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17497400000021

第21章

很多教师反应,和问题儿童打交道反而比与问题儿童的家长打交道更容易。很多经验表明,和这些家长打交道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首先知道孩子的家长并不需要为孩子所有问题负责。毕竟,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并不专业,通常也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来管教孩子。如果因为孩子的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像是被指控的罪犯。这也能从他们内疚的心理上反映出来,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策略来处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把家长的这种情绪向友好、坦率的方向发展,使自己以一个善意的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

我们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如果我们能和家长协商一致,使他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并让他们能遵从我们的方法来做事,那么我们在教育上会更容易取得成就。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让他们采纳新的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做的。居高临下地指出他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只会得罪他们,使他们不愿配合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变坏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家长通常也会意识到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中忽视了什么,但千万不能让他们察觉我们也这样认为。切记不可教条地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是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即便是我们知道他们错的地方和原因,我们也不能贸然指出,让他们有种被人强迫去做的感觉。这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运用这些策略,也不是说这些很快就能被掌握。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曾在自己的自传中表达过相同的想法。他写道:

“一个公谊会教派1的很友善的朋友曾告诉我,很多人都认为我高傲自大,尤其是在谈话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对某些问题的争辩上我经常流露出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的姿态。他还举出可以证明我骄傲的许多例子。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努力改掉这种毛病,摒弃这种愚蠢的品性。当然我还有其他的毛病,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在自己的道德清单上增加了一条谦卑的要求,这里我指的是广义上的谦卑。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真正拥有了谦卑的美德,但我已经努力做出谦卑的样子。我约束自己绝不正面对抗别人的观点,也绝不直

1公谊会教派(SocietyofFriends;TheReligiousSocietyofFriends),基督教新教教派。也被称为“贵格会”“贵格宗”“教徒派”“友爱会”或“朋友会”。1688年,该会由福克斯创建于英国,属于属灵派基督教团体。该会源自17世纪的若干宗派之一,旨在反抗国家所统治的教会与某些被认为倾向于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教义与仪式。——译者注接肯定自己的观点。甚至在我的强迫下,我开始认可我们圈子中的古老信条,在表达一个确定的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当有人提出一个我们认为是错误的见解时,我并不给予直接的反驳,并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观点中错误的地方,而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他的看法存在着合理之处,然而,我认为当前的情况似乎有点不同’等等。我发现这种改变很快就带来了益处。我可以和他人更愉快地交谈了。我以这种谦卑方式提出的观点,也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同时也遭到更少的反对,就算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也不至于羞愧难当;如果自己刚好是正确的,别人也更容易被我说服而站在我这一边。

“我最初这样谦卑地与人相处时,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格倾向。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五十年来未曾说过一句教条式话语的原因。早年间,我曾提议建立新制度或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这曾对民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在我担任议员时,也曾对议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全部都得益于这种谦卑的品德(当然更得益于我的真诚和正直)。事实上,我并没有什么演说技巧,更不会滔滔雄辩,我也很犹豫该如何遣词造句,我的表达也不是很准确,然而,人们一般还是会认同我的观点。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虽然我们试图掩盖它,和它战斗,打败它,阻止它,克制它,但却无法将它消除,它随时都会表现出来,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当然,这一观点并不适合所有人的生活。我们不能期望或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然而,富兰克林的话还是可以说明,这种盛气凌人、总想置人于死地的做法是多么地不合时宜、没有成效。适合生活中一切情景的基本规律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一个规则超出了自身的限度,就会失去效力。的确,生活中的某些见地是需要措辞激烈一些的。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教师和已经感到羞辱并为自己的问题孩子而忧心如焚的家长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到在家长不合作的情况下我们将无所作为,那么,为了解决这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必然要采取富兰克林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自己的优越,关键是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当然,其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许多家长都不愿听取别人的任何建议。他们会感到惊奇、愤怒、不耐烦,甚至会产生敌意,因为教师把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置于这样一种令人不快的境地。有时候,这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毛病会视若无睹、得过且过。然而他们现在却不得不睁开自己的双眼,这当然不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所以,可以想象,当教师过于急切地向家长报告孩子的毛病时,他们当然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更有甚者,他们对教师大发雷霆,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时,最好告诉这些家长,教师的教育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他们的配合、协作,使他们能够平心静气地和教师进行交流。我们要记住,家长过于墨守成规,当然不能一下子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一个家长已经习惯了用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表情使孩子失去信心,那么,在十年之后他不可能发生突然改变,转而使用一种友好、仁慈的态度和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就算这位父亲的态度发生了突然的改变,起初在孩子看来,这种变化也未必是真实的。他会认为这是一种假象,要经过很长时间,孩子才肯相信父亲这种态度转变的真实性。对高级知识分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有一位中学校长曾不断地对自己的儿子横加指责和批评,几乎把孩子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和我们的交流中这位校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回家以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番刻薄的教育演说。然而,由于孩子的惰性太强,他又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开始大发脾气。一旦父亲对孩子的举动感到不满,就会对孩子发脾气,进行严厉的批评。如果对于一个自认为是教育者的校长来说,这种事情都可能会发生,那么如何期待一个一直浸染在“应该用皮鞭去惩罚孩子所犯的每个错误”的教条中的普通家长转变思想?和孩子家长交流时,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委婉而富有技巧的方法和措辞。

我们要知道,在底层社会中大部分儿童都是在皮鞭下长大的。所以,来自这些阶层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矫治谈话之后,回到家中还要面对家长的皮鞭。一想到我们的教育努力常常会因为家长的皮鞭而前功尽弃,我们就不免感到无尽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犯的同一个错误经常要受到两次惩罚,而在我们看来,一次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知道,这种双重惩罚所造成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如果一个孩子必须把自己糟糕的成绩单交给父母,他会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鞭打而不愿意让他们看到成绩单,但他也害怕学校的管理制度,因此,他会选择逃学或伪造家长的签字。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考虑孩子的具体处境来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要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固执己见,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会促使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能确信我们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吗?孩子能承受我们给他们的负担吗?他能富有建设性地学习吗?

我们知道,在面对困难时,孩子和成人的反应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在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模式进行重塑之前,我们要以冷静、客观的头脑探讨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我们就无法明确地控制自己教育的效果。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实践和勇气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总能找到办法来挽救问题儿童。首先,我们要遵循“越早越好”这条古老而有见地的法则。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孩子的缺点,而应该将其视为孩子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样对于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才更有好处。

在我们的时代,对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不断更新。在科学的引领下,陈旧的教育习俗和传统正在被逐渐破除。这些新知识使教师的责任变得更为重要,也使他们对儿童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赋予他们更多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孩子。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会丧失其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个体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