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26

第26章 犹畏霜威不敢栖

神州大地上,没有哪一位古人像包公一样家喻户晓,如雷贯耳。

身为男人,包公的阳刚风骨一直为我所景仰。千百年来,戏剧,影视脸谱化的艺术形象强化了世人的认同,包公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格成为威严的象征,就连墓园的花鸟草木也望风披靡,胆战心惊。

前几天,因公到安徽合肥办事,忙里偷闲,走马观花地拜谒了包公文化区。在包公墓园,我就听到散步老者说,元代名臣王恽夜游包公祠,发现祠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却难得见一虫一鸟,他感慨万端,撰一绝句云:

“拂拭残碑觅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鸟儿亦敬畏威风凛凛的包公,不敢栖落在枝头上。由此可见包公直冲霄汉的凛然正气。

包河藕是合肥市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俗话说,藕断丝连,可包河藕无丝。据说,宋仁宗称帝时,执意要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今包河)赏赐给包拯,包拯不便推托,只好领受。可河内有藕,能入市卖钱,这与包公忌财拒贪的风范相悖,又不能不让河里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包公手书四言: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来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药用,却为上品。从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当然,此话不得当真,不过是当地百姓借谐音附会包公的铁面无私。

包公祠东边有口古井,井口有10道汲水时绳索磨出的深沟,也磨出了沧桑。说明历代居民都是饮用此井之水。据清代举人李国蘅《香花墩井亭记》载,昔年有一太守饮了此井之水,头痛欲裂,原来,此人是个赃官,百姓便说这是报应,从此便称此井为“廉泉”。

上述3个故事在合肥广为流传,氤氲了包公的神秘与传奇。实地观之,包公墓园给我印象最深莫过于“三不”石碑和三口铡刀。包公墓旁边竖立一块石碑,刻有包拯亲撰三不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祠的包公塑像旁边摆放的3口锃亮的铡刀,寒光闪闪,英气逼人。一把是专门严惩皇亲国戚的龙头铡,二把是专门严惩高官权要的虎头铡,三把是专门严惩社会渣滓的狗头铡。传为包公不畏权势、铁面执法的实物,睹物思人,令人肃然起敬。

我是无神论者,但有些历史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包公生前赤胆忠心,光明磊落。死后也得掏心掏肺,他的坟茔曾多次开肠破肚,棺昭日月,坦坦荡荡。1973年,正值砸碎封资修的文革年代,合肥一家钢铁厂为建一座石灰窑,号令安寝九百多年的包公墓搬迁。在这段政治黑暗时期,一批文物工作者冒着风险,清理出包公的迁葬墓和原葬墓。然而,发掘出的包公遗骨送回包公出生地肥东大包村时,当地政府怕惹麻烦,竟不准包公遗骨入土。包氏后人几经努力,还是无法为包公遗骨觅得安葬之所。198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决定将考古发掘的包拯遗骸迁安于合肥的包河公园,就是现今所见有棱有角的“包孝肃公墓园”,游人悄声进入包公墓室,可见正中安放着金丝楠木棺,内敛包公忠骨。

包公文化区由包公墓园、包公祠和清风阁三大版块组成,包河将墓、祠和阁三大版块连缀成一片,围绕包公做活旅游文章。在我看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互相呼应的统一体。三大版块自成圈子,各据地盘,各筑围墙,各卖门票;瞻仰包公祠,凭吊墓庐,参观清风阁都得另行购票手续,旅行旺季需花费旅客诸多时光。其实,三大版块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就拿相邻的包公墓园和清风阁说事,包公墓和新建的气势如虹的清风阁、明月亭和正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三点对称性地成一线,拆除现有的围墙,既显大气磅礴,珠联璧合,又避免了建筑物松散和杂乱。回头一想,也许是部门利益的驱使,以致形成互不相干的状况。

有一种腐败,叫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有一种排场,叫铺张浪费,狐假虎威。抑或是当代社会的真实缩影?!长眠九泉的包公,你有何感想,地上的子民为何如此这般一盘散沙?

留言荟萃

乘风破浪:包拯的伟大,在于他实践了我国封建时代政府官员的高尚追求:忠君爱国,直言切谏,为民请命,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以身作则!

梅子:孝亲不为扬名,忠君不为显才。心中意中“无欲”,这便是包公为官处世最基本的态度,也是他能成就为千古英才的根本所在。

江南雪舞:包公的威严、正直、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现代社会要多几个这样的铮铮铁骨就好咯。

秋水伊人:拂拭残碑觅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紫荆花:现在的社会土壤,有包公的种子,也难以萌芽!

风荷晚香:这是一个呼唤“青天”的时代,需要“青天”的存在,我们好多人没有了包公身上的那种关心民众的思想品德,没有了包公的那种刚直不阿的为官信条,更没有了包公那种清廉如水的品德操守。现在的社会我们呼唤“包青天”,老百姓渴望“包青天”啊!这不正是“乱世总是期待英雄,小民总是渴望梁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