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17498000000021

第21章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9)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辩证法当中,“发展”这个概念是包含内容最丰富,因而也是最活跃的。马克思与她女儿有一番对话,其中有一问是:“您的座右铭是什么?”回答是:“怀疑一切。”这当然不是笛卡尔的怀疑一切,而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就是“在辩证法面前,没有什么最终的、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程”。这一辩证法的灵魂,在《资本论》当中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单个资本循环转化为单个资本周转、单个资本转化为社会总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企业主收入、商业利润、银行利息、地租。经济范畴不断地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简单上升到复杂。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些经济范畴发生辩证转化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从起点商品到终点地租,贯穿的是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形式的逻辑进程,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整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到达比较完善的程度,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可能全面,更不会深刻。但是,面对较完善的事物形态,我们却必须从它的原始状态开始自己的分析过程。这样,只要找到合适的起点,概念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自然的了。

如果我们想体会马克思哲学的魅力,就一定要读《资本论》。这个宝库里面的东西,是马克思其他著作都不能替代的。

(四)儿童哲学何以可能

观察目前的学术领域,儿童哲学这个概念已经形成,有些研究成果开始登上学术殿堂。据称:“儿童思维是一种始源性的思维。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人生的第一次惊异肯定是从儿童开始的。我们平常都会感受到,儿童喜欢刨根问底的苏格拉底式‘傻问’,他们特别对事物包括自己的来源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天是什么呀?’‘天外还有东西吗?’‘我们头上的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这些问题和当年屈原的《天问》一样,直接涉及宇宙学的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儿童哲学,是为儿童建立的哲学吗?儿童能有哲学吗?这种精神产品与儿童食品和儿童服装绝不是一类事物。如果没有成人,能有儿童哲学吗?

如果儿童不成长,没有发育到成人,他身上的一切特征,就不会有人类学的意义。

正是因为成年人有反思的能力,儿童的天性才有意义。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不过是以往的自己,而且有些东西离自己还很近。这是超越性的反思,不是单线条的展示。正是这种超越才赋予了那些天性的存在价值。如果有的人智力停止发展,二十几岁总是在十岁以下的智力水平上生活,我们不但接受不了他的天真与率性,恐怕还要去积极治疗。我们不是把古希腊时期的唯物主义叫作朴素唯物主义么,就是说他们无可选择地处在人类的幼稚期。

就像恒星不恒一样,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过程,也是有寿命的。人类意识的发展附着在这个庞大机体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当然,这是在保证受到相应的教育与训练的条件下,按发育水平的最大值来说的。我们不妨举出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这些人类的优秀个体来证明。可以说,他们不仅代表了人类的成年,甚至应该说是思想上的前辈。那么,相比之下,那些受教育不充分,思维能力不发达的个体,应该视为人类的童年期。一篇英文资料甚至把国与国之间用武力争夺领土的行为也比作童年期,说他们还没有学会相处的方式。这虽然有些天真,但也是从人类整体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儿童哲学的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应该强调人类纵向的即历史的整体性观念。

我们经常见到的一句指责性用语就是:事后诸葛亮。尽管这是讽刺,但也不乏指明了一个客观事实:事物没有结局的时候,它的真相往往不会为我们所认识。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为什么是绝对的?因为它没有对象,是自我意识。但是在它演化的各个阶段则都是相对的,是主客分离的。因此,我们对具体事物认识上存在的非全面性、不确定性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了解了整体运动规律,就会有可能做到全面把握事物,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

话说回来,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受意识支配的行为能力的差距。农民在耕作期基本上就能估计出收成的情况;一纸合同的签订,基本上能够预测到它的经济效益;广告对销售的影响;捐献所产生的结果等等,这些即便有偏差,也会在逻辑框架之内。但是,作为儿童,极有可能连向前多走一步的危险都意识不到。因此,抛开创立一种哲学新形态的可能性不说,仅就社会意义而言,儿童哲学的研究对象,只不过是成人心智开启的史前时期。

有一位作家说过,只要一个人有第一部作品问世,那么,他之前的所有退稿,都应该重新估计。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全面。因为这句话包含着如下含义:只要一部作品都没有发表过,那以前所有的稿件就都白废了。也就是说,功亏一匮的功就不是功。实际上,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应该以“凡努力过的就一定有结果”这样的命题,作为励志的名言。

对未来的预测,只能如康德所说的,是绝对命令,而不是假言命令。“如果要想老年时期有保障,那么现在就要积累财富。”这就是个假言命令,它是单一制约,与其他事物无关。但是,如果我们遵守“不妄许诺言”这样一个命令,它是无条件的,可以在多种场合反复出现。在前一种场合下,可以预测到基本生活状态;在后一种场合下,只能预见个人的信用状态,而进一步的生活状态是不能预见的。

只有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才能驾驭现实,合理地追求未来。这是需要大量知识积累和辩证思维训练的。由此看来,儿童哲学的建立,无非是在紧张的精神世界中寻求一片放松的绿洲。

我说的精神紧张,从宏观来看,就是传统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复杂性的矛盾,由这种矛盾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引起对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