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给心灵通通风
17394200000066

第66章 再读吴万夫——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例

邹相

众所周知,一位有正义感、有影响力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位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儿子、丈夫、父亲。万夫兄正是这样一位热爱家庭、挚爱亲人的热血男儿。

掐指算来,我与吴万夫先生交往,已近8年。这8年间,几乎每个月,我们都会相聚一次。虽然万夫兄年长我10余岁,却一直对我照顾有加,俨然一位血脉相连的大哥哥。因为是同乡,又曾是同事,尽管我们现在相距很远,心却在一起。此前,我曾看过万夫兄出的几本小小说专著,并写了一篇题为《依然行走在朝圣的路上》的文章,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万夫兄在文学路上的印痕和成绩。然而,我清楚地感觉到,作为晚辈,我无法对万夫兄年轻时的状态有很好的了解;作为后学,我很难写出万夫兄深层次的思想内蕴。

然而,就在不久前,当万夫兄将他的新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2012年5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赠送于我时,当我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全部读完时,忽然觉得万夫兄模糊起来,慢慢地在我脑海消失。然后,他又慢慢地清晰起来,只不过,他已不再是我以前认识的吴万夫。他,已不仅仅是我有幸得到的良师益友,更成为我顶礼膜拜的对象。我对他,更加敬重,更加推崇。就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说开吧——

一、年轻时苦难的人生经历,

造就了作者“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壮志和同龄人相比,万夫兄的脸上多了些许沧桑,眉宇间多了些深邃,那是风霜雪雨和苦难生活留下的影子。出生于信阳南部城市——光山县孙铁铺镇的吴万夫,和我的故乡——光山县马畈镇为邻乡,为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万夫兄兄弟姐妹八人,排行老五。在幼年时,他的母亲便不慎弄伤眼睛,导致双目失明;他的父亲,身体素质很差,且脾气暴躁。这些往往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才能见到的东西,却真实地在万夫兄身上发生。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一书的第一部分“向着梦的地方去”中,有十余篇作品都与作者年轻时的苦难经历有关。在《泪光中的微笑》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苦难家庭30年前后变化过程的讲述,特别是对父亲浓墨重彩的描写,向读者呈现了农村曾经的苦难生活,如“因为家庭贫穷,我们十天半月都吃不到一顿干饭”“或许是因为生活重担繁重的缘故,父亲仿佛成了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他的胸膛里总有发不完的火”“每到节日,都成了我们的‘怄气日’”等。都说“人穷志短”“人穷火大”,贫穷让作者的父亲脾气暴躁,脾气也让原本让人期盼的节日,变成了为生计发愁的“怄气日”。

在《人在屋檐下》一文中,作者用饱蘸的笔墨陈述了在老家镇里开诊所的苦难经历。因为是农村来的,没钱没权,镇里人都小看农村人一眼。在镇里行医的那些年里,作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受尽了旁人的轻侮与白眼,正如他所写:“但无论我怎样努力,小镇人们眼睛的余光里,对我总流露着‘排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世俗:人捧有钱汉,狗咬破衣人。”“我尝够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每每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正是因为种种苦难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作者坚定了“用笔写心”“用笔寄情”的信念,并以“妙手著文章”为奋斗目标,通过他的作品,重现历史、映照现实、讴歌未来。正如他在《向着梦的地方去》一文中所写:“我笔尖下流淌的是一条小河,一条载着我欢乐和痛苦的河。在这条小河里,我让人类的喜怒哀乐,一路踩着浪花而去……”尽管饱受无限磨难,正义与幸福之花却在心间绽放,并将花香传递给所有读者,这,正是作者的不俗之处;这,就是吴万夫。

二、作者钢筋铁骨的性格,凝练出其犀利的文风

从小到大,我看的书不在少数。况且我又特别喜欢阅读,故而对各类作品都有涉及。看一些人的作品,你会一直笑下去,看一些人的作品,你会一直哭下去。然而,看吴万夫的作品,你会一边笑,一边哭,有时先笑后哭,有时先哭后笑,有时哭哭笑笑,有时哭笑不得。现实中,万夫兄不仅仅是一位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热血汉子,更是一位胸怀宽广、颇富幽默感的兄长和好友,冷不防会说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话。等你仔细品味一番,发觉他是话中有话,寓意深刻。万夫兄的作品,一直以文风犀利、言之有物而著称于文坛。

在《我的人生不是戏》一文中,作者写到因为自己的一篇文章被拍成电视剧后,电视台的记者专门来给他拍摄专题纪录片。然而,在面对镜头时,作者却忐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通过这件事,作者悟出了自己不是拍戏的料子,更适合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他写道:“我不能做一匹引颈长鸣的骏马,驰骋在万里疆场,就让我做一头被人遗忘在岁月深处的耕牛吧!我要以手中的笔作犁,为人类翻下每一处有益的垄。”禅宗讲究“直下承担,明心见性”,即不喜欢拐弯抹角、东扯西拉,而万夫兄的文风,正如禅宗所讲,“如露如电”,直指人心。又如,“我的脑子里久久交织着那个满脸横肉的家伙,那个为了微薄的薪水而丧失了做人原则的姑娘……”(《记住一段屈辱》),“多年过去,我依然痛苦异常。我知道,我丢失的是纸条,捡回的是忧伤。今生今世,怕是永远再也找不回忧伤的失主了……”(《无法找回的忧伤》),“当今时代,贴着大地行走是对浮躁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写作者的一种姿态”(《贴着大地行走》),等等。

三、嬉笑怒骂的写作手法,让作者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燃烧的童年》一文中,作者写道:“四哥本来又黑又小,这下在锅灶里更是被染成了一只花鼻子猫,那模样委实滑稽,让人忍俊不禁。”“因为吸烟,童年的那场大火,一直燃烧至今,把我从幼稚煅烧成熟。”在《寻梦的日子》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俗话说,秃子不喜欢说头秃,麻子不喜欢说脸麻,而小文偏偏是哪壶水不开提哪壶。”又如,“我时常暗自叹息,扪心抚慰,忍气吞声,告诫自己‘温良恭俭让’。我记得有一句诗是‘手把痛苦往肉里抠’,我希望自己也时常保持这种精神。”(《人在屋檐下》)“那时的我,便对学堂情有独钟和殷切向往。于是学堂便成了朝觐的圣殿,我心灵的小鸟,时时都想欢呼雀跃在通往麦加圣地的路上。”(《曾经有过的风景》)“于是我们每次挨了打,哪怕吃不进饭,也得木然地端着碗,任大颗大颗泪珠子,啪嗒啪嗒砸落稀饭里,溅起朵朵水花。”(《活着为什么》)看着这些句子,你总能在作者的嬉笑怒骂间,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乃至找寻到生命的智慧。

四、对亲情的呵护与重视,凸显了作者的侠骨柔情众所周知,一位有正义感、有影响力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位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儿子、丈夫、父亲。万夫兄正是这样一位热爱家庭、挚爱亲人的热血男儿。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一书中,选用了很多作者的亲情类散文,如《我欠母亲一顿揍》《再看父亲一眼》《我们贫穷,但我们有诗》《难忘七夕》《堂堂女儿》《难忘女儿心》等。

“我痛恨自己因为人生的一次不如意,竟然连春节都没回来待在老人家身边,让他至死都没看到自己的儿子一眼。我认为这是做儿子的最大不孝,是我一生都不能原谅的”,当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作者痛不欲生,为自己未能让父亲见到最后一面而悔恨不已,发出“这一生,我都会生活在一种忏悔中”的哀号。虽然记忆中的父亲蛮横不讲理,动辄对自己拳脚相向,但作者早已理解那不过是父亲为生活所逼的一种特定精神状态而已。骨肉相连的亲情,让作者对父亲感激涕零。

在《堂堂女儿》一文中,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向女儿表达了自己成为父亲的欣喜与激动。文章感情饱满,情感丰富,读来让人感动不已。特别是结尾处,作者动情地写道:“堂堂,女儿,我永远不会厚男薄女。男子堂堂。堂堂女儿。堂堂做一个有用的人。”作者不仅重视亲情、珍惜亲情,还讴歌亲情、赞美亲情,如他在《太阳出世》一文中写道:“我忽然觉得人间的亲情就是一轮太阳,当太阳出世时,我们沐浴在春光里,生活无比美好。”

五、对万夫兄作品的一些思考

从《挑着的家》《金土》,到《生命的支撑》《捡回的忧伤》,再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万夫兄先后出版专著9部,每部专著在文学界都有一定的分量。有幸的是,我得以拜读万夫兄的所有作品,并有机会亲近他,与其交流,聆听他的哲言慧语。“万法唯心造”,对万夫兄的作品,我都是用心去读,用心去思,细品起来,真是获益无穷。

关于万夫兄的作品,我有三点想法:一是万夫兄是带着热情与责任心来创作每一篇、每一部作品的。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万夫兄的作品,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装扮,很纯粹、很朴实,却能让人振聋发聩;二是万夫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上,倾心编织每一字、每一句;三是万夫兄铁骨铮铮、正义凛然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唐代大文豪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某种程度上,万夫兄的作品早已超出了时和事,经得起后人的推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下一个千年,你再去品读万夫兄的作品,一样能荡涤心灵、引发共鸣。

在与万夫兄小聚时,他总是显得很随和,不时给我夹菜、倒水,这些情景,总在我脑海里游走,让我心生恭敬。苦难的日子已经离万夫兄越来越远,当下的幸福已与他形影不离。或许,你还在贫穷的边缘;或许,你还在苦难的深渊;或许,你还在为梦想的实现而奔波流离……那么,请与我一起,朗诵吴万夫先生在《寻梦的日子》文末所写的一段话——

“我知道寻梦的路程还很长,有风,有雨,有雾,有霜,但更多的却是灿烂的阳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