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我最想要的投资学速读本
17496800000015

第15章 不熟的东西不做——不了解权证交易特点,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既然做投资,不论投资值大小,一定要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这样容易走得顺些;对不太了解的品种,就不能盲目投资。

很多人在投资前对所投资产品的特点根本不了解,在功课未做足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投资,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2007年4 月,炒股仅“一个月龄”的蒋女士误将首创权证当做普通股票,在行权期过后还全然不知,价值20万元的5.7万份首创权证化为乌有。

“我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股,赔光了一生的积蓄。”事后,蒋女士痛心疾首地说道。

其实,蒋女士不过是许许多多权证投资不利者中的一个。

有人不知道权证有“到期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仍在买入。2007年6月22日,在“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交易日收盘集合竞价期间,该权证以0.107元成交了1166万份,期间有488 个账户参与买入。这批人还被“沽民”推崇为“侠客”。事后据调查,其中买入量最大的10个账户,在集合竞价期间买入的原因主要是不清楚当日是“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交易日。

有人本应该对权证行权而没有行权,最后导致损失。2007年3月30包钢JTB1认购权证到期时,仍有1661万份认购权证未行权,投资者为此损失了5735万元。

与之相反,还有人不应该行权却去行权,最后导致损失。2007年2月12日,原水CTP1认沽权证到期时,共计65328份原水认沽权证成功行权,行权价为4.9元,按照原水股份当日的收盘价7.11元计算,投资者因行权而产生的损失约14余万元。

其实,对不少参与权证交易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因为他们对权证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并不十分了解认购权证、认沽权证等品种的特性情况下,盲目追求“T 0”交易方式的“刺激”,甚至抱有搏一把的心态,最终令自己的资产缩水甚至化为泡影。

实际上,权证作为一个金融衍生性商品,与股票有着明显的差别,它有自身独特的收益及风险特征。

首先,权证有着自己有限的“生存周期”。股票是可以长期持有的,只要公司不破产,就可以永远有效,甚至破产了,还可以通过重组起死回生。但是权证就不一样,每一个权证都有一个“生存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过了这个“生存周期”,权证就“死亡”了,就毫无价值了。很多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把权证当做股票来投资,就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本文开头讲的那位蒋女士,就是在不了解权证交易特点的情况下,匆忙开战,结果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些权证投资者虽然知道权证是一个到期退市的交易品种,可还是不去理会权证的最后交易日到底是几号,导致在最后交易日接近收盘时大量买入价外权证,收盘后价值直接被归零。

其次,权证的高杠杆性质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权证品种中,“认购权证”具有做多功能,“认沽权证”带来的是做空功能,两者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对于标的证券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权证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做多做空都可以,只要方向判断正确,涨跌都有盈利的机会。

因为权证产品具有较高的杠杆特性,它的涨跌幅度要高于标的正股的涨跌幅度。一般来说,当标的证券上涨(下跌)时,认购证的涨幅(跌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跌幅),认沽证的跌幅(涨幅)大于标的证券的涨幅(跌幅)。当对标的证券走势预测正确时,投资者有机会以有限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反之,一旦判断出现错误,投资者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蒙受较大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证的杠杆性无疑放大了投资的风险。

可以说,权证投资者最后的输赢,虽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还是能通过在投资前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权证的风险收益特点,进而避过蒋女士等人踩到的“地雷”。

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既然做投资,不论投资值大小,一定要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这样容易走得顺些;对不太了解的品种,就不能盲目投资。

不仅仅是权证的投资要做好功课,其他的投资行为当然也要事先了解清楚再下单。比如,在不久前新推出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投资品种,个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去介入,但碰到这些新式的投资,在自己不专业又没经验的前提下,最好是能慢一拍,宁可降低自己的投资热情,也要摸清投资的门道和脉络。

2009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难境地是既要保障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胀。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是一个很好的措施。2010 年一季度经济仍然保持在高位,但是进入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的势头明显放缓,特别是,8月份的各主要经济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