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暖口味心理学
17499100000039

第39章 越放下越快乐,永远别跟自己过不去(2)

在人的一生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可以使内疚、紧张和不愉快化为无形;我们也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夏原吉,江西德兴人,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他为人宽厚,有古君子之风。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客店里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担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条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着向宰相赔礼。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便笑着把他放走了。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又有一次,奴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她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当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坏,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情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进垃圾桶里。他回到家乡以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

成大事业者有大胸怀。这样的人不会成日计较于鸡毛蒜皮,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的气度。他也更能体会到宁静和幸福。

回忆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上帝在天上坐着,天使在宝座旁站着,俯视下界,但见人群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天使好奇地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找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

过了一些时候,人群变得稀少而静止,这些人或坐或卧,白发苍苍,寂然无声。天使问怎么了?上帝说:“他们已经找到回忆了。”

现代人太忙,干什么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人们忙工作,孩子们忙升学,青年人忙充电,老年人忙爬山,男人忙,女人忙……如果当时间的列车突然急刹车,忙得不可开交的人们突然一下子闲了下来,许多人会有一种如同晕车般的感觉,那就是内心空虚。

有句话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的处境证明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在整日不得闲的时候,我们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我们在整天忙着赚钱,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住在装饰得如同皇宫般金碧辉煌的钢筋水泥结构中,各种娱乐设备应有尽有,却总感到丢失了点什么,总感到心里特别空虚,总感到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气,如同没放盐的饭菜一样没有滋味。我们只顾着经营身体赖以寄存的有形的家,却把心灵的家园荒芜了——我们把心丢了。而心是人的主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身份证明。马牛是没有心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如果人的行为离开心的正确指导,如果人的心灵家园荒芜,仅为了衣食而奔波,与动物又有何差别呢?

于是乎有人到处寻找自己丢失多时的心,寻找昔日的感动与激情。有人去歌厅、迪厅寻找,有人到酒场上寻找,甚至有人动用高科技手段到网上找。可最终都一无所获。一味在物质世界里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一味在名声、权力、财富、享乐中寻觅,只能使心灵更加荒芜。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整天吃山珍海味,却不如天天背着窝头爬山的老年人活得充实?为什么自己两口子穿戴都是名牌,却不如穿粗戴俗的老年夫妻恩爱,过得有滋味?其实,老年人生活充实而富有激情也没有什么秘方,正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亦无他,唯心细耳”。如果我们能和老年人一样闲暇时种竹浇花,下班后夫妻双双牵手把家还,饭后到公园中散散步,我们也能像以前一样感到充实,感到有激情,感到生活的乐趣,也能找回自己丢失的心。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体味罢了。

人储存回忆,一如驼峰储水,松鼠藏粟,植物埋下宿根。回忆是心灵方面的储蓄,评量人一生是否充实,可以根据他是否愿意回忆,是否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有人发誓不进公园,尽管那里的草早被剪过二十次,但他们怕从上面可以看见某一个人的脚印;有人讨厌插花,因为他曾经拿着花圃里买来的上等鲜花,左等右等,直到手中的花苞开放,还没有人来赴约;有人永远不愿再听某一支曲子;有人永远不愿再吃某一道菜;有人永远讨厌某一句口头禅。有些人,他平生有许多事情不堪回首,不忍或不敢回忆,因为他当时对那些事情的处理是错误的、失败的。那些事情一定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一个人,如果必须把生平大事从记忆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凉了。

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不会进入将来的回忆,你可以不必斤斤计较;如果一旦面临“大节”,就得心存警惕:“我将来要怎样回忆这件事?”必须使日后回忆起来能够觉得无憾、得到安慰才好。

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

英国诗人威廉·费德说过:“舒畅的心情是自己给予的,不要天真地去奢望别人的赏赐。舒畅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可怜地乞求别人的施舍。”

古代僧人也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如明镜,纤毫毕见,洞若观火,那身无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时时勤拂拭”,否则,尘埃厚厚,似茧封裹,心定不会澄碧,眼定不会明亮了。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太久了,心灵无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的确,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们内心中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处理了。因为,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与阻碍不愿去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无法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万一现在丢掉,将来想要时却又捡不回来,怎么办?

的确,清扫心灵不像日常生活中扫地那样简单,它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奋斗。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每天扫一点,每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你一次必须扫完。但你至少要经常清扫,及时丢弃或扫掉拖累你心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扫心地的任务,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圣者先贤看得很清楚。圣者认为,“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纵欲之谓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他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我们都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每当整理完自己最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画册、衣物后,你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爱了!

其实,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一块一块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来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池污水,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

别想负面的心事

有个长发公主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使她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就像长发公主,对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想法深深套在心头,从而束缚了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认命、怨天尤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在人生的海洋中,我们犹如一只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色,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我们遇到了珊瑚礁,然后就不愿再动弹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了绝境。想想不可笑吗?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灵监狱所监禁。而心狱,是残害我们心灵的杀手,它在使心灵凋零的同时又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巴特先生面临了工作上的瓶颈,他很想突破,但却觉得似乎总是有心无力。于是,他决定找生涯辅导专家咨询。

他来到了生涯发展中心,辅导老师为他分析了现状及瓶颈产生的原因,也和他共同拟订未来的行动方案。

然而,经过了几次的协谈,巴特先生仍然在原地踏步,不论是分析现况或规划未来,在谘商的过程中,巴特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但是……”例如:“我知道我应该要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是我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我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但是家人期望我当工程师。”

“我知道应该多运动,但是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

“我知道我要改一改自己的脾气,但是个性本来就不容易改变。”

虽然是一句看起来稀松平常,也常被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当我们也成为“巴特族”的一员,经常讲出这样的话时,就代表我们的思考模式已经习惯地朝向限制性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被一些习惯性的想法所限制,例如:

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还是不要冒险吧!

以目前的状况,绝对不可能完成。

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

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别傻了。

我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性,不可能会成功的。

我的学历(财力、人力……)不足,还是别妄想了。

心灵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是限制性或负面思考,形成了我们的内心对话,阻碍了我们迈向成长与成功的可能性。

放下心灵的重负

安徒生有一则名为《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三个人于是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样好喝。”“哦,鹅毛多漂亮!”“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好了,这样生活才能妙趣横生,这样,你才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