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期早行喻
说话做事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谦虚向他人请教是一种美德。
原文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①。”儿闻其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②。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还,求见其父。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日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设得出家,即剃须发,服三法衣,不求明师谘受道法③,失诸禅定道品功德,沙门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虚作往返,徒自疲劳。形似沙门,实无所得。
注释
①取索:索取。
②诣:前往。
③谘受:请教。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夜里对儿子说:“明天你和我去一个村庄,要一些东西。”儿子听了这话,认为自己一个人去就行了。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竟然没有跟父亲打招呼,独自一个人去了那个村落要东西。因为走了很远的路,等他走到那个村子后,已经疲惫不堪,又没有要到东西,再加上没有带食物和水,又饥又渴,难以忍受。这时,天色已晚,只好又回到家里,去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见他回来了,便严厉斥责他说:“你真是蠢极了,一点头脑都没有。为什么不等我?一个人偷偷去,自找苦吃不说,还被人们嘲笑。”
世间的凡夫俗子也是如此。认为出家修行,只是剔除须发,穿上僧衣就可以了,不去拜访智慧的法师,参悟佛理,没有对世人有任何帮助,没有积累功德。这样就失去了佛门的一切超脱和智慧。这就像这个人愚蠢的儿子,白白地往返奔波,只是使自己疲劳,终无所获。这样的人看似是一个修证佛理的人,其实什么也没有修到。
精华点评
这个人的儿子,不问清楚情况,就莽撞地自己去了村庄,还认为自己一定能办到,他什么也没有问父亲,去要什么?去哪里要?怎么要?有什么障碍?到那里需要多长时间?……他连最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就跑到那个地方去,结果自己白白跑了一趟,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成,自己还又饥又渴,疲劳不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做人一定要学会虚心请教别人,要勤学多问,不要不懂装懂,给自己留下麻烦。有的人认为,问别人很没有面子,怕招来别人笑话,孔子圣人还曾说过“不耻下问”,而我们普通人就更没有必要碍于面子不问了。问别人问题,代表你谦虚,这是一种美德。而如果你不问,遇到问题胡说一气,定然招来懂行的人的嘲笑,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没面子呢。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遇到问题,勤于问人,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渴见水喻
相信他人,取得他人的信任,才能精诚合作。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①。既至河所,对视不饮。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②,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新头河:印度河。
②无得道分:即不能觉悟而没有证得道果的可能。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愚痴不明理,他非常口渴,需要水喝,他看见有个热气上升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那就是水,于是立刻追着水汽走,一直追到印度河边,已经到了河边,却看着河水不喝。旁边的人问他:“你口渴寻水,现在看到了水,又为什么不喝呢?”那个愚蠢的人回答说:“如果我能把整条河里的水都喝尽,那我就可以喝了,而这里的水太多了,我不可能喝完,所以我不喝。”但是,大家听到他的话,都嗤笑他。
这就像外道邪说,用诡辩来掩饰自己,却不能用佛家的行为和道德约束自己,因此他们都不敢接受它。结果他们始终不能觉悟,只能在生死轮回中反复承受苦难。这就和那个愚蠢的人,看到河水却不喝,被当时的人笑话一样。
精华点评
其他教派的人虽然替自己诡辩,掩饰自身,但终于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也不能修成正果。这启发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切记说到就要做到,讲究诚信。有的人常常答应了别人的事,结果却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最后辜负了托付的人,自己也失去了信誉,以后再难有人轻信他的承诺。信任缺失,就割断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桥梁。没有人相信你会做到,那么谁还会浪费时间托付你事情呢?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实际曾承诺赵括投降后,不会杀害兵将,结果,赵括兵将投降后,白起却违反承诺,坑杀赵军二十多万人。虽然他在这个战斗中胜利了,但秦国也因此失信于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更加严密把守城池,对抗秦国,最后山东六国合纵,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这就是白起失信于人的代价啊。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人生在世,不免会犯些错误,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误,千万不要忘了改正。
原文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①,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②,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③。”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④,私犯一戒,情惮改悔⑤,默然覆藏⑥,自说清净⑦。或有智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⑧,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注释
①庄严:做法事超度。
②尔时:犹言其时或彼时。
③胜致:到达目的地。
④比丘:泛指出家人。
⑤情惮改悔:心里害怕改正过失。悔,过错;灾祸。
⑥默然覆藏:沉默遮掩。
⑦清净:远离错误和烦恼。
⑧受:受持的佛法戒律。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养育了七个孩子。突然有一个儿子死了。那个愚蠢的人见孩子已经死了,便决定将尸体放置在家里,自己离去。旁人见了便对他说:“生和死是不同道的,你应该尽快做法事超度,然后把尸体送到远处安葬。怎么能把尸体留在家里,而自己去远方呢!”这个愚蠢的人听了这些话,便自己思量起来,他想:“如果不能把儿子的尸体留下来,而应当安葬的话,就要再杀死一个儿子,把他们安放在担子两头,保持平衡,才能顺利把尸体送到墓地。”于是,他便又杀了一个儿子,然后,挑着担子,把尸体埋葬在远处林中的野地里。当时的人见到这件事,都强烈地嘲笑他,从来还没有这样愚蠢的人。
这就好像有个出家人,犯了戒律,却又不敢承认错误,便悄悄地把过失隐藏起来,却声称自己已经远离罪恶,是一个虔诚的出家人。有知情的人对他说:“出家修行的人,要遵守戒律,就像爱护明珠一样,不让它有缺损。你为什么现在违犯戒律,却不想悔改!”犯戒的人说:“如果一定要忏悔,那就干脆再犯戒律,然后一起忏悔。”于是就又破了戒律,做了很多恶事,最后他被赶出佛门。这就好比这个愚蠢之人,一个儿子已经死了,又杀死一个儿子。而这个出家人又重蹈覆辙。
精华点评
这个愚蠢的人为了平衡担子竟然又杀了一个儿子;那个出家人为了一起忏悔,索性再犯错误。一个人的小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正的话,以后他就可能犯大错误,所以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不要像这个人,犯了错误还执迷不悟,结果铸成大错。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去的那一刻,会遇到很多事情,其中有令人快乐的也有令人悲痛的。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会犯错误。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知错不改,一意孤行,则必然会受到惩罚。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要忽略小错误,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否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错误可能酿成大灾难。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减少犯错的概率。
山羌偷官库衣喻
山羌没有穿过衣服,却胡言乱语,结果自己败露了,这就是胡言乱语的结果。
原文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①,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②,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③。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④,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注释
①山羌:这里指居住在山林中的人。
②解:明白;知道。
③法相:佛教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
④次第:条理;头绪。
译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居住在山林里的人,他偷走了国王库府中的物品,然后逃到很远的地方。当时国王立即派人四处追查搜寻,最后终于捉到了偷物品的这个人,并将它押到国王面前,国王立刻追问这个山人的衣物从哪里来的。山人回答说:“这衣服是我祖父留下来的。”国王便命令他把衣服穿上。因为这些衣服本就不是他的,他根本不知道怎样穿这些衣服。本应该穿戴在手上的衣物被他套在了脚上,本应该扎在腰上的物品,反被他穿戴在头上。国王见了贼寇的这种情形后,便召集诸位大臣,共同商议这件事,并对这个山人说:如果是你祖父的衣物,你应清楚这些衣物的穿戴方法,而你现在为什么又会穿戴得上下颠倒,不知道怎么穿呢?可见这些衣物是你偷来的,不是你祖父的旧物。”
借这个故事作个比喻:把国王比喻为佛;宝藏比喻为佛法。把愚蠢无知的山人比喻为其他邪门歪道的派别。这些人听到佛门中的一些教义,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佛法,掌握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规律,其实并没有理解它的实质,就到处传播,胡言乱语,迷乱大众,而不知道法的相状。就像这个山人,得到了国王的宝物,却不知道穿戴的方法,因此颠倒穿戴,就是这个意思。
精华点评
这个山人本来不知道那些衣物是怎么穿戴的,便自欺欺人,故意装懂,想蒙混过关,结果露了马脚,被国王定了罪。这启发我们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信口胡言,最后错误连篇还不知道,招来别人的笑话。同时,如果有人相信了这样的胡言乱语,并按话中的意思去办事,则会害人害己。所以,为人做事千万不要自欺欺人。自欺欺人者往往陶醉在自我创造的佳境中,殊不知那只不过是他主观意念给自己创造的虚幻的境界。不要心存任何幻想,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只有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免除担忧。现在有的人不能承受压力,而选择逃避,并用各种理由解释自己的逃避,把这种行为视为理所应当。这就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结果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堕落,终无所建树。
说人喜瞋喻
别人善意地指出自己毛病,这可是好事,否则就成了讳疾忌医的齐桓公了。
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①,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旁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旁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诃责,返生尤疾②。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③,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④。
注释
①恚(huì):发怒。
②尤疾:归咎痛恨。
③讳:隐瞒。
④返:同“反”。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和许多人坐在一间屋里,称赞一个不在屋中的人品行道德极好,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发火;二是做事仓促。正巧这个被评论的人从门外经过,听到屋中人说的这番话,非常生气,立即就冲进屋里,抓住那个说自己毛病的人,举手就打。大家忙劝阻,并问道:“为什么打人?”这人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怒和做事仓促了?而这个人竟然说我总是喜欢发怒,做事仓促,所以打他。”旁边的人对他说:“你喜欢发怒,做事欠考虑的缺点现在已经得到验证了,又为什么忌讳别人指出呢?”别人一旦指出自己的过失,就怨恨责备别人,大家都怪他愚钝糊涂。
比方世间的酒徒,整日沉溺在饮酒之中,行为放肆。被人指责,反而心生怨恨。极力替自己辩解。他们的行为就像这个愚昧的人一样,忌讳别人说自己的过失,一旦听见别人评说自己的过错,就要打人。
精华点评
这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有缺点,便立刻生气要打人,真是愚蠢的行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我们只要正视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就能使自己趋向完美。但是,自己有毛病却不让别人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们身上的毛病也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只有别人说了才发现自己这个毛病,而别人并无恶意的评说其实对自己非常好,因为只有更多地知道自己错误的人,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蔡桓公明知道自己身上有病,却不去看,结果导致死亡。唐太宗心胸宽广,广开言路,别人说他的不是,他都会虚心听取意见,结果使国家日益兴盛,他也成为了我国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为后人景仰。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是坏处,它能使我们更清楚自己的处境以及自身的条件,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多写亮丽的风景。
愿为王剃须喻
无心进求,自行贱业,便以为足。这可是不好的想法,有成功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啊!
原文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①。”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
注释
①恣:满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名亲信,在一次危险的战斗中拼命保护他,使国王平安归来。国王非常高兴,要满足他的愿望,于是就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出来,我都会满足你。”这个大臣回答说:“在国王您剃胡子的时候,请您让我帮您剃。”国王说:“如果这件事符合你的心意,那就满足你的愿望。”像这个大臣一样的愚蠢之人,世上的人都会嘲笑他。要求治理一半国家,或成为辅国宰相,这些要求都可以实现的,而他只求做低贱的事情。
有些愚蠢的人,也像这个人一样。西方的圣人在漫长的岁月中艰苦修行,从而达到美妙清净的境界。人的一生中有幸遇上圣人给他传授人生真谛,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就好像是瞎眼的海龟爬上了可以浮起自身的木块,这两个本是难以求得的事情,却让他遇到了。然而他最终因为自己见识的浅薄,以为只需信守戒律就足够了,却不去求取无上美妙自在的涅槃境界。没有进取心,而满足于自我放纵。
精华点评
这个愚蠢的大臣没有抓住大好机会,心还是停留在服侍人的境界,满足于做卑贱的事情。他其实有能力做宰相、治理国家等等。但是他对自己缺乏认识,不了解自己,所以,总是拘泥于做小事情,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不会被人蒙蔽,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的道路,才不会办错事。有自知之明,就是不贬低自己的才能,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够客观评价,不失偏颇。当我们要解决一件事情时,就要弄清楚事情的脉络,然后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而当我们要想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时,也同样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对方,然后清楚了自己的情况,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无往不胜。
杀群牛喻
人总会遇到挫折或错事的,但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未来永远不能成功。失败了重新站起来,就不是失败,它预示着下一次你就可能成功。
原文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时有一虎,啖食一牛①。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②,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③,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注释
①啖(dàn)食:吃。
②排:推。
③清净:指远离因行恶而导致的烦恼。
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二百五十头牛,他常把牛群赶到水草丰盛的地方,让牛群随时吃上鲜嫩的草。有一天,一只大老虎,吃掉了他一头牛。这时,牛的主人非常伤心,便想:“既然已经失去了一头牛,凑不成整数,留下这些牛还有什么意思?”便把牛群赶到深坑边,把它们都推入坑里,杀死了。
世俗愚蠢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已经接受了佛法完整的规定,当他们破了一条戒律后,心中不愧疚,不去忏悔从善,反而想:“我已经破了一条戒规,就不能完整地信守佛法整个戒规了,还戒持其他戒律做什么呢?”干脆连一条戒律也不持守。就像那位愚蠢的人,死了一头牛便杀死全部的牛,不存留一个一样。
精华点评
谁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不怕做错事,就怕因为做了一件错事而从此一蹶不振,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怎么会避免不犯错误呢?而如果犯了一个错误,便认为从此就是世界末日了,那么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境。文中的放牛人只不过死了一头牛,但是他却把二百四十头的牛全部杀死,想一想这个代价是多么大。而人犯错一样如此,因为犯了一个错误,从而否定了自己的一生,从此在痛苦忏悔中终了一生,代价是多么大。错误从犯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历史,它不能影响到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它带给我们的只有教训,只要谨记教训,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而如果人为主观地将错误的阴影蔓延到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那只是自己折磨自己。一片树叶的飘落不等于整个春天的消失。所以,当你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时,永远不要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你无从把握,而当下和将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需要你亲手驾驭。
蹋长者口喻
做事情一定要讲求时机,时机未到,妄然行动,就可能闹笑话。
原文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①。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②,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注释
①蹋:踢。
②功力: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译文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他身边的人想讨好他,都对他非常恭敬。老人吐痰时,他旁边服侍的人就用脚把痰擦掉。有一个愚蠢的人,没来得及去踩,便自言自语地说:“如吐到地上,别人就会先擦去;等老人想要吐的时候,我应当先用脚踩过去。”于是这个老人正要咳痰时,这个愚蠢的人立刻抬脚向老人的嘴踩去。把老人的嘴唇都踩破了,牙都踩断了。老人愤怒地对这个愚蠢的人说:“你为什么要踩我的嘴?”愚蠢的人回答说:“如果您把痰唾到了地上,旁边献媚的人就用脚擦了。我虽然想去踩擦,但每次都赶不上。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趁着您的痰还没有吐出口,就抬脚先踩了,希望能使您满意。”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求时机,时机未到,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而给自己招来苦恼。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应当知道什么时候时机最佳,什么时候时机未到。
精华点评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时机,不要像这个愚蠢的人一样,结果把事情弄糟。时机,就是做事情的最佳时候,在这个时候能够使事情办得恰到好处,能达到最佳效果。就像是拔苗助长一样,本来庄稼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时候,为了它能快点长大成熟,农人便人为地把它拔高,结果,使麦苗都死了。等到庄稼成熟时,你不让它成熟也阻挡不了,但当庄稼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你怎么急都只是徒劳。所以,凡事都要讲时机,讲火候。时机和火候不能人为地制造,但是,人可以促使时机和火候更快或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还拿麦苗来说,农人为了它们能快点成熟,可以勤浇水,多施肥,这样麦苗成熟的时间就能提前。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当你想向别人借点钱,就不要趁着他很生气的时候说,应该在他刚刚得了一笔钱或心情高兴的时候去借,这样他会因为心情愉快而格外大方,此时向他借钱定能马到成功。
观作瓶喻
为一件事沉迷、止步,最后会失去很多。
原文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①,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②。”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③。今日营此事④,明日造彼业。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⑤。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彼观缘事瓶,终常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注释
①陶师:制作陶器的匠人。
②讫:完毕。
③非常:非分,不合本分,不同寻常。
④营:谋虑。
⑤雷音:佛说法的声音。
译文
比方有两个人来到一个制作陶器的作坊里,看他们转轮制作瓦器,看得入迷。其中一人终于克制住欲望,离开制陶坊,去参加讲经大会,在那里吃了一顿美味的斋饭,又听到了佛家讲解道理,听完后他好像得到了很多珍宝。而留下观看制作瓦器的那人却自言自语说:“我一定要坚持看完。”就这样,时光逐渐流逝,直到夜晚降临,虽然看足了制作陶器的表演,但却失去了获得衣食的机会。
世间愚昧的人也是这样,终日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做了这样一件事,明日成就了那样的事业。即使高僧出来弘扬佛法,声音像雷声一样传遍人间,佛法像雨水一样滋润世间,但愚人因为终日繁忙杂乱的事务缠身,也对佛理充耳不闻。不知不觉死之将至,便失去了大好的机会,因此得不到佛法带来的好处。背离正道,无法解脱。
精华点评
正是因为观瓶人太贪恋看瓶了,以至于身心都陶醉在其中,没有一点空余空间去想其他的事情,结果,失去了太多的好机会。这在为人处事上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种种非分之想……当一个朋友说话刻薄了,你要克制自己的愤怒,平静下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用做,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的朋友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了,而你的宽容大度也让他人更加敬重。面对权利的诱惑,请克制自己的欲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冷静地想一想,权和利是你应该得到的吗?有正当的理由吗?当你和某个人相互有意见时,你总想去说他一顿或和他大吵一架,这时,请你克制一下,平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你对他的敌视是正当的吗,你和他发生了什么矛盾,难道你们之间的矛盾到了大吵一架的地步了吗?总之,为人处世,不能冲动,不要感情用事,要学会理智地对待事情,理性地思考,以期用其他方法获得更好的效果。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学过怎么划船,却不能把划船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那又能有什么用呢?
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①: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③,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注释
①捉船:划船。捉,撑。
②漩洑:水流盘旋的样子。洄流:回旋的水流。矶:水冲激岩石。
③安般:数入息、出息,以此镇心的观法。数息:即数息观,是禅定修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人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的次数,使心专心平静下来,以治思维散乱。
译文
从前有位尊贵长者的儿子,和一群商人出海采宝物。这位长者的儿子善于背诵在海里划船的方法:如船进入了海中的漩涡、暗流、险滩时,应该如何驾驶、如何航行,如何停住。他对大家说:“海中航行的方法,我全都知道了。”大家听到他这番话,都很相信他的话。后来船航行到海中,没过多久,驾船的师傅突然得病死了。于是长者的儿子便代替师傅驾船,在航行进漩涡中的时候,他就大声喊应当这样把舵,这样航行。结果船只海中盘旋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物的地方。最后,全船的人都掉入海中淹死了。
世俗平庸的人,也是这样。稍稍学习了一点在心中计出息入息次数的静心修行和证悟轮回肉体的各种污垢时,虽然能背诵经文,却不懂得佛学中的道理。不知道禅门中口传心授的种种修行方法,自认为已经正确理解了佛理,便错误地讲授佛理,使学佛理的人心智迷乱,颠倒和错误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外部形态。这样长年累月地修习,将一无所获,就像那位愚蠢的长者儿子,只会讲不能驾船,最终身葬大海一样。
精华点评
实践出真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白,空洞的理论或没有确凿根据的传言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掌握确凿的信息。所以,实践非常重要。所以,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学着少夸夸其谈,勤动脑,勤动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达到目标。街亭斩马谡这个故事中的马谡,在诸葛亮面前谈论兵法,讲述个中战术,头头是道,连以善谋略著称的诸葛亮都非常赏识这个人才,可见其的确饱读诗书,有才略。但是,他在守卫街亭的时候,却做了引为兵家大忌的事情,结果,落得街亭失手。多亏了诸葛亮使用一招惊险的空城计才有幸逃脱。而造成战争惨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马谡不能真正理解兵法,在实践中不能运用自如。结果他自己也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理论的东西,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它,真正能学有所用,否则,就像马谡那样,空有满腹经纶,到头来不能使用到实际中,也是徒然。所以,凡事多做少说,多实践少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清晰正确地把握客观情况,才能在生活或事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所成就。
月蚀打狗喻
狗本来没有吃月亮,人却主观地这样武断狗,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不是也存在武断现象呢?
原文
昔阿修罗王①,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
凡夫亦尔。贪瞋愚痴,横苦其身。卧棘刺上,五热炙身。如彼月蚀,枉横打狗。
注释
①阿修罗王:佛国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又是一位好战的恶神。
译文
从前,有一个神叫阿修罗王,看见月亮明净皎洁,就用手遮住月光。无知的人以为,是天狗吃了月亮,便将罪责横加到自己身边的狗身上。他们见狗就打,不管狗是否真的吃了月亮。
世上平庸的人也是如此。因为自身的贪婪、愤怒、愚昧和无知,以为想要修成得道就要使身体痛苦,有的人躺在荆棘丛上,有的人把自己置于炙热之中,这就好像出现了月食,一些人却蛮横地见狗就打一样。
精华点评
本来是天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却是地上的狗无辜受责打,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一些人没有想明白事情的原委,就武断主观地横加罪责于狗。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时,不要为了发泄愤怒而伤害无辜的人。每个人都会经历喜怒哀乐,当人们愤怒的时候,心情波动强烈,情绪激动,精神处在极度兴奋状态。这时候,如果有人招惹愤怒的人,很可能成为他们发泄愤怒的导火索。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越少越好。想一想谁如果无端地被别人指责都会伤心,或者愤怒。所以,当发怒的人把自己的怒气发泄给他人的时候,带给别人的还是怒气。而如果你迁怒于人,则周围的人都被你感染,都非常愤怒。这就使人际关系变得很僵,矛盾重重。谁都不愿意和一个随意发脾气的人在一起。这样的人给他人带来的只有愤怒和痛苦,没有一点好的影响。而随意向他人发怒也是一种极为不礼貌,没有修养的表现。所以,爱发脾气的人一定要谨慎处理愤怒情绪,不要迁怒于人,搞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地得金钱喻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千万不要失去时机啊。
原文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①,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②,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③,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钱者,其事亦如是。
注释
①囊:袋子。
②周:终,完。
③三宝:又称三尊,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的佛宝、法宝、僧宝三宝。
译文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时,偶然捡到一袋金钱。他心里非常高兴,就立刻站在那里开始数起来,还没有等他把金钱数完,失主就赶了过来,把金钱都夺了过去。穷人非常后悔没有及时离开,懊悔至极,苦闷至极。
那些有机会遇到讲佛理的人,也像这个人一样。他们虽然有幸遇到佛、法、僧,却不勤奋学习,修行善业,眼看着他们生命终结,最后又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罪恶轮回道中。这就像这个愚蠢的穷人,最后被失主把钱又夺回一样。这就如佛经唱词所说:现在经营着这样一种事业,将来又创造着那样事业。我们每天都追求着快乐,而不看人生中的痛苦,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一生就度过了,死亡正降临在我们的身上。众生每天都在忙碌地处理各种事务,世上凡人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就像那个拾到钱的人一样,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精华点评
文中用穷人捡到钱而又失去的故事作比方告诫我们遇事要学会把握机会,机会难得,有机缘遇到三宝的人,自身被各种事务纠缠,而没有把握修行的大好机会,直到生命终了,一直也没有摆脱轮回的烦恼。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同等的机会,但是,之所以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幸福,有人痛苦,那是因为有的人把握住了机会,有的人错过了大好时机。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事先有了准备,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所以,当你想要某种机会的时候,请为实现这个机会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你想要发财,那么就要好好学习相关的知识,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理性投资有潜力的行业。在这个行业打拼多年后,你的人脉多了,你的经验丰富了。当有市场空缺时,你能即时捕捉到这个信息,并果断填补市场空缺点,那么你就会发财了。这就是给机会做准备。给机会做准备非常关键,不可忽视。
二鸽喻
无根据的怀疑,是一种很不好的猜疑,猜疑最中伤人。
原文
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瞋恚而言①:“非汝独食,何由减少?”便以喙啄雌鸽杀②。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它。”即悲鸣唤雌鸽:“汝何处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③,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注释
①瞋恚:愤怒怨恨。
②喙:鸟嘴。
③重禁:严厉的禁令。
译文
从前有一雌一雄两只鸽子,共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成熟时,它们采集了很多果子,装满了鸽巢。过了一段时间后,果子变干而减少了,只堆了半个鸽巢。雄鸽生气地对雌鸽说:“采集果子是多么辛苦的事,而你却吃独食,使得果子只剩下一半了。”雌鸽回答说:“我并没吃独食,是果子自己减少的。”雄鸽不相信它的话,就怨怒地说:“不是你吃了独食,它怎么会减少呢?”就用嘴啄雌鸽,并把它杀死了。没过多久,天上下起了大雨,果子经过雨水的浸润,又饱满起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堆满了鸽巢。雄鸽看见这种情况后,不禁悔恨:“它真的没有吃果子,是我错杀了它。”便悲泣拼命呼唤雌鸽:“你到哪去了?”
平庸的人也像这只雄鸽一样。他们总是在心中颠倒是非,随心所欲,不能认识事物的变幻无常,以至犯了重罪,等到后悔时,又怎么能挽回呢?他们只能徒然悲叹,就像那只愚蠢的雄鸽一样。
精华点评
雌雄二鸽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但因为雄鸽,胡乱猜疑,妄自杀死了雌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后只好饱尝苦果,孤苦地悲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搭档之间一定不要相互猜忌,横生是非。尤其是商界中,做生意的合伙人,在一起难免会有想法各异的时候,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否则,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相互做手脚,则生意肯定会走向失败,事业一定会就此终结。只有合伙人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保证事业这条大船沿着正确的航线顺利前进,否则,各自用力只能使事业止步不前。
诈称眼盲喻
谎言虽然能满足人一时的虚荣心,但是一旦被揭穿,却更加尴尬。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楚毒①,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诈言马死。
注释
①楚毒:残酷。
译文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抗击敌人。因为他害怕被敌人杀死。不敢作战,便从死人身上弄些血涂在脸上,躺在死人堆中装死,他所乘的黑马也被别人夺走了。等到战斗结束,军队消失,他才从死人堆中爬起来准备回家,于是他割下白马的一截尾巴,带回去。到了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哪里去了?现在怎么不骑了?”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了。”那个人说:“你的马本是黑马,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默然无以对,因此大家都嘲笑他。
世上有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自称善良,修行慈善,不吃酒肉。但实际上却杀害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无恶不作。这就好像那个谎称自己马死的愚人一样,终被人耻笑。
精华点评
这个谎称马死的人,之所以说谎,就是因为自己心里的虚荣心在作怪,自己其实很胆小,但是为了装出勇敢的样子,便说谎遮掩,结果被别人识破,留下笑柄。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纷繁社会中,人很容易浮躁,因此虚荣心也很容易膨胀。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有些虚荣心是正常的,但任意让虚荣心过度膨胀,就会致使虚荣心束缚自己的手脚,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功名利禄这些虚名,其实都是身外之物,有了功名利禄不一定就幸福,而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需求,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为了虚名争名夺利,换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疲劳,失去的更多。所以,凡事看淡名利,回归真我,让自己真正地自由生活,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傅昭(464—528),南朝梁诗人。字茂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人。仕齐官至尚书左丞。仕梁,历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在他幼年时,其父因受他人牵连被杀,这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
傅昭的《处世悬镜》内容为“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每字均意蕴深远,博大精深。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