”主人走后,有一天,邻居家中有人演奏乐曲,佣人非常想去听乐,坐立不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用大绳子把取下的门板绑好,放到驴身上,驮到演奏戏曲的地方,听起奏乐来。那个佣人离开之后,家中的财物被小偷洗劫一空。主人从远方回来,发现家中被洗劫一空,便责问佣人:“财宝到哪里去了?”佣人回答:“主人只吩咐我看好门、驴和大绳子,除了这些之外,我都不知道了。”主人愤怒地说:“留下你看门,正是为了这些财物,财物都丢失了,门又有什么用呢?”
世上的一些愚人也和这个佣人一样。佛祖的教义和戒律就是要保护好根门,不要受各种欲望的侵扰和诱惑。以防止有的人被欲望的绳索像牵驴一样驱使。但是,一些佛教徒不能奉守佛祖的教义,只贪求利益和供养,表面上看着清白,安静地坐着,而内心却想着其他的事情,心猿意马,仍然贪恋五欲,被色、声、香、味迷惑,妄念充满内心,被欲望的绳索缠绕束缚,使远离邪恶的智慧,无邪的内心和修行的各种方法,都全部丢失了。
精华点评
佣人被动地接受主人的叮嘱,所以,做起事来束手束脚,头脑也不灵活。只想做主人吩咐的具体事情,而不主动地去思考主人叮嘱的涵义,结果做了错事,遭到斥责。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事,都要学会主动行动,主动思考,主动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反之,则一事无成。例如朋友正在生气的时候,你视而不见,偏偏在这个时候,说起你的开心往事,这就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他就会与你的朋友关系疏远。做事情,要做好,就要听明白别人的言外之意,弄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用意,就拿这个佣人打比方,主人让他守门的用意,就是看守财物。而佣人则没有这样做,结果肯定要被重重地惩罚的。遇到困难,只要积极思考行动,总会有云开日出之时。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鬼屋其实没有鬼,鬼在人心里。
原文
昔有故屋①,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旁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②,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诤③,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复如是。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④,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注释
①故:旧。
②排门:推门。
③斗诤:同“斗争”。
④推析:推断剖析。
译文
从前有一座旧屋,有人说这座旧屋里有恶鬼出没,大家都很恐惧,没有人敢在里面过夜。当时,有一个人,自称胆子很大,并对别人说:“我要在这座屋里睡一夜。”于是就进屋住下。后来又有一个人,自称胆量和勇气胜过任何人,又听到旁边的人说这屋子里经常有鬼,就又推门想进鬼屋。这时,第一个进入鬼屋的人,以为后面进来的这个人是鬼,他就立刻将门关上,想把鬼挡在外面。而后面想进来的人也认为是有鬼挡门。于是,两个人你推我挡,直斗争到天亮,天亮后两个人相互看到对方,才知道不是鬼。
世上所有的人,也像这两个人一样。因为原因和条件的暂时具备,便形成了无所谓主宰和能操纵自身的人,如果把形成人的各种因素,一个个地推断分析,那么还会有我吗?然而,世上的人们总爱横生事端,招惹是非,硬要争个高低,这就和这两个人你推我挡的行为没有什么差别。
精华点评
两个人因为都猜疑对方是鬼,所以,白白地相互争斗了一夜,到天大亮看清面目,才发现猜疑的结果是错误的。我们在为人处世上也会犯横加猜疑的毛病,当然每个人都会有猜疑,不可能就贸然地相信别人,但是,如果因此就贸然猜疑,也是不对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人无信而不立”,相互信任,才能有精神共同发展,否则,你猜疑我,我猜疑你,两人都不敢说出心里话,两人做事都想着对方是否在骗自己,这样长久下去,非搅得人筋疲力尽不可,他们彼此都不说实话,又哪里能沟通啊,就更不用提共同做事了。
猜疑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怀疑,是不切实际的妄断。在生活中,我们通过和他人交往,通过他人的行为习惯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否守信,然后,就可以付出自己的信任,共同合作,凡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给他人信任,人心换人心,真正地信任他人,他人才能放开手脚做事,彼此才能共同走向成功。
田夫思王女喻
要懂得有自知之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否则,只会徒增烦恼。
原文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①,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里,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不别时节,春、秋、冬、夏,便于冬时掷种土中,望得果实,徒丧其功,空无所获,芽、茎、枝、叶一切都失。世间愚人,修习少福,谓为具足,便谓菩提已可证得。如彼田夫希望王女。
注释
①城邑:古代王朝领地。
译文
以前,有一个农夫游玩于京城,偶然看见国王的女儿容貌端庄美丽,世上少有。回家后,他昼思夜想,无法控制思念之情。他想与公主联系,但是想不出办法。就这样下去不久,他便面色枯黄,思虑成重病了。他的亲友邻里来看他,见了他这副模样,便问他:“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他回答亲友和邻里说:“我前几天看见公主容貌端庄美丽,便想和她联系,却总是找不到办法,所以就生病了。我如果得不到公主,一定会死的。”诸位亲友们都对他说:“我们会为你想办法,让你得到她,你好好养病,不要再发愁了。”后来过了几天,亲友们见到他,对他说:“我们为了你,用遍了各种办法,只是公主不愿意。”农夫听到后,快乐得笑了起来,他对亲友们喊道,我一定能得到公主。
世上有些愚蠢的人,也像这个田夫一样。如果不管时节是春、秋还是冬、夏。便在冬天播撒种子到地里,希望着能得到果实,只能是白费工夫,最终一无所获,连根、芽、枝、叶都看不到。世上一些愚蠢的人,修了一点儿福分,就认为已经足够了,便说已经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就像这个田夫指望着得到公主一样可悲。
精华点评
一个平凡的田夫妄想着能得到公主,即使公主不同意,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一定会得到公主的。他这是自欺欺人,没有从客观实际去考虑问题,而只是主观上自己认为可以得到,便一味地去追求。这样终不会有什么结果。这启发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例如你为公司做了很多事,立下了很多功劳,想着上司一定会提拔自己的。殊不知你的行为对于经理来说,就是对他位置的威胁,这时,如果你稍微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上司就可能找借口,让你无法替代他,或者干脆就辞退你。
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考虑周全,既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自己利益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逐步分析,考虑周全,体谅到他人的感受,然后再慢慢绕过障碍,例如上面这个例子,当你对上司构成威胁时,你就该取得上司的信任,让他感觉你和他是一条心,这样,他才会消除对你的敌意。并会有意重用你,如果你的工作能力又很强,那么待他走的时候,定然把位子让给和他关系最好的你了。即使他不走,在公司里也不会亏待你。
搆驴乳喻
把事情弄清楚了再做,否则,抹黑蛮干,只能徒劳无功。
原文
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尔时诸人得一父驴,欲搆其乳①,争共捉之。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②,各欲先得,于前饮之。中捉驴根③,谓呼是乳,即便搆之,望得其乳。众人疲厌,都无所得,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④,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注释
①搆(gòu):挤乳汁。
②器:器官。
③根:生殖器。
④外道:信奉歪理邪说的人。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那里的人都没见过驴,听人传闻说驴乳汁味道非常甜美,但大家都不认识驴。有一天,有个人得到一头公驴,人们便把公驴团团围住,想挤驴奶喝,大家都想要喝到驴奶,所以争着捉驴。其中有人捉住了驴头,有的人捉到了驴耳朵,有人捉到了驴尾巴,有人捉到了驴脚,又有人抱着驴身体不放的。都想先最先喝到驴奶。其中,有个人捉到了驴的生殖器,大呼捉到了驴乳,便抓着挤奶,希望得到驴乳。大家都折腾得很疲倦了,最终也没有得到驴奶,白白地辛苦了一阵子,什么收获都没有,他们的行为被世人嗤笑。
那一些信奉歪理邪说的人,就像故事中挤驴奶的这些人一样。追求正道真理,就在一些不能实现、不应追求的地方,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有的人赤裸着身体坐在露天的地方,有的节食挨饿,有的跳崖或用烈火烤自己,以此来修道,从此,使人坠入邪道。这就像上面那些人妄想从公驴身挤出奶一样。
精华点评
上面这些人为了得到驴奶,不事先弄清楚驴奶在什么地方,就忙着找驴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又不知道哪个是驴奶,凭着猜想把生殖器误认为驴奶,结果,徒然费力,终无所得。这启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分析好事情,弄明白事情的关键然后再下手去做,这样才能有目的,才能找到办事的最好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帮助他人也是如此,要先弄清楚是非曲直,再去帮助他人,为了朋友仗义,不分青红皂白、是非善恶就莽撞地帮助他人,可能自己犯了错误,给他人带去伤害都不知道。例如,你的朋友因盗劫而被通缉,这时候,朋友来投奔你,你为了义气而把他隐藏在家里,这时,你就已经犯了罪,包藏犯罪分子,自己也会收到法律的制裁。
凡事要明晰事理之后再去行动,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避免懵懂行事,也才能寻找到成功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不去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只是糊涂地办事,不仅事情做不好,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怎么会成功呢?
倒灌喻
做事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找到正确的办事途径,这样才能有所成。
原文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①。”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贵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瘥。如此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修学禅观种种方法②,应观不净,反观数息③;应数息者,反观六界④。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不谘良师,颠倒禅法。如彼愚人饮服不净。
注释
①瘥(chài):病愈。
②禅观:指坐禅时修行种种观法。
③数息:静修方法之一。数鼻息的出入,使心恬静专一。
④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他肛门处生了病。医生看完病后对他说:“需要使用灌肠的方法,才可以治愈。”于是,医生便集备灌具,准备灌肠。医生先走开了一会儿。病人就迫不及待地把还没配好的药喝了下去,结果肚子胀得要死,难以忍受。医生回来后,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成这个样子?”病人回答医生说:“刚才准备的灌药,我拿来喝了,因此肚子胀得要死。”医生听了他的话,严厉地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最愚蠢的人,一点也不懂道理。”医生立即另配几种药拿给他服用,他马上把灌肠水吐了出来,病才好了。像这样愚蠢的人,被世人嘲笑。
平凡的人,也像这个病人一样。想要修行学习敬禅观法的各种方法,就应该观察人生的种种不洁净的事物,但他们却反过来计数自己的鼻吸;应该达到计数自己鼻息的境界时,他们却反过来贪恋人生物欲依托六界而成的纷繁世界。本末倒置,失去了根本。他们因此白白地执意于身体和生命,被各种欲望困扰,不接受高僧的指点,颠倒佛理。这就和病人喝灌肠水而痛苦一样。
精华点评
病人不听医生的嘱咐,而胡乱地喝下药水,使自己痛苦不堪。医生给人治病,是讲求方法的,配药治病都是有一定方式的,而病人不讲究方法的行为,给自己招来了痛苦。由此可见,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费力都是徒劳。但为人处世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人际方面的细微关系变化,可能出现棘手难办的问题,例如朋友之间有些小小的矛盾,我们就应该讲求一些技巧和方法来正确处理。如果你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不满,大声指责对方的错误,而对方必然会用更尖酸的语言回击你,那么态势就会变得很严重,会加重彼此的矛盾。观点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这样处理也就把矛盾化解开了,比如先说一下自己的过失,待气氛缓和后,再心平气和地说一下他身上的毛病,则可以化解矛盾,彼此还能和好如初,并且更能说服对方改正身上的错误。这就是为人处世中办事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在社会中一切顺利,才能有利于成功。
比种田喻
画蛇添足,结果本来画好的蛇变得不是蛇,这是比喻人做事,做得太多,过了头,结果把本来很好的事,搞得一团糟。
原文
昔有野人①,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粪调和其田。下种于地,畏其自脚蹈地令坚,其麦不生。“我当坐一床上,使人舆之②,于上散种,尔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脚,至田散种,地坚逾甚,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③,善芽将生,应当师谘④,受行教诫,令法芽生⑤。而返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注释
①野人:乡野之人。
②舆:抬,扛。
③戒田:比喻佛法。
④谘:咨询。
⑤法芽:指佛法的苗芽。
译文
从前有一个村民,来到一块麦田前,看见麦苗生长茂盛葱郁,就问麦田主人说:“你是怎么使麦苗生长得这样好的呢?”麦田主人回答说:“平整好土地,再加上足够的粪水,就可以了。”村民回到家里后,就照着麦田主人的方法去做,用水粪平整好田地,开始准备播下麦种了。他担心自己的脚踩在田地上会使土地变硬,麦苗不能生长。他想:“我应当坐在一张床上,让人抬着我去田地,然后在床上撒种子,这样就好了。”于是,他就让四个人,每人抬一个床脚,来到田地上播种,可是,这样就使田地被踩得更加坚硬了。这个人的愚蠢做法被大家嘲笑。他担心自己两只脚踩硬田地,却又找来八只脚踩地。
平庸的人也是这样。既然进入佛门,就应该修行教理,使善芽萌生,虚心向高僧求教,严格遵守戒律,让佛法在心中萌芽。但是,平庸的人却违反戒律,做了很多恶事,让佛法戒律之心无法萌芽。就像这个村民,害怕自己的两只脚踩了麦田,反倒请来四个人,成了八只脚踩在麦田里一样。
精华点评
村人如果按照麦田主人的话去种地,定然能使自己的麦苗也生长良好,获得丰收。但是,他却想得太多,做了画蛇添足的事情,使事情节外生枝,结果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并且比原来效果还要差。这告诉我们凡事要学会适可而止,懂得收手,如果为了耍小聪明或因为贪婪,把原本很好的事情,又增加些内容,这就反倒给事情添乱,就像是画师在王昭君美丽的脸上点个点一样,使本来完美的事情,变得不再完美了。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如果你是企业领导,因为员工一个疏忽而犯了点小错误,此时,你就可以说一下这件事,这样员工就知道错误了,既没有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又达到了让员工改正错误的目的。如果你为了一件小事而对员工大发雷霆,员工就会认为你为人过于苛刻,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也使他工作有了心理负担。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去工作,就更容易出错了。同时,这也不利于你和员工关系的和睦和团结。所以,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