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17400900000056

第56章 好人给人安全感

所谓好人之好,儒家谓之仁,佛家谓之慈悲,基督教谓之信仰坚固,民间朴素地管他们叫好人。

对好人的表现,有各式各样的描述。如:善良、厚道、热心肠等等。

好人品格“好”。稍琢磨,所有的好人其实是对别人好。他对别人好之后,他才好。

别人从他那里得到关照,才把“好”这一赞语送给他。这也表现出社会的互利性。

好人,与其说是对一个人的评判,不如说是对一个人的感谢。而这种感谢覆盖到他的整个人格时,“好人”成了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表明:他不仅对几个人好,不仅对同姓同宗同事同党友好,还对素不相识的入给予同情关怀。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好得很,日“仁者爱人”。佛家认为他根基厚重,有慈悲心。

然而,一个人能尽力地对别人好,他一定有所自我牺牲,一定要克制甚至克扣自己的欲望与利益,不然照顾不过来别人。那么,他同时是一个无私或私心比较少的人。

多数人正因为当好人需要克扣自己的利益而不为也。多数人只愿意当一个舆论导向中的好人,譬如观看赈灾晚会,也流泪,并捐一点钱。至此,他们的好人历程已经结束。对身边永远上不了电视的可怜人大都熟视无睹。

好人不是这样。他看到不幸的人,相当于有一块石头压在了心上。他要搬开这块石头,帮助心灵呼吸,于是去帮助他们。因此,好人助人不仅是情感的需要,还是心灵的需要。对助人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好人认为那是理应支付的成本。好人认为他们不能白白地获得生活的馈赠,总要想办法转移一部分(哪管很少一部分)才好。

好人到底想干什么呢?

如果通过散财、助人来博取自己利益与地位上的好处,属于投资行为。这样做并非不好,依我看多做才好。跟大多数人的冷漠相比,助人获益比不助人强。但他们还担不住“好人”这个朴实的称号。他们没想助人,是利益让他们这样做。就像卖化肥的人并非自幼酷爱化肥,是化肥包含商业利润。

好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利,通过帮助别人满足心灵的需要,收支两条线。

如果你遇到一个好人,同时你身体健康,家境富足,并不需要他的帮助,却仍然觉得他好,愿意跟他相处。在这里面是什么因素发生作用呢?好人散发善良的个性氛围。人们对此称为“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什么?我们不穷不瘸不瞎,在好人身上得到了什么?

好人给予别人安全感。

安全感是富人穷人、好人坏人都需要的稀缺资源。你感受到好人的人格魅力,竟日里拎着的心就放下了。除了食物与饮用水,安全感是第三种生存要素。但在今天的社会,安全感比粮食和水都要稀缺,由于诚信的缺失,由于缺少信仰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人人都感到不安全。不仅弱者紧张,连官员和警察也感到紧张。

人们到哪里燕得安全感呢?首先是建立诚信体系,这是就道德而言。其次是制度保障,譬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施工安全,各项法规与监控体系的确立与执行。这是一些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就最简便的事情而言,是完善自我,做一个好人。仅仅是一个好人,就给许许多多的人带来安全感。而坏人(譬如罪犯与贪官)甚至不能让自己家人享受安全感,太不划算。

当好人不像考公务员,人人都当得上。“吾欲仁,斯仁近矣”,孔子这话说得多好,又多么透彻。而且,好人不一定有什么牺牲,所得多于所舍,你一当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