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能力叫“说话”
17391800000044

第44章 委婉地提醒对方的错误

有一个小孩上课老是迟到,经常是与老师“夺门而进”,要么是“尾随而至”,因为只是迟到一两分钟,老师不好说什么,长此以往,他成了“迟到大王”,同学们都称他为老师的“尾巴”或“跟班”。

一天,这个小孩又姗姗来迟,与老师狭门相逢,正要“夺门而进”时,被笑面相迎的政治老师叫住:“王明,几点了,我的手表停了,还没上课吧?”

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只好偷偷地从后门溜进教室,从此再没迟到过。

政治老师的“明知故问”实际上是委婉地给王明提了意见,采用这样的批评方式,让这个小孩哭笑不得,内疚之情“应运而生”,实在是“高”。

批评是使人们正视自己缺点错误以求不断进步的锐利武器。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年轻人的批评使人无法接受,尽管他的批评可能是对的;有些年轻人的批评使人感到委屈,感到不满,甚至感到气愤。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搞僵了关系,疏远了感情。难怪人们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好听的话人人都愿意听,而批评的话都可能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批评就要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并要让对方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前者似乎不难,后者却并不容易实现,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肯定有他的理由,即使在做的过程中失败了,他也会找出客观理由来证明这种失败并不全怪他自己。针对这种情况,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往往会引来一场辩论,如果我们能够用巧妙的手段和语言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效果比直奔主题要好得多,而且不易引起新的争执。

有一位父亲喜欢赌博,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这样下去自然是输得家徒四壁。大儿子终于忍受不了父亲的堕落。一天,当父亲又在赌博时,他当着父亲的面掀翻了赌桌,将赌具全部毁掉。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父亲继续赌博,父亲依然如故。

二儿子看到这种情形,在某一天走到父亲面前,低声说道:“我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在学校我们要尊师重道,回到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尊师训我可以功成名就,可是,听父亲的话我又能获得什么呢?”二儿子的话还未说完,父亲已经泪流满面。父亲痛心疾首地说:“孩子,你的话言轻意重,爸爸知道错了。”这位父亲从此戒赌。

长子和次子劝父亲戒赌的不同效果,也让我们看到了采取不同批评方式所获得的不同收获的道理。那么,作为年轻人在对他人提出意见,或是批评他人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批评之前要先赞美他人。在批评别人时,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开始发牢骚,势必会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对你的批评也难以听进去。即使表面上接受,也未必说明你已经达到了批评的目的。而如果开始时先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先给对方一点“甜头”,让他放松下来,然后再开始你的慷慨陈词,这样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赞美能让人谦虚,又能建立友善的气氛。在批评别人前,应先提及别人的优点,对他赞美一番,这就犹如刮脸时先涂点肥皂一样,可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消除刺激和敌意,使后面批评更易于被接受。

每个人都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督促;赞美如阳光,批评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改正错误,就必须在批评前先给对方点“甜头”,然后再给他批评的“苦头”,这样才会让你的批评更有效。

其次,批评他人时要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

一个人即使在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时,他的自尊心也不会消失,而这,往往会妨碍他去接受批评。“你怎么还好意思来见我?”“真没见过你这样的糊涂虫!”这类批评的话语之所以不可取,正是因为它只能刺伤对方,使对方难以忍受。

与此相反,“你怎么能这么沮丧?”“我相信你已经为这事后悔了。”这样的话语能使被批评者觉得你并没有把批评的意见强加于他,他对自己错误的修正,不是由于你的批评,而是由于他的自我认识。

第三,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别人。被批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的时候招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面子”,在批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第三者在场。不要把门大开着,不要高声地叫嚷似乎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时候,你的语气越“温柔”越容易让人接受。

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某个人。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批评“人”。

第四,批的话语都要力求简短,有建设性。最好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明白,然后十分自然地转到别的话题。不要多次重复同样批评的话语或过了一段时间你又提到他所犯的错误,这容易使人觉得你对他的缺点错误竟抓住不放,纠缠不休,这就最容易使对方陷入窘境而产生抵触情绪。

当你批评的时候,你必须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正确的批评方法。不要只是“指手画脚”。一定要他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只是想解决问题。而且,你有能力解决。

第五,尝试不同的批评方式。有些批评方式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是不是觉得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更好一些?”——这是请教式批评;“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搞得有条理一些,对一个人的情绪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你说是吗?”——这是暗示式批评。“其实你这篇作文的构思还是不错的,只是组织得乱一些,结构有点问题。”——这是安慰式批评。

总之,只要对被批评者充满善意,只要认真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批评就有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