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我最想要的投资学速读本
17496800000022

第22章 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隐患

打开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最显眼的位置往往都与房地产业有关,与房价有关的新闻到处都是。只要房地产业再次陷入深幅调整,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就不得不被拖下水。这是从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后就注定了的悲惨结局。

房地产泡沫破灭是指房价的整体跌幅大于30%,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跌幅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这样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应该是多数“蜗居”族们迫切希望的,但对多数地产商、地方政府、银行来说,这是残酷的噩梦。

当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也未必就是好事,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极度低迷的短痛,会加速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上升,我们对改革深层次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得不反思,经济复苏新的增长周期会延长,开始变得缓慢。

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中国式次贷危机必将爆发,这是银行系统与房地产业纠缠不清的历史必然。美国发生次货危机时,很多国人庆幸中国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幸灾乐祸地嘲弄美国“愚蠢”。其实这样的错误我们也在犯。

次贷危机是由美国聪明绝顶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金融家们捣鼓出来的高智商、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游戏。中国没有次贷业务,要爆发如此级别的次贷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却有很大的爆发类似次贷危机的风险,尤其是在房价大跌的情况下。

当房价下跌10%,对银行不会产生影响;当房价下跌20%,负面影响将崭露头角;当下跌30%以上时,负面影响将加大。房价下跌,不是单个城市,更不是指具体的一两家房地产企业,是指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房价集体下跌。

2009年的天量信贷,驱使银行不良资产率开始反弹,在未来2~5年将大幅度上升。一般而言,与信贷投放高峰的出现相比,不良贷款反弹会有2年左右的滞后期。但在2009年相当宽松的贷款冲击下,房地产价格极度上涨,迫使银行业坏账的隐患进一步加重。

以下三个方面是中国式次货危机的集中体现:

一是假按揭泛滥成灾。如果这一趋势继续恶性循环,将会大大提高银行不良资产率。现在,贷款者的收入证明造假是不争的事实,抵押资产的价值高估更是习以为常。在炒房团群体中,甚至连房主的名字都可以是假借的,花上数千元收购身份证办理购房,在民间更是见多不怪。

假按揭产业链条如此接近系统化运作,中国的银行系统怪事频出就不足为奇了。“没有贷不出的房贷,没有享受不了的优惠”,成为假按揭的最好口号。房价在2008年出现调整,就与信贷收紧和加强监管有密切联系,而在货币环境极度宽松的2009年,假按揭死灰复燃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深圳,有人拿信用卡来付买房的首付款,用27张信用卡来刷首付,还办了按揭。原来那人家里就有一部刷卡机,信用卡就多了,自己在家就能刷卡。

截至2009年年末,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已超过28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超过了5200万张,一年增加了近1300万张,增幅高达33%,并在2009年一年内超越美国发现卡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成为仅次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的全球第四大信用卡发卡行。

众所周知,假按揭是骗取银行贷款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为何银行系统、开发商、购房者对此却从不倦怠,甚至不少政府官员和一大批自住买家都被蒙住了?应该说,金融领域相关法规的不健全,提高了假按揭这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银行办理按揭贷款,对贷款人财务状况和还贷能力的考量凭证,几乎完全依靠收入证明。而收入证明极易造假,且几乎不用受任何法律条文的约束。

二是房地产质量引发的信贷危机。当还完贷款后,楼就没了,甚至楼没了还要还贷,这样的事件到达一定程度,超过社会民众的承受极限后,必将爆发信贷危机。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开发商良莠不齐,职业道德不高的开发商占有很高的比例,官商勾结的现象更是严重,这就造成房屋的质量往往存在隐患。现在看来,在未来10年之内房屋质量隐患将集中爆发。

纵使有赔偿机制,可以想象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其索赔的过程会是多么的艰难。此时,房奴的生活状态将彻底垮掉,更为糟糕的是却可能因为失去了抵押物的担保,不得不面临资不抵债的破产境地。中国式次贷危机的最大悲哀居然源自房屋质量问题。

三是大面积出现负资产者断供现象。有些业主拥有多套房产,由于是在高位时买入,当期的市场价还不及银行的按揭,而且买家又一时难以找到,将会面临很大的还贷压力。这时候,断供就成为持房人迫不得已的选择。

以2007年年底和2008年中国楼市出现的短暂调整为例。房价刚刚经过半年左右的调整,“负翁”便频频出现,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很多业主早已是负资产了。在深圳市的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岗区,负资产现象更是普遍。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市场调整中,这三个区部分楼盘的跌幅甚至超过40%。与之对应的则是,银行信贷遭遇违约的风险急剧上升。一旦全国性断供潮出现,银行系统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

中国银行业在2004年之前,经历了理论上破产的危机。但在大规模注资、改制以及持续数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当前的不良资产率已较低,这是一个良好形势。

从年度资产负债表看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是很难的,信贷井喷的2009年同样如此。

我们回顾2004年之前中国银行资产巨额坏账形成的历史,就会发现今日正在重复当年的历史。

2011 年,如果处理不当,接下来的银行危机将超过上一轮,更大的资金黑洞正在形成之中。

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个别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信贷存在的巨大风险隐患,他们也在尽职地消除分内能防范的风险。

金融危机和大萧条或许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中国的危机还没远去,而是离我们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