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28

第28章 敬畏之心君常怀

近日,我到郴州桂阳农村卫生采风,发现聚居的村民家家户户的堂屋中央,立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长辈要求子孙后代敬天地、敬神灵、敬父母。有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我则读出了“敬畏”!一种心怀神圣的尊敬和惶恐。

敬天地,就是敬畏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圣的,人类属于大自然,但是,大自然并不属于人类。所谓天道,就是规律,就是公理。天道是永恒的,可以认识,不可创造;可以利用,不可以违背!全球气候变暖、洪水频发、热岛效应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无忌惮开发的惩罚。敬父母,就是敬畏生命的起源。以短暂的生命,面对上百万年的生命延续,怎能不让人对血缘传承的伟大而由衷崇拜!

记得5岁的时候,我把一碗没有吃完的饭倒进垃圾坑里,被奶奶发现了。奶奶面带愠色,郑重地对我说:“今后再也不准这样,天上雷公老爷看见了,会遭雷打的。”从那以后,只要刮风下雨,打雷闪电,我就心怀敬畏,生怕雷公找我麻烦。我想,这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它可以约束矫正我们参差不一的心草,常常反省自己。《增广贤文》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敬畏之心在这里外化为道德力量,促使世人修身明性。我说神灵,其实就是敬畏心中的理想,一种叫信仰,一种叫精神需求的东西。试想,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心无敬畏,则会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

那年,我去西藏采访援藏医疗队,顺道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我看见虔诚的佛教信徒,面对庄严雄伟的布达拉宫,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双掌合十,五体投地,表达敬畏!这种敬畏之心,源自于他们的信仰,而追求信仰依赖于虔诚的敬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泪流满面。

芸芸众生,万事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一朵灿烂的花、一株浅绿的草,一只舞蹈的蝴蝶,一个母亲产后含着泪珠的微笑……一个人,如果对自然、对生命缺乏虔诚和敬畏,就不会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好与生活的幸福。只有心怀敬畏,才有真正的感动。我常常纳闷,为何生活有了热闹,而没有神圣;花草有了艳丽,却不闻馨香……原来,人们心里没有神秘与敬畏,有嫦娥的月亮变成荒凉的月球了。无知者则无畏。没有了敬畏,以致恶搞经典成风;没有了敬畏,上课嬉闹打瞌睡;没有了敬畏,多的是傲慢与无礼。

今年秋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要求学员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谨慎用权。

夜读明史,有一史料让我心生敬佩。明开国初,朱元璋大宴群臣,问大家天下什么最快活,回答各异,然而,最后一位回答者却令朱元璋大加赞赏:“畏法度者天下快活!”乍一听,此官之话确实有点出格,有钱有势不快活?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不快活?然而,从深层次细想,这确实说到了官员如何看待自己手中权力的关键问题。自古至今,权力永远是把双刃剑。畏法度者,心胸坦荡,光明磊落,运用权力方面游刃有余,本身又不被其伤害。古今中外,多少官员对于金钱利禄、美色物欲如飞蛾扑火?贪婪之心大过畏法之心者,或名节不保,或丢乌纱,或陷囹圄;胆大无所畏者,便前赴后继地走向断头台。

如果我们的官员“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他们就不会当“忧郁官”,当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官”。一个畏法度的官员,他断不会和某些官员一样,动辄患上忧郁症,一遇小事就想不开,就闹上吊、跳楼自杀。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与价值观,富于积极进取心,他不贪不占,不愧对组织与人民,怎么会去自杀呢?举头三尺有神灵,共产党人不敬畏头顶的神灵,但要敬畏身边的人民。古代开明的帝王相信“天地之间,莫贵于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我辈凡人,常怀敬畏之心,内心自然生养正气。遇人遇事遇物,就不会心浮气躁与轻视!人虽为万物之灵,较之于浩瀚宇宙、茫茫自然,实在是渺小之极。正是因为有了信仰与敬畏,反而让我们澄澈的内心变得坚定而崇高!

留言荟萃

谷米:有了信仰与敬畏,“忧郁”会远离,澄澈的内心变得坚定而崇高!

雨:看事似小,却留与人意味深长。

紫竹梅:如果我们的官员“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他们就不会当“忧郁官”,当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官”。更不会昧着良心当人民的吸血鬼,当贪官,他们也许会担心有一天遭上天的报应,而有所顾忌呢。

随缘:只有心怀敬畏,才有真正的感动。生活中的敬畏无处不在,皆因一次次的感动……拜读了!美文!

飞扬天使:“敬天地,就是敬畏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圣的,人类属于大自然。”一切都要顺乎自然的规律。最近在看曾仕强的易经解读,易经让我们在周围的生活中,找到自信,感到幸福,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凌寒留香:孔子曾有君子有三畏之说,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者,敬畏也。人生在世,其精神世界总应该敬畏一些神圣的、不可亵渎的东西。

风荷晚香: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远古时代的圣贤们就教导人们作君子就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领导干部能常怀敬畏个人良知之心,“不畏人知畏己知”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爱的形象,提高品行修养的纯”度,才不会“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