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畅销精选:每天懂点心理学合集
17404500000007

第7章 快乐的原始动力

有没有人欣赏,并不是一朵花要绽放的理由;

有没有人鼓掌,并不是一棵树要矗立的理由;

有没有人关注,并不是一片海要湛蓝的理由;

有没有人欢呼,并不是天空要放晴的理由。

有没有人记得,并不是你不快乐的理由。

快乐来自心底,弥漫周身,

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由。

别那么轻易就不满

与其对别人处处不满,不如先问问自己:“哪里来的那么多不满?”

有一棵非常漂亮的幼苗,比其他兄弟姐妹都长得高,而且长得很快。看它那嫩嫩的叶冠高傲地昂首向天,就知道它也为自己的茁壮成长而感到骄傲。

可是在幼苗的身边,却有一根又干又直而且破旧不堪的木棍站立着,这简直叫幼苗无法忍受。于是它傲慢地对木棍说:“喂,我说棍子,你难道没发觉你挨我太近了吗?我们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你和我在一起,只会显得你更丑,你就不能离我远一点儿吗?”

木棍看了它一眼,默不作声,一动不动。

幼苗火气蹿上来了,它环视一周,发现围绕着自己的篱笆也是那么难看,于是更加不满地嚷道:“篱笆,你就不能也走远些吗?你可真让我感到讨厌!”

篱笆同样也只是看了它一眼,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也没有挪动身体。幼苗暴躁得要跳起来了。

这个时候,一只蜥蜴路过这里,刚好听见了幼苗的叫嚣。它抬起头看着幼苗,嘲讽地说:“我说这棵长得又高又漂亮的幼苗呀,你漂亮的外表真是蒙蔽了你的眼睛,你难道从来没有低头看看,如果没有木棍,你靠什么站立?说到篱笆,难道你没有发现,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你不受到坏蛋的侵袭吗?”

高傲的幼苗只顾自己心情的好坏,根本意识不到引起自己不满的木棍、篱笆,恰恰是在生活中无私扶持,保护自己的伙伴。不能平静下来弄清事情的真相,一味冲动,只会伤到对方的心。

茶餐厅里,一位顾客愤怒地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这是什么牛奶?变质了,把我的整杯红茶都糟蹋了!”服务员慌忙赔礼道歉说:“先生,真是太抱歉了,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的红茶很快就端上来了,茶碟里放着新鲜的牛乳和柠檬。服务员把托盘小心地放在顾客面前,然后微笑着轻声说:“先生,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的话,就不要放牛奶了,因为有的时候,柠檬里所含的柠檬酸有可能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霎时间红了脸,他匆匆喝完茶,结账走人。

旁边的一位顾客看到了这一幕,他好奇地问服务员:“这件事情分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都不解释,而是给他换了一杯茶呢?”服务员笑着说:“有理并不一定需要声高,道理其实一说就明白。”

服务员的宽容换得了双方的相安无事,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客人遇上的是别的服务员呢?不是客气地给他换一杯茶,而是直接告诉他红茶之所以被毁和柠檬有关,这位客人又会有什么反应?恐怕就算客人内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由于服务员生硬的口气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他很可能完全不自我反省,而是直接发火,那么局面将会变得很难收拾。

可是如果在他发现红茶已经变味之后,不是直接责问服务员,而是语气平和地询问一下原因,相信每个服务员都会客气地向他解答,而他自己在知道了一些关于饮用红茶的小窍门时,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心灵悟语

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应该那么快就表达自己的不满。

拆掉郁闷的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

音乐大师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乐手,可是父亲嗜酒,而且脾气暴躁,习惯打人。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些音乐天赋,这让爷爷感到很欢喜,并且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可惜爷爷的呵护并没有让这个孩子平安地长大,因为老人家在贝多芬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显然也意识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可是他想的并不是如何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其成才,而是如何利用他为自己赚来更多的酒钱。所以贝多芬在练琴的过程当中,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会招来父亲那雨点般的耳光。邻居们经常见到这个可怜的孩子在被打之后,又累又困地蜷缩在墙角睡着了。这样的童年毫无幸福感可言。

尽管没有成为父亲想象中的神童,但是贝多芬的才华也在一天天显露。12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受聘为宫廷古钢琴和风琴乐师,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可是由于从小没有感受过多少温情,贝多芬的性情并不温和,甚至有时候显得粗鲁乖张,不懂人事。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并不满足只是在宫廷里奏乐,他期待有更大的发展。十多岁时,他独自离开家,拜在了莫扎特、海顿门下,学习作曲。天赋、兴趣,再加上世界上一流的好老师,贝多芬很快就成才了。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噩耗传来,他那一生受苦受难的母亲与世长辞了。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父亲从未给过他多少疼爱,可是母亲却一直在用自己不算坚强的身躯呵护着他,可是现在,这个世上唯一疼爱他的人也离开了。贝多芬几乎被悲伤击倒。

是对音乐的激情挽救了他。无论如何,应该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一番作为,昂首挺胸才对,这不也是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吗?

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不少名曲,离开了几位栽培自己的老师,继续努力地生活。

不久,一个女子闯入了他的世界,她是那么的美丽,目光清澈,纤尘不染,贝多芬几乎觉得这就是自己一生所爱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又回来了,获得爱情的欲望激励着他,使得他这段时间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温婉如水的甜蜜。

然而命运又向他开起了玩笑,这个女子并非像贝多芬期待的那样懂他,相反,与贝多芬那“不能拿来吃”的才华相比,女子更喜欢的是物质上的富足。她嫁给了一位男爵。

初浴爱河的贝多芬那么快就遭到了抛弃,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听觉出了问题,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他甚至要坐到音乐厅的第一排才能够听清。

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完全被命运打垮了,离群索居,不再和人交往,悲伤到了极点。这时,贝多芬想到了死。他从容提笔,用一封长长的遗书讲述了自己的生平,遭人唾弃的感受,失去爱情的心痛,身体残缺的遗憾……

写完绝笔之后,他突然感到一阵轻松,所有郁结都已释放,厌世的念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微笑着对自己说:“嘿,我又回来了。”

再一次经受住命运的打击之后,贝多芬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第三个高峰,也是最成功的时期。生命中最辉煌的十年,他在完全耳聋的情况下创作,几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弦乐四重奏相继问世。直到辞世,他仍然面带微笑。

心灵悟语

当不幸就在眼前,如果你敢于推倒郁闷的墙,就会发现美好的未来已然不远,与其停在原地抱怨,甚至轻生,不如勇往直前。

如果不想悲伤,就应该尽情快乐。

给“敌人”一个机会

给敌人一个同自己成为朋友的机会,也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快乐的机会。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老禅师非常喜欢在月色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在洁白月光笼罩下的山间风景。

一天夜里,他和往常一样出去散步,回来后却发现屋子里来了一个小偷。老禅师怕惊动了小偷,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

小偷把屋子翻了个遍,也没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失望地走了出来,迎面看到等在门外的老禅师。

小偷很惊慌,不想老禅师却温和地说:“你大半夜走那么远的山路来看我,我不忍心让你空手而归呢。”说完就脱下自己身上的袈裟,披在小偷身上。“夜里凉,给你这件衣服御寒吧。”

小偷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多停留,就灰溜溜地走了。老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轻叹道:“可怜的人哪,但愿我能送给你一轮明月。”

第二天是个艳阳天,老禅师早早起床,刚开门,就看见昨天晚上送给小偷的那件袈裟整齐地叠放在门口。他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小偷的行为显然是冒犯了老禅师,然而老禅师的做法却让小偷感到惊讶。老禅师没有恫吓小偷要将其送官,甚至没有责备小偷的行为,而是站在小偷的立场上,体谅他空手而归的失落心情,这样的胸怀怎能不令人感动?

试想如果老禅师当时激愤地斥责了小偷,也许小偷会怀恨在心,伺机再对老禅师下手。或者小偷根本就不理会老禅师说了什么,这家无财走那家,反正他就是干这行的。

然而老禅师原谅了小偷的行为,不但如此,他还主动与小偷和解,这就给了小偷充分的余地去反省自己,最终让他收获了那轮明月。

海顿太太独居,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卖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天夜里,外面下了很大的雪,客人很少,她收拾一下就准备关门了。这时,杂货铺里突然进来了一个衣着褴褛的年轻人,脸蛋被冻得通红。他递给海顿太太一张50元的钞票,要求买一份热狗。

海顿太太一眼就看出那是一张假钞,她问年轻人是否能付给她零钱,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说:“我没有零钱,请给我一份热狗。”

海顿太太没有再多说,接过钱,递给他一个热狗以及要找回的零钱。

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下了热狗,转身准备离开,突然听见海顿太太惨叫了一声。他回头一看,发现海顿太太已经倒在了地上。

“快,快点,去对面的药铺给我买药,告诉他们,是海顿太太需要的药。”海顿太太一边费力地说,一边颤抖地将那50元钱递给年轻人。

年轻人刚出门,海顿太太马上拿起电话打给对面药铺的老板,那是她的弟弟。她在电话中说:“有个年轻人会来给我买药,你拿给他大概40元钱的药,注意,他手上有一张50元假钞。”

三分钟后电话响了,是弟弟打过来的,他告诉海顿太太,那个年轻人并没有用那张假钞。

海顿太太终于松了一口气。

年轻人留在海顿太太身边,照顾了她一整晚。第二天离去的时候,海顿太太叫住他,问他愿不愿意帮自己照看铺子,因为自己要出一趟远门。

“当然愿意,只要您信任我。”年轻人高兴地回答。

使用假币难道不应该马上举报吗?或者至少要严厉地指出,而海顿太太居然什么都没说就收下了,还冒险地给了年轻人另一个使用假币的机会,难道她不怕自己吃亏?

可事实上,年轻人在出门的一瞬间醒悟了,既然错了一次,就不应该再错第二次,弥补自己的过失,买药之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心灵悟语

对那些状若敌人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在最初的时候给予原谅,而不是指责、鄙视、不屑或仇恨,他们或许不会朝着极端的方向去发展,而是自我反省,获得一个新生的机会。一如老禅师原谅了小偷,海顿太太给了使用假币的年轻人一个挽回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心在宽容他人和获得宽容的那一刻,都是快乐的。来一场华丽的自嘲

“自嘲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也愉悦了自己的心情,懂得自嘲的人往往会与他人相处得更融洽,更受人欢迎。如果你也想这样,那么不妨在交际中来点自嘲吧,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可笑之处的,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欢乐和收获。”

迈克最近迷上了投资股票,虽然运气坏的时候远比好的时候多,但是他还是骄傲地自诩为股神。一次,他看好一只股票,将所有身家都押在了这只股票上。开始几天,这只股票一路上涨。于是邻居杰瑞那几天都能看到迈克迈着欢快的步子出门,高兴地和他打招呼。

投资必然有风险,不久后,迈克碰上了运气最霉的一周。他倾尽身家的那只股票一路狂跌,简直是“势不可当”。迈克不但输掉了所有的钱,连仍在还贷的爱车也被银行拖走了。没办法了,迈克只好每天改乘公交车。

杰瑞恰好看见了迈克的窘态,因为不喜欢这位股神,就打算好好嘲笑迈克一番。他热情招呼道:“嘿,迈克,我们的大股神。”

迈克似乎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生气,他反而开心地回答道:“当然,亲爱的杰瑞,难道你没看见上周我坐的是价值1万美元的车,但现在坐的是价值10万美元的车吗?”

恰到好处的自嘲,既主动化解了邻居的嘲笑,又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迈克的回答真的很巧妙。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让自己感到尴尬的事情,不管是来自别人无心的询问,还是故意的刁难,如果能有一点自嘲精神,便能够很好地“先下手为强”,将局面调整到可控状态,也轻松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罗伯特·欧尔本在他的一次演讲中,也用一场经典的自嘲帮助自己渡过了难关。那一次,当他要开始下一个话题的时候,观众席上突然有人提出他之前讲的一个问题完全不符合逻辑,非常之愚蠢。

罗伯特·欧尔本是这样回答的:“有一次,我在马路上走着,突然有一辆车在我面前急刹车停下。那个车主伸出头来告诉我,他是动物保护协会的,所以要给我——这头蠢驴——让一下道。”

说完,观众席一片哄笑声,罗伯特没有花多大力气,就让那个刁难人的话题进行不下去了。气氛瞬间由紧张转为轻松。

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自嘲的勇气,因为他们觉得嘲笑自己,就像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不但自己颜面无存,还会让对方紧紧抓住自己的弱点,所以哪怕暴露了一些缺点,也希望迅速掩饰起来,不让任何人看到。殊不知,越是拼命地去遮掩,反而越容易将缺点暴露无遗。

自嘲是一种勇气,敢于嘲笑自己,其实证明了这个人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将这些不足以一种微妙的玩笑方式说出来,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艺术的描绘,既直率又不失幽默。

扬州八怪中有一个名叫汪士慎的画家,在他54岁的时候左眼全盲。这在其他人看来无疑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更何况他是一个靠眼睛吃饭的人。然而天生乐观的汪士慎并没有怨天尤人,虽然左眼失去了视物能力,但是他还有右眼啊,所以他自嘲自己“尚留一眼看梅花”,并将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画作上。虽然看上去有些聊以自慰,但能够从苦难中品尝出快乐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人。如果他只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在那只已经失明的眼睛上,他就很难看得到快乐的曙光。

心灵悟语

生活并非处处阳光,困境和灾难随时有可能出现。有的人敢于自嘲,他们对生活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心胸宽大,所以可以从自己身上“开刀”,这样的人无疑是快乐的。敢于在人前嘲笑自己的人,首先就把自己放低了,这样谦逊的态度,怎好让人再高高在上地来嘲笑他呢?所以自嘲能够将尴尬化解于无形,把不愉快巧妙地挡在门外。要快乐的生活,不妨偶尔微笑着来场自嘲吧!

先接受最坏的结果

能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威廉·詹姆斯

卡瑞尔先生是一位著名工程师,也是卡瑞尔公司的负责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的水牛钢铁公司做事情。

有一次,他出差去密苏里州的一家工厂安装瓦斯清洗器。在当时,这种清洗器还是一种新型机器,人们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性能。在调试的过程中,机器出现了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不过在一番努力尝试之后,机器终于可以运行了,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卡瑞尔没有料到结局是那么的失败,这种感觉就像是当头棒喝,让他回不过神来,好长时间都在失眠。

后来,他发现无端的忧虑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自己丢进了沮丧的旋涡,于是他开始冷静地去思考目前的局面。

首先,他客观分析了最坏的可能,如果这台机器根本就调试不好,不能够使用,那么公司老板会损失掉2万美元,而自己就有可能丢掉这份工作,不过不会丢掉性命,也不可能被关押起来。

大不了档案上被记录下“被炒鱿鱼”这一笔,但是他仍然有机会找到新的工作。对老板来说,2万美元的损失不至于让他破产。那就没有比这个更坏的结果了,所以卡瑞尔很快鼓励自己接受了这个最坏的结果,就当是在新机器上投入的实验费吧。

卡瑞尔平静下来了,因为再怎么看,这个最坏的结果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现在根本还没到这一步。于是他开始积极地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如何改善最坏结果”的努力当中。

经过几次实验,卡瑞尔发现如果公司再追加5000美元作为辅助设备的投入,那么整个机器就可以完美地运行。这样做,公司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会赚到1.5万美元以及良好的声誉。

如果当时的卡瑞尔不能换个角度思考,而是一直因为失败忧虑下去的话,恐怕也没有机会弥补什么了。颓丧的忧虑只会让人思维混乱,完全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来的卡瑞尔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先接受最坏的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改良。他发现这可真是一个万能的公式呀,不但能让人免去很多无谓沮丧的时间,还能理智且清晰地找到解决途径。

有一个老头在年轻时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体重骤降,被迫住进了医院。医生让他躺在病床上,甚至连头都不让他抬,大家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拖一天算一天,于是他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吃苏打粉以及少量的流食,每天由护士帮他洗胃。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个月,最后他告诉自己,如果除了等死之外已然无其他指望的话,不如就珍惜还活着的每一天吧。

于是他向医院申请出院,并且要环游世界。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啊!没有一个人同意他的荒诞想法。

但是他仍然固执地乘船出发了,随身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棺材。他叮嘱船员们,如果自己死了,就把棺材冷冻起来,直到到达他的老家。

就这样,他拖着垂危的身体踏上了也许是最后的旅程。船行不久之后,他非但没出事,反而感觉好多了,他甚至能起身到甲板上轻松地溜达,吃下很多医生们认为会致命的东西了。在遇到台风和季风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样的冒险中享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无穷的乐趣。

再次回到美国已经是一年之后,他完全恢复了健康,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曾患过胃溃疡。当他完全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之后,就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于是剩下的时间变得快乐起来,他享受着每一天,不再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因为大不了就是失去生命,而他早已准备好了。此后,这种先接受最坏情况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开来,人们将其称为“卡瑞尔万能公式”。

心灵悟语

“心灵上的平静能够顶住最坏的压力,让人焕发新的活力。”这其实就是卡瑞尔公式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定时清理心中的垃圾

做一个快乐的人很简单,做一个简单的人很快乐。

曾经有一个名词流行于台湾的大街小巷,叫做“体内环保”。这本是一种治疗便秘的药品的广告词,人体自身的循环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就容易淤积下大量垃圾,对身体造成伤害。后来,很多注重养生的人开始关注起体内环保。他们告诫别人,警示自己:不要吃太多东西,也不要毫无选择地去吃东西,重要的是要注意食物的质量,减少毒素在体内积累的机会。

接着,“心灵环保”的说法出现了。人们渐渐发现人的内心和身体一样需要被保护,如果不讲究环保,不定时清理垃圾,内心也会积攒下很多毒素,让人疲惫不堪,远离快乐。

人的内心如果储存了太多东西,容易让心灵超载。

有科学家专门对各类人进行过观察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婴儿以及几岁大的孩童,只要在闲散的时候,就会自己高兴起来。而几乎所有的人,在轻松散步的时候,脸上都会自然地浮现出笑容,嘴角上翘。

并不是说一个人成就越大,得到越多,他就越能体会生命的快乐。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物质,这种物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一些细微的事情发生之时,会感到全身舒畅。这种物质不只是某种激素那么简单,它散布于全身,控制着各种感觉,它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幸福感。

但是这种美好的物质,却可能因为内心的垃圾太多而被埋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定时清理心灵垃圾就显得很重要了。

心灵悟语

清理生活垃圾大家都知道怎么做,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清理心灵垃圾呢?比如,给自己半小时的休息时间,这个时候什么也不要想;给自己一个星期的假期,只用来阅读和爬山;甚至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毫无目的地去流浪。学会放空心灵,才能让快乐住进你的心。

不完美才完美的快乐

凡是神圣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

——鲁迅

有一个小伙子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很高的职位,为公司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他在公司的人缘却不怎么样,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伯特”,意思是机器人。因为他做事从来都像机器人那样一丝不苟,甚至不带感情。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次偶然中知道自己的这个绰号后,他感到很困惑,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那样评价他。

小伙子心情不佳,下班后独自去酒吧,很快就醉得一塌糊涂。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一看时间,已经迟到了,于是慌忙收拾一下直奔公司。

一路上他都惴惴不安,自己从来没有迟到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可是一切都在今天搞砸了,不知道领导会怎样责备自己,同事又会怎样看自己。

结果领导并没有责怪他,同事们看他的眼光也柔和起来了,还有几个人主动和他开起了玩笑,气氛顿时融洽许多。

小伙子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曾经的自己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机器人一样,万事一步一动作,刻板机械,不犯错误,似乎也没什么喜怒哀乐。大家都觉得他不可亲近,不是同类人。

可是当他这次迟到了之后,大家才陡然发现,原来他也是一个正常人,也会犯错误,和大家是一样的,于是对他瞬间变得亲切起来。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称作“白璧微瑕效应”,意思是说小小的错误反而能够提高那些有才能之人的人际吸引力。

为了研究这个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找来了很多大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观看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比赛,然后要求学生们评判出最具吸引力的演讲者。

参加演讲比赛的一共有四个人,两个人才华出众,剩下的两个人则显得很平庸。

演讲比赛开始了,第一个上台的是才华出众的人,整段演讲,他没有说错一个字,没有打过一个“咯噔”,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个上台的则是一个平庸的人,演讲的内容平淡,几乎没有什么煽动性,自己也显得紧张,结尾的时候还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狼狈退场。

第三个上台的又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的演讲显得幽默风趣,同时深入人心,一切都表现得很好,可是在快结束的时候,他也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饮料,于是他自嘲地向大家道歉退场。

最后一个演讲者表现平平,没有犯什么错误,当然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让人感到惊喜的才华。

演讲结束后收集到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受欢迎的人票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才华出众而犯了小错误的排第一,才华出众未犯错的排第二,排名最后的则是那个才华平庸且犯错误的人。

实验表明人们显然更容易喜欢那些有本事、有能耐,但是偶尔也会犯错的人。相比较之下,那种凡事都完成得很完美、找不到一点瑕疵的人,反而容易让人感到不真实,不安全。他们离正常人的世界太远,如果不是他们天生太过谨慎,就是他们太懂得如何伪装自己,而这两样都很难让人产生亲切感。

就算他们毫不伪装,是真的有能耐,真的能随时未雨绸缪地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普通大众和这样的人比起来,就会显得更加平庸了。试问谁又喜欢和一个处处比自己强,把自己比得一无是处的人在一起呢?

心灵悟语

偶尔的犯错,偶尔的不完美,反而真正修饰了一个人的优秀,降低了身边人的压力,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也让自己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多点时间享受快乐。

不值得的事不要做

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较重要的事物总是很敏感。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

——班尼斯

美国著名音乐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一生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从来没有真心快乐过。因为在他的心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并不是指挥,而是作曲。

年轻的时候,伯恩斯坦曾经跟随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着学习了一下指挥的技巧。

在创作方面,伯恩斯坦显得很有天赋,曾经创作了很多不同凡响的作品,眼看着又一位后起之秀将要影响整个美洲大陆了,伯恩斯坦的音乐道路却因为一个人改变了方向。

这个人就是当时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他所看重伯恩斯坦的才能并不是作曲,而是指挥,于是他强力推荐伯恩斯坦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才华横溢的伯恩斯坦在这个领域一举成名,30年间,他几乎成为了爱乐乐团的名片。

可是在伯恩斯坦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重新回到作曲领域,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空闲的时间里,他不应酬,不娱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创作,他总是把自己独自关在屋子里作曲。

虽然创作的欲望足够强大,可是灵感却若隐若现,让伯恩斯坦无法抓住。他似乎早已丧失了在作曲方面的活力,除了偶尔的灵光乍现,他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失望和自责。自己走了一条并非自己喜欢的路,又因为无可避免的忙碌,而将想走的那条路堵上了。

矛盾和纠结一直在折磨着伯恩斯坦,哪怕他无数次在舞台上接受鲜花、掌声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时,这种矛盾的情绪都没有淡去半分。直到离世,他都怀着满腔遗憾。

伯恩斯坦在事业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却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他一生都为没有走上作曲之路而抱有遗憾,尽管在指挥方面他做得很好,却做得不快乐。

有时候值得与否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看做这件事情的人对这件事情是抱着怎样的态度。

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小就对新闻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就已经是校报的小记者了。

那时候,每个星期,学校都会请来日报社的新闻编辑给这些小记者们讲授新闻课程,同时指导校报的编辑工作。

一次,克朗凯特手上有一篇稿子需要完成,是学校田径教练的专访。可是那天刚好是克朗凯特的一个好朋友的生日,他很想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派对,于是急匆匆地完成专访稿子就忙着去玩了。

第二天,克朗凯特被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先生叫到了办公室。弗雷德很生气地训斥他说:“克朗凯特,你有没有认真读过你昨天提交的文章?那简直糟糕透了,根本不像是一篇专访,需要问的问题都被你忽略了,该写的也是一塌糊涂,连最简单的采访对象的职业你都没有提到。想一想,你真的是在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的吗?如果有什么是值得去做的,就应该把它做好。”

“如果有什么是值得去做的,就应该把它做好。”这句话在年少的克朗凯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句话一直鞭策着他,使他对新闻事业始终保持着激情与专注。

心灵悟语

如果有什么事情在你心中是值得做的,那么就值得去将它做好,无论事情大小,无论单调与否,只要全神贯注,就能感受到专注的快乐,你的心境也一定是晴朗的。同样,那些耗费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内心充满抗拒而一直没有做好的事情,不如换个角度去看看,下决心放弃掉,也许会省下很多麻烦,少了很多纠结。

很多事不该那么着急

孔子曾经告诫人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整天忙碌,要学会适时暂停,适时自我反思,才能世事洞明。

顺治七年(1644)的一个冬天,有个读书人带着小书童匆匆赶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可越是着急,天色就越是不等人地黑了下去。傍晚的烟雾开始缠绕在树枝之上,望望不远处的县城,大概还需要走上两里路才能到达。

读书人内心暗暗着急,正好看到路边有位老农,于是便问:“请问今天我们还能在南大门下锁之前赶到城里吗?”

老农上下打量了一下读书人,然后晃着脑袋说:“嗯,如果你们慢慢地走,到达之时城门应该还开着。但要是赶急了,城门就要关上了。”

这句话怎么听都像是在戏弄人,读书人很生气,于是催着小书童快步行走。谁知道没走几步,小书童就被路上的石头绊倒了,背上的书篮散开来,书也掉了一地。小书童吓得呜呜哭了起来。

等到两人把书都整理好,天色已经晚了,这个时候读书人才突然明白,老农并非戏弄他们,而是说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话。

老农看到小书童负重赶路,就已经料到如果慌慌张张,反而容易忙中出错。如果不在这里摔倒,也很可能在后面摔倒,因为越是心急,就越少一些小心。如果两人能够不慌不忙地走,就会注意到脚下的石子而懂得避让。

一味着急往前赶,未必就能够办成事情,有的时候着急是没有用的,捺下性子一步步来,或许才是更好的方式。

有一个小孩子对生物很感兴趣,一直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找到了一个蛹,于是将它带回家,日日都留心观察。

几天之后,蛹上开始出现微小的裂痕,里面的蝴蝶似乎也急着要出来。小孩子兴奋极了,自己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正在发生。

可是破茧而出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蝴蝶在里面不停地挣扎,蛹的裂痕越来越明显,但始终没有完全裂开。看着蝴蝶那么辛苦,小孩子有些不忍,他决定帮帮这只美丽的蝴蝶。于是他找来剪刀,直接把这个蛹给剪破了。

蝴蝶从蛹中出来了,真是个美丽的精灵。可是由于没有经过足够的锻炼,它的翅膀很无力,根本就飞不起来,在原地挣扎了很久,最后悲惨地死去了。

破茧是每只蝴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虽然艰辛和痛苦,但这就是毛毛虫变美丽所要付出的代价。经过这样的努力之后,蝴蝶才能够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的每一秒都是不能够省略的。小孩子的心是好的,但这种好心却变成了致命的伤害,他减少了蝴蝶破茧的时间,也最终害死了那只蝴蝶。

子夏曾经在莒父担任地方首长,他请教孔子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政。

孔子告诉他说,其实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的时候应该多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方向,如果太急功近利,迫切地要用结果来表现成绩,只会把事情变糟糕。另外也不要贪图眼前的小便宜,或者只为一些小的利益去耗费心思,应该顾全大局才是。

心灵悟语

很多时候,主观求快并不能真正达到好的效果,所谓“欲速则不达”,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很可能把事情推向另一个极端。再者,要求太快,就很难脚踏实地,没有了一步步积极努力,没有了步步为营的考虑和部署,光是抬头梦想着空中楼阁,那么永远也只可能是空中楼阁。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适时地停下来,回头看看,反省和总结一下过往,知道什么事情处理得不错,而什么事情确实有误,只有平心静气地思考,才能看到真相。走得太快太急,又哪里有时间留意身边的风景呢?

快乐箴言

想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财富,而是降低欲望。

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人的不快乐往往存在于不知道珍爱自己有的,却去羡慕别人有的;人的失败却又常常因为不懂得开发自己有的,却去妒忌别人有的。

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在牙齿痛的人眼里世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

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