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17415000000009

第9章 求人的艺术(2)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辨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

坚持到最后求人办事是同样的方法,反复说服、反复渲染、反复强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顽固的对手,这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政绩都是非常明显的。他是一个勤恳的高级行政官员,学问方面却比同级官吏们稍差些,他登上宰相职位以后,其不足的方面被太祖察觉。一天与太祖议政后,太祖温和地劝他多看一点书,从此以后手这个赵普不释卷,退朝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门里读书。

这段故事说明他是个兢兢业业、知不足而善补救的人。他一生全力投身政治,以辅佐皇帝治理天下为己任,是不可多得的名相。

究其性格实质,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

太祖一句委婉的批评,使他养成至死手不释卷的习惯;反过来,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

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来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外国有一种说法叫“人钉人”。同样的内容,二次、三次不断地反复向对方说明,从而达到求人的效果。动用这种求人法,须有坚韧的性格才行,内坚外韧,对一度的失败,绝不灰心,找机会反复地钉上门去。

需要注意的是,动用此法要有分寸,超过限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反而会得到反效果。所以要谨慎处理,以不过度为限。

把握好火候

美国一家汽车轮胎公司的经理肯特先生,有一次在一家酒馆饮酒,无意中碰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青年人,这位醉汉借酒撒疯,对肯特大打出手。由于酒店老板的劝阻,肯特才得以脱身。

事后,肯特从店主人那里了解到,这位青年就在附近一家工厂工作,时常来他那里酗酒。据说,他发明了一种能增加轮胎强度的方法,而且申请到了专利。但他找了好几家生产汽车轮胎的厂商,要求他们购买他的专利,都碰了壁,而且被他们视为异想天开,所以,他感到怀才不遇,整日忧郁不乐,来这里借酒消愁。

肯特得知这些情况后,对这位青年对他的不恭毫不介意,决定聘请他来自己公司做事。

一天早晨,他在工厂的门口等到了这位青年人,但青年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明之事了,他不理肯特,径自进工厂干活去了。

但是,肯特却一直等在工厂的大门口。

中午,工人下班了,但却不见那位青年的踪影。有人告诉肯特,那青年人干的是计件工作,上下班没有一定的时间。

这天,天气很冷,风也很大,但肯特一直不敢离去,只好忍饥受冻,因为他怕就在他离开的那阵子,那位青年人下班走了。

就这样,肯特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下午6点。这时,那位青年人才走出厂门,没想到这回他一见肯特的面,便爽快地答应了与他合作的要求。原来吃午饭时,那位青年人出来看到肯特等在门口,便转身回去了。但后来,他知道肯特一天不吃不喝,在寒风中等了近10个小时之久,不禁动心了。

肯特正是求得了这位青年人才后才推出了新的汽车轮胎产品。

人才是人之精华,因此人才是难得的,尤其是在白手起家而社会关系不足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待人以诚。这个“诚”字体现在很多方面,对自己孜孜以求的人才保持耐心,始终不瘟不火,恭敬有礼,相信总有一天会攻克对方心中的壁垒。

想当年,曹操为了得到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刘备为得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当他第三次去的时候,关羽老大不高兴,张飞说干脆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晌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

正是:“火到猪头烂。”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霸业才得以成就。

学会套近乎

一般说来,向特别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随便一点,可以直截了当。但有时求助于关系一般的人、生人或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时,则常常需要一个“导入”的过程。

当然,这个导入过程可长可短,得视情况而定。有的人因偶然机会遇见了名人,想与其合影,就说:“可以和您照相吗?”虽然这句话本身不是粗鲁的语言,甚至还可以说是征询口气的礼貌用语,但是只有这一句恐怕不妥。因为许多名人并不见得在一点儿也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就愿意跟你并肩合影,即使是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如在某一会议上)他勉强和你对着镜头“笑一笑”了,但他也许还会稍有些不乐意呢,所以应避免这种唐突的请求。

有位作家讲过下面一件事:“我在香山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出席了会议。我久慕张先生的大名,很想与他合影或是我为他个人拍张照片。会议闭幕那天晚上,我才找了个机会去他的房间里拜访了张先生。我先是很诚恳地作了自我介绍,并谈了自己读了张先生的一些著作和文章之后的收获,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同时还请教了一个不大费时间的问题。就这样,张先生饶有兴致地和我攀谈起来了。临别时,我试探性地提出为他拍一张照片。没想到他不仅满口答应,而且还挺认真地准备了一下:把沙发挪了挪,把拐棍儿也撇到了沙发后边,挺直了身子坐着。

我成功地为他拍了两张照片。”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人情卖给熟面孔。”给不给面子往往是熟人之间的事。如果双方素不相识,心理上没有了人情的压力,要想互相讨个面子就不容易了。因此,与陌生人拉关系、套近乎,攀缠的功夫尤为重要。光是厚脸皮不行,死磨硬泡更谈不上,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步骤。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只要能打开突破口,与对方拉上关系,就要毫不放松,接二连三地贴上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就有点儿扯不清了。

有人总结了一套与陌生人攀缠的技巧,现介绍如下:

(1)制造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这是某位评论家在杂志上提到的,当他在百货公司买衬衫或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当这时,这位评论家都会在心中默念:“嗯!我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