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像流星一样滑过天空死去的时候,我应该给世界留下一点什么?人生在世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不让子孙忘记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子孙留下一笔财富,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就像徐悲鸿说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一个人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这是人生观的基础,也是人生观的核心。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知道怎样去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曲折。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伟大的人生目的,才会选择伟大的人生道路,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位善于选择人生的强者。
张海迪生于济南的一个小村庄,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被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张海迪自童年起,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15岁时,张海迪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村里许多人家的孩子没钱治病,于是张海迪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治病。
1983 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译成日本韩国等许多版本。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在她残缺的生命里不懈地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用她执著而残缺的人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在正常的人身上也不一定会发生的奇迹,正如她所说的一样:“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确实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许许多多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奋发向上。张海迪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她从来没有被病痛所击倒,一直都是坚强地度过生命的每一程,珍惜每一分钟。
我们从张海迪的事迹中感受到一颗健康的灵魂,热爱生活,使她成为一个顽强勤奋的人,她在自己梦想的感召下,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潜力,拿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梦想。
人生的态度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把钱看得很重要,提倡“拜金人生”;有的是不受约束的“潇洒人生”;有的是把玩看得很重要,主张及时行乐的“游戏人生”;有的过起了“聪明一时,糊涂一世”的“糊涂人生”;还有的甚至是抛家弃子的“赌博人生”等,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不负责的人生态度,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容易步入歧途。
一个人既然活在世上,就应该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人生当做一个游戏,更不能得过且过,人生有很多东西值得去追求和珍惜。
小丽因儿时得了小儿麻痹症,不仅不能像其他小伙伴那样活蹦乱跳,就连最基本的走路对她来说都是难上加难。为此,用忧郁和悲观来形容她一点都没错,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当医院的护士主动和她聊天,并告诉她多做运动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时,她总是不听。久而久之,小丽的忧郁和自卑感比以前更为严重,她不愿意和任何人靠近,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丽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这位老人在一次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非常的乐观,每次和这位老爷爷在一起,小丽都要老爷爷给她讲故事。渐渐地两人就成为了好伙伴。
一天,这位老爷爷用轮椅推着小丽去旁边的公园散布,公园里孩子们那甜美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孩子们唱完一首接着一首,最后老人说:“他们唱得不错,我们来给他们点掌声吧!”
小丽惊讶地望着老人说:“我的手脚都动不了,而你又只有一只胳膊,怎么可能为他们鼓掌呢?”老人笑了笑,马上解开了自己衬衣的扣子,敞开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老人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小丽,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比较寒冷,但小丽并不觉得冷,而是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涌动起一股暖流。老人对小丽说:“只要努力,一个巴掌也可以拍响。同样的,只要你肯努力,也可以站起来!”
从公园回到家后,小丽迫不及待地让父亲给她写一副字,并贴在自己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的墙上,字的内容就是:一个巴掌也能拍响。
后来小丽变得越来越开朗,并主动配合医生做运动。开始时很痛苦很艰难,但她都没放弃,而是咬牙坚持着。有一点进步她都会非常开心,但不会因此而骄傲,接着就是用更难的动作来要求自己。她总是在医生和父母不在时,不用支架,自己慢慢试着走路。她始终都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总有一天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
小丽在12岁时,终于可以不用依靠支架就可以独立行动了!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什么问题?态度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无助、茫然及更多的无奈。也许你也会认为,生也好,死也罢,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都是天命。其实不然,当我们面对生死时,愚钝的人会持续悲伤,持续消沉;而智慧的人会忘不了要在临终之时幽上一默,让自己走得快乐,让家人安心。生活中的你我,都应该拥有一份对人生困境、对生死处之坦然的态度!
从我们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就像是饥饿的老虎,对我们紧追不舍;死亡就像猎人设的陷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进去;白天、黑夜的交替,就像是日夜休班的车间,不停地消耗着能源。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老虎追到,会落入狮子口中,会把能源耗尽。但是,既然我们都知道了人生最坏的情境莫过于死亡,而唯一的幸福,就是在生的时候安享树上甜美的果子。那么,请你拿出你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生死的考验,因为,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最终决定你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