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17499200000010

第10章 汉武帝刘彻茂陵之谜(1)

雄才大略的君主对自己的陵寝也不含糊,盗墓贼为何喜欢频频光顾?两千多年后的茂陵还能告诉我们西汉的盛况吗?

汉武帝的茂陵,是整个西汉帝陵中最为宏伟壮观的一座,但正是这样一座帝王陵墓,却销声匿迹千余年。如今的茂陵山上已经没有了往昔的辉煌,只有那散落一地的残砖断瓦曾目睹过两千年前这里的奢华场景。只是,那每一片废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

汉武帝的茂陵地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所有的帝王地宫是一样的?

茂陵建成后不久,一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宝,但他连第一道门都没有进去就被乱箭射死,茂陵里真的机关重重吗?

“马踏匈奴”、“人熊相斗”这些精美的石刻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动人心魄的故事?

据说,汉武帝的祠堂每晚都有打雷的声音隐隐从里面传出来,以至于当时守陵的士兵都不敢靠近祠堂。这是真的吗?

茂陵已经被盗了吗?这是所有远观茂陵的人要问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只能依靠星星点点的文献记录和传说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我们确实没有看到过地宫,因此,所有谜团的解决似乎又是一个谜。这就是茂陵,一个永远的谜团。

墓址选择定于一只麒麟状动物

距西安市40公里的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土丘,它的北面远依九峻山,南面遥望终南山。岁月已经在这座高大的土丘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围绕在它周围的神秘面纱却远没有揭开。每当人们漫步在它的周围的时候,总会浮想联翩:这里安息的是哪一位显赫的人物?高大土丘下面都有什么秘密?……终于有一天,人们知道了这座高大土丘的下面是开创中国第一个盛世的西汉皇帝——汉武帝。

汉武帝临终前对死后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钩弋夫人自杀,以消除母后干涉朝政的隐患。其次,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杰为左将军。这四位大臣,谨慎、忠诚、精明能干,都是经过长期观察考验,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历史证明,汉武帝临终的用人安排是妥当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

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寿终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死后第18天葬于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岁,也算是个长寿的皇帝了。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生前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准备葬身之处,汉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选择陵墓墓址的呢?这其中有个故事。即位不久的汉武帝一次打猎路过其陵墓所在地,远远地看见一只麒麟状的动物。他驾马过去,本想射杀之,谁想它忽然不见了。与此同时,武帝看到一棵长生果树,为此武帝相信这是一块福地,是上天有意让他选择这块地方作为他百年后升天的去处。回宫后,武帝立即下诏书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武帝倒也真是长寿,以至于连最初营造陵墓的工匠们都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那么汉武帝为自己营建陵墓花了多长的时间呢?这要从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算,工程最后完成在他死的那年(公元前87年),前后持续了53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武帝竟然动用了全国赋税总收入的1/3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由此可见整座陵墓之宏伟。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这座巨大土丘,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占地面积计为56878平方米,封土为848592立方米,全部夯筑。陵墓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状,显得庄严稳重,所以汉代人们称之为“方上”或“方中”(指地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光秃秃的茂陵,难道两千年前就是这样的吗?考古发掘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原来两千年前,这里曾是那么富丽堂皇,在陵冢周围,原有巍峨高耸的寝殿、便殿等。当时的茂陵陵园分内城和外城,内外城四周都有城门,内城东、西、北三面门。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一座名叫白鹤馆的建筑。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现在当地人都叫它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这个通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要想知道这条通道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汉代的祭祀活动吧。当时人们祭祀的时候,把先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而对于汉武帝的祭祀也不过如此了,可见通道的功能非同一般。茂陵在建筑方面有许多奇特之处,例如在距离白鹤馆约半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长500米,宽10米,深5米。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古代长安地区有多雨的季节,如果不有效地将积水排走,那么陵墓很有可能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工程设计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水渠。一方面,多雨季节水可蓄于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袭,另一方面,干旱季节渠水又可用以浇灌园中林木,满足宫人用水的需要,一举两得,足见当时设计者的才能和智慧。此外,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不过现在地面上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茂陵在汉武帝死后是否就安静下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为了不让自己死后寂寞,还交代后来的皇帝特意制定了一套制度来加强茂陵陵园的管理,设有“陵令”、“寝庙令”、“饲官”、“园长”、“门吏”等官僚机构;再由于武帝生前好色,故而在他死了以后,又将大批的宫女安置在陵园内,使得侍奉陵园的人数竟然多达五千。这些人居住在陵园中,侍奉汉武帝“灵魂”起居:早晨安排梳理洗漱的器具,白天则仍像汉武帝在世时一样准备三餐膳食,晚上还准备好睡觉的卧具。

茂陵地宫深处的玄妙

地宫是陵园封土堆下的主要建筑,也是每个瞻仰茂陵的人最感兴趣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带着同样的问题来,那就是地宫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与所有帝王的地宫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它的特色在哪里,地宫中都有哪些宝贝以及这些宝贝还在不在……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了解茂陵的地宫是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

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任命张汤为茂陵尉,专门负责监修。张汤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汉武帝的要求进行地宫建设。他命令修陵墓的民工挖出40多米深的大坑,墓室高度也有6米多,四周每边长达8米。这时疑问又出来了:需要多少人才能挖这么深一个大坑,从坑中挖出来的泥土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全部回填是不可能的,因为墓室是中空的,这部分泥土是多余的,且量还比较大,再加上我们在茂陵周围没有看到其他土丘,那每个人都会问:剩余的泥土都运到哪里去了呢?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汉代挖泥土的工具都有哪些。从目前的资料了解,我们知道汉代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挖泥土:一种采用“链斗”形状的设备来运土,就是在墓穴的顶部安装一个人工脚踏装置,利用诸如现在自行车链条驱动的原理(惟一不同的是在链条结上安装一个装泥土的木质斗)将土从深达数十米的地方运出来;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墓穴的旁边开一个豁口,然后从这个豁口往外运泥土,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墓穴工程的早期,即在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可以用此方法,当超过此深度的时候,只能采用第一种方法了。至于这些泥土的处理问题,古人也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水冲法。具体办法是:从比陵墓地势高的某条河流挖一条渠道。将这条河流的水引过来,然后将多余的泥土倒入这条渠道。由于水的惯性,就可以将这些泥土运往很远的地方,而且还不会堆积到一个地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考古工作者在茂陵沿途十几公里的地方都能找到与茂陵地下几十米深处土壤性质相同的土壤,且都有冲积的痕迹,可见所说的这种方法是真实的。

茂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呢?从古籍中我们寻找到了答案,史书中说“地宫占地一顷”,按照现在的尺寸就是说地宫占地有8亩(5333.6平方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下宫殿啊!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走到核心的地宫中去呢?文献记载,茂陵的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的门叫羡门。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在每道墓门周围都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这些机关的设置极其隐蔽,文献记载说:茂陵建成后不久,有个守陵的士兵想偷盗陵墓内的珍品,结果他连第一道墓门都没有过去,就被乱箭射死在墓门边上,可见整个陵墓机关设置的严密。

墓室内放置有梓棺。因为汉时,帝王的棺木一般用梓木制作,是放皇帝尸体的地方,所以又称“梓宫”。汉武帝跟汉朝其他皇帝一样,也采用梓棺。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放在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至于汉武帝的五棺所用木料主要是楸、松和楠木三种木料,它们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朽性强,看来汉武帝早就对自己死后安息之所作了最严密的处理。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于长安五柞宫,入殓未央宫前殿。史载,梓棺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都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麟的图案,当时的人称之为“蛟龙玉匣”。相传,汉武帝将入地宫的时候,梓棺自动发出巨响,放出异常的芳香;羡门关闭后,墓道大雾弥漫,门柱也崩坏了,过了几个月墓道内的烟雾才消散。又传说,武帝入葬不久便现原形,对茂陵令薛平说:“我虽然死了,但仍然是你们的君主,你为什么让你的兵士在我的陵上磨刀剑呢?”薛平惊魂未定,汉武帝已经没有踪影了。薛平连忙询问左右,才知道陵墓前方有一块大方石,士兵也确实在此磨过刀剑。可怜磨剑者竟然因此无辜被杀,可见古代皇权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