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控你人生的命脉玄机:命运
17462200000045

第45章 离那些空谈的家伙远一点

这些年来,我在国内外遇到过很多出口成章、到处许诺但却从不采取行动的人,比如ZOR公司的销售总监爱德华先生。他有着华丽的说辞和漂亮的计划,骗取了董事会的信任,但是4个月后,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单,他原形毕露,只能走人。再比如上海一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贺先生,在和我洽谈时的表现就像一位优秀的演讲家,但当我看到他的合作计划书时,从中却看不到丝毫的可操作性。不久,他也另谋高就。

爱德华的故事在加州企业界流传了很久,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据爱德华自己说,他不是没有实干能力,也不是缺乏实践精神,而是ZOR公司的董事会对他的计划支持力度不够,而且总有人中途作梗,让他功败垂成。

“有人嫉妒我的才华,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见过财务部门的那个竹竿一样的苏格兰瘦女人去总裁办公室打我的小报告!她连一美分的资金都不想给我,让我的销售计划执行起来举步维艰!”

爱德华认为自己绝不是空谈家,反而是屈指可数的集策划与执行于一体的优秀的营销大师。但他离职后8个月仍然赋闲在家的现实表明,事实可能与他讲的并不一致。就像ZOR公司的总裁派力蒙先生在写给我的邮件中说的:

“如果我们要对一个人委以重任,不要看他在讲什么,而要先看看他做了什么,这是我在此事中得出的唯一教训,我被某个人的一纸自我简介和一份计划概要欺骗了。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损失,也是我个人的管理生涯中无法磨灭的教训。”

贺先生的情况与爱德华类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爱德华至少还能凭借漂亮话在高管的位置上混够四个月,贺先生则连半小时都坚持不了。我和他的公司达成了一项长期合作的初步意向,对方委派他来接洽具体的操作细节。贺先生约我在一间高档的会所见面,然后坐在我的对面洋洋洒洒地讲了30分钟:

“我准备这样做……”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你可能不了解我,这些年我一直想有这样的机会,来实现我的想法……”

“我打算未来两年内就……”

“我早就制定好了计划,就等这个机会……”

我耐心地听着他的“自我吹嘘”,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你不必立刻指出他的破绽——那对他是严重的羞辱;你只需安静地等待,在必要的时刻,他一定会自露马脚。

等到贺先生讲累了,端起一杯茶准备庆祝即将成功的合作时,我不紧不慢地请他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那份书面计划:“能否让我拜读一下?”这时才真正敲响了他的丧钟,因为他写了足有几万字的那份计划书简直一文不值,通篇都是对于市场的误解和一个痴人说梦的美妙幻想。他完全没有考虑人力、物力与竞争环境的因素,十分理想化地构建了一个中型小公司在5年内就跃升为世界级企业的春秋大梦。

所以我轻声地说了一句:“贺经理,您的想法的确很好,但如果是这样一份计划,我们没有合作机会,因为它不现实。”

对,美丽但不现实,这就是空谈家的第一层面目。这还算是好的评价。如果我们揭开这层面纱,下面藏着的是什么呢?是自缚双脚,是懒惰的身体与僵化的头脑,是枯竭的创造力与死亡的神经,是胆小如鼠的懦夫和面色苍白的弱者!

改善命运,最不需要的就是豪言壮语。

话说得最多的人,不一定是事情做得最多和最好的人。

说话就像打雷,雷声再大,都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滴下了雨点,一场雨才算降临了。雨点太小,也只是虚张声势。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是实干,是行动。你要在沉默中实干,要利用好每一小时、每一分钟。

在智者看来,实干才是最真的,行动胜于空谈,行动也胜于计划。命运在给一个人下定论之前,它相信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这个人有没有付诸行动。

只有实干,只有坚定且长久地付诸了行动,理想的风帆才会鼓足力量,命运的帆船才能驶向幸福的方向。因此,一个人说得再好听,讲得再动人,如果他不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不通过实干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这一生也将碌碌无为、一无所获。到最后,他的命运也是平庸的,不会有什么出彩之处。

现实中,你总能发现空想家不在少数。有人想做一个探险家,有人想做一个律师,有人想做一个医生,有人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但最终将梦想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个呢?恐怕很多人都是一直想来想去,想去想来,最后黄花菜都凉了,还是没有行动。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堆的纲领,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

在非洲的东南部,有一个国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马拉维。在马拉维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有几个关系非常好的小伙伴,其中一个名叫勒格森·卡伊拉。勒格森·卡伊拉很喜欢读书,可惜他家里太穷了,根本上不起学,而且最近的学校离他们村都有几百里远。但勒格森·卡伊拉还是靠自学认识了不少字。

有一次,勒格森·卡伊拉碰到一个美国来的游客,他给这个游客免费当了一次导游。这个游客送给他两本书:一本《圣经》和一本《天路历程》。这个游客还告诉他,想要得到好的教育,就要到美国去读大学。

拿到书的勒格森高兴坏了,他一连看了好几遍,并念给小伙伴们听。大家都很高兴,也都很羡慕勒格森的好运气。

一天,勒格森对小伙伴们说:“咱们去美国吧,那里有最好的学校。”

小伙伴们纷纷说好。那个时候,小孩子懂什么呢?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美国离他们到底有多远。大人们听到这些孩子的想法,不由得笑了。他们说,美国太远了,中间还隔着大海,你们一点钱也没有,怎么去呢?

勒格森并没有使这个想法等待太长时间,1958年10月,年仅16岁或17岁——像大部分人一样,他们的父母也记不清自己孩子的确切年龄——的勒格森出发了,一起随行的还有几件破烂衣服、少量的食物,以及那两本书。

旅途的艰辛自不待言,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走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这期间还大病一场,差点丧命。到坎帕拉后,勒格森准备稍事休息,他找了份工作,挣了一点钱,还抽空去图书馆读了一些书,并找到一本《美国大学指南》。勒格森按照指南上的介绍向位于华盛顿弗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写信申请全额奖学金,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招生办主任看信后被深深打动,他马上回信说,他们不但为勒格森提供全额奖学金,还准备为他提供一份工作,以保证他能顺利完成学业。

勒格森继续前行,当他赶到开罗时,他的事迹就已经传遍了整个非洲和华盛顿。好心的人们纷纷为他捐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把650美元的捐款寄给勒格森,这样,他就有足够的钱购买开罗到华盛顿的机票,而不用再去坐船了。

1960年12月,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勒格森终于来到华盛顿,来到斯卡吉特峡谷学院。他成功了。

看看你自己属于哪种空想主义者吧?

1.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人的理想不可谓不远大,但他们却被生活吓怕了,他们只满足于在心里畅想一下自己的理想。去实现?拜托,洗洗睡吧。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类空想主义者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但也只是仅此而已,他们不会行动,除非“东风”到来——不过,“东风”,怕是他一辈子也等不到。

3.口头上的理想就是他最大的行动。此类代表人物是罗亭,他是俄国大作家笔下的人物,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整天对着所有人鼓吹自己的理想,感动了很多人,吸引了很多人,但当有人要跟他一起践行理想时,罗亭自己却逃跑了。这样的人,他的命运又岂能称心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