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4
17412800000022

第22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

赚钱不妨使出歪点子

虽说赚钱要走正道,有时不妨使出一点儿歪点子,一同小人,就可实现自己的赚钱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监止子的大商人,在市场上看到许多人在争着购买一块璞玉(未经雕磨的玉坯)。大家出的价钱约一百金。监止子看出这块璞玉确实是块质量极好的美玉坯子,但他又不愿多出价钱去争买,便想了个歪点子,假装看玉失手,把璞玉掉到地上,碰坏了一小块。因为碰坏了,别人都不来争了。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大家出的一百金的价钱,赔了那个卖璞玉的人。毁坏的玉坯经过修理加工,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卖价竟达到了一千金,监止子获得了十倍的利润。

监止子做这宗生意,虽是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而实际上他是巧妙买到手,价格并未少付。当他用假失手买到手后,又居奇卖了高价,获了大利,发了大财。用这个办法做生意,表明了监止子超常的经商才能。他知道,如果他也参加到争购的行列之中,必然陷入众多竞争者彼此抬价相互争吵的漩涡之中,致使卖璞人视奇货可居,不愿出售,或无限制地提高要价,多费口舌。摔破一小块,无损玉的价值,打消了争购者的兴趣,也使卖璞人下了赶快处置的决心。结果,他顺利地实现了购买璞玉的目的。

我们并不提倡搬用监止子毁坏商品的办法去实现顺利购入,而是从这宗买卖中得到启示:当面临众多争购者抢买自己急于购买的商品时,应考虑如何运用不同于众人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购买目的。

托儿

商人总是玩弄各种花招来引起人们的购买欲,以此达到销售的目的。他们的招术不尽相同,但手法却十分高明,有时一家人扮成竞争对手,演起了“双簧”戏法,竟然使人难辨真假。

在美国费城西部,有两个敌对的商店,一个叫纽约贸易商店,一个叫美洲贸易商店。

两个商店刚好是隔壁邻居,店老板却是死对头,他们之间常展开价格竞争。

当纽约贸易商店的窗口上挂出:“出售爱尔兰亚麻被单,该被单质量上乘,完美无缺,价格低廉,每床价格6.50美元。”美洲贸易商店的窗口会出现:“人们应擦亮眼睛,本店被单世界一流,定价5.95美元。”

除了广告竞争之外,他们还常走出商店,相互咒骂,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他们中间有一个会从竞争中退出来,宣称另一个店老板是疯子,在他那里买东西的人都是疯子。于是人们会跑到竞争获胜的商店买完所有的床单。在这一带,他们的不断激烈竞争,使人们买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而获利不少。

有一天,他们中间有一位老板去世了。几天后,另一位老板开始了停业清仓大销,然后,他搬了家,人们再也没有看见他了。

当房子的新主人进行大清理时,发现两位老板的住房有一暗道相通,他们的仓库就在住房下面。通过进一步查证,原来两位老板竟是手足兄弟。

什么咒骂、恐吓和其它人身攻击,原来是在演戏!所有的价格竞争都是“双簧”,谁获得了胜利,谁就把两个店的商品一并抛出去。他们的“骗局”持续了30多年,竟无人识破。

替罪羊

我们常听说某些国外政要为防不测遭别人刺杀或暗算,往往会寻找与自己面貌酷似的人,在某些不必要亲身出席的场合让他出场,这样一旦碰上风险自然也是由他来承担。在这里,这个与真政要举止都极相似的“假政客”就成了真政要的替罪羊,成为风险的转嫁品。

在商场上这种例子也不少,当然不是指大亨寻找替身。要将风险减少,完全可以寻找一个能转嫁风险的“替身”,如果冒险成功,利润当然是自己的;而万一失败,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与后果都将由这个替身来承担。

包玉刚在与英资怡和洋行争夺九龙仓控股权的决战前夕,将已买到手的九龙仓3000万股股票全部转卖给隆丰国际投资公司。这一举动令香港各界人士迷惑不解,并对隆丰买股一事纷纷猜测。其实隆丰是包氏财团控制下的一个上市公司,包玉刚这一招就是寻找“替罪羊”以转嫁风险。因为收购一旦失败,包氏财团就会有几十亿港元的损失,代价惨重,甚至有可能由此衰落,而将万一失败后的所有法律及经济责任推给自己手下能独立核算的隆丰,由它独挡一面,这样公司的损失与成功后巨大收益的对比是很悬殊的,完全值得冒这样的险。包玉刚巧施丢车保帅计,解除了后顾之忧,运筹帷幄,终于成功地将九龙仓控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个例子有个特点,这个“替罪羊”实际上是自己手下,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还有一种寻找“替罪羊”的方式就是打其他公司的主意。比如自己要进行某项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或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把这个活动分成许多小的活动步骤,再将这些小活动中风险大的但别人能接受的部分推给其他公司去做,自己则是坐壁上观,从中渔利。这对于那些急于达成交易的公司,则更可以轻易控制,使之不知不觉成为自己的“替罪羊”。

转嫁风险,可以免去一旦失败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且不存在后顾之忧。放手一搏,失败了就推给“替罪羊”,成功了就占尽利益,这就是你发财致富的一张王牌。

制造假象

在英国的伦敦,有一家小型的珠宝店,开张伊始店老板就扬言,要获得令同行们刮目相看的经营业绩。然而,4年以来,因经营不善,珠宝店濒临倒闭,同行们都讥讽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店老板真是走投无路,冥思苦想着改善困境的对策。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即将举行婚礼。王妃容貌绝伦、仪态超群,令绝大多数英国人为之仰慕、倾倒,她甚至成了众多青年人崇敬的偶像。店老板想,如果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公众对王子王妃婚礼盛典的专注心理,导演一出虚假而又逼真的广告剧,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宝店摆脱困境,大发其财。

于是,他四处搜寻长得像黛安娜王妃的年轻女子。历经艰苦,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黛安娜的时装模特。他重金聘用这个模特,对她从服饰、发型到神态、气质都做了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待到看不出破绽之后,店老板便向电视台记者发出了暗示:明晚将有英国最著名的嘉宾光临自己的珠宝店,采访这条新闻的条件是电视片中不得加入解说词。

第二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店老板衣冠一新,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门口,像是要恭候要人光临。此举顿时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望。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轿车缓缓地驶到了门口,车一停下来,店老板便立即走上前去彬彬有礼地打开了门。那位相貌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从容地从车上走下来,嫣然一笑,还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有人喊了一声:“看,黛安娜王妃。”众人真的以为是黛安娜王妃来了,不及辨别便蜂拥而上,争相一睹黛安娜王妃的风采,挤到前头的青少年还为吻上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非常得意。电视台的记者不敢怠慢,急忙打开录像机频频摇动,警察怕影响“王妃”的活动,急忙过来维持秩序。

店老板此时更是从容不迫,先是感谢“王妃”的光临,随后笑容可掬地引她参观,店员们按老板的吩咐,相继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名贵饰品,“黛安娜王妃”则面露欣喜,边挑边称赞。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出以假乱真的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和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只是热烈非常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店客。这一下震动了伦敦全城,人们纷纷传播这个重要的新闻,原来不知道这家珠宝店的人们不住地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来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当礼品送人。黛安娜“追星”一族更是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黛安娜”所喜爱的各种首饰。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小珠宝店,顿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老板和店员们应接不暇。短短的一个星期,这家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镑,超过开业4年来的总和。

这则消息传到白金汉宫,惊动了皇家贵族,皇家发言人立即郑重地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要求法院判处那家珠宝店的老板犯了诈骗罪。发了大财的珠宝店老板却振振有词地说:“电视片中没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嘉宾是黛安娜,这在法律上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我是无法阻止的。”

珠宝店老板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该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此举假借了权威效应,珠宝店老板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故请来一位模特扮成王妃,光顾他的珠宝店,又巧妙通过电视台加以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宝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众多的顾客,实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了销售。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北京有家专收珠宝玉器的当铺,当铺掌柜姓王,眼力特好,人称“古董王”。

一天,“古董王”在当铺喝醉了酒,睡得正香时,伙计把他叫醒,说有两个小伙子要当一对蓝莹莹的大瓷瓶。“古董王”迷迷糊糊抱着古瓶瞅了老半天,连声夸道:“好!这对古瓶乃晋朝宫中之物,可称得上稀世之宝。”于是,按小伙子的要求,当了120两黄金,半年后抽当。

二三个月过去了,一天早上,“古董王”搬出这对瓷瓶,仔细一瞧,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唉声叹气地说:“完了,我上当了,白白被骗了120两黄金。”从此他病倒了。

在病床上,“古董王”想出了一个计谋,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他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京城的古董商,把自己酒后看古瓶上当受骗的经过,对大伙说了一遍,并当着众人的面,将那对大古瓶摔了个粉碎。很快,“古董王”上当受骗一事便传遍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