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17499200000020

第20章 宋太祖永昌陵之谜(1)

一枝响箭就决定了宋氏皇陵的墓地?“金匮之盟”、“斧声烛影”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死后匆忙下葬,是国力不济还是阴谋的产物?

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县的北宋皇陵里。虽然宋代实行薄葬,但围绕永昌陵的秘密仍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北宋政权虽然先后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而且在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数次交锋中,也是负多胜少,但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的高峰。那么北宋的帝王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实行薄葬呢?

历朝帝王在选择墓地时都是慎之又慎,反复遴选。宋太祖在选择墓地时仅用一枝响箭就决定自己及后世子孙的王气,事实上是这样一回事吗?

宋代皇帝一反自秦汉以来帝王登基就选墓地的习俗,都是在帝王驾崩之后才寻找墓址,而且在7个月内就必须下葬,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太祖死后,为什么要急急下葬,而且埋葬那么匆忙,是北宋财力不济,还是后继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宋太祖下葬时,兔子、鲤鱼、石人也来奔丧,这是真的吗?

宋代皇陵是由一枝响箭决定的吗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将自己及后世子孙的陵墓选在河南巩义,据说是一次很偶然的心血来潮,说得不好听点就像是临死前急急忙忙圈了一块地。根据史料记载,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第三年,他就急匆匆地把埋葬在东京(开封)东南的父母的遗骨迁葬到巩县西南,建起“永安陵”。从此,这块山高、水长、土厚的地方,就成了北宋160多年的皇陵禁地。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洛阳的军营即夹马营,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之后,他常到各地巡视。开宝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京(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命人去挖到了自己幼时埋藏在土里的小石马,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的永安陵进行祭奠。而后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阵欷歔感慨。于是,他抽出一枝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为自己的山陵拟了名称“永昌陵”。这年10月20日,赵匡胤在京城皇宫的万岁殿中死去,终年50岁。按照这种选墓址的方法,赵匡胤将父母的墓从东京迁到巩义是因为父母是洛阳人,死归洛阳符合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习俗,而赵匡胤将自己的墓地选在父母的身边似乎是出于尽孝的动机,而根本上没有像各朝帝王一样考虑“风水”的问题。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赵匡胤为了赵家的江山永固,流传万世,可谓是费尽心机。963年,赵匡胤命令司天监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赡等改卜安陵于西京即洛阳巩县之邓封乡。宋陵为何选址巩义呢?

《诗经》曾经称赞嵩山:“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主峰峻极峰由此而得名。《史记》记载:当年夏、商、周三代国家的重心都在黄河、洛水之间,所以嵩山因为处于中心而为中岳,而其余四岳围绕它分布在四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认为嵩山处在中央,左边是泰山,右边是华山,所以称中岳嵩山为“天地之中”。日月为明,山高为嵩。古人说“嵩山如卧”,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发现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他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嵩山独具的山体特征。长眠于巩义市宋陵的宋代帝王,脚蹬眼望的就是嵩山,就是嵩山的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及少室山主峰连天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及太祖的父亲赵弘殷葬于峻极峰,神宗和哲宗葬于连天峰。但贵为皇帝者也不敢正南正北安葬,宋陵各陵均呈东南—西北方向,与子午线有5到15度不等的偏角,所以看上去它们与峻极峰、连天峰并不在同一条子午线上。连天峰下是名刹少林寺,峻极峰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峻极峰的东侧是万岁峰,西侧是卧龙峰,万岁峰与卧龙峰犹如宋陵的两个高耸云霄的门阙。站在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邙山是阴宅宝地,古代向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加之雄关漫漫,宛若铜墙铁壁,选这里做宋王室的陵寝,不得不让人感到开国统治者的用心良苦。

更重要的是,巩义这地方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也就是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即富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赵匡胤把他父亲赵弘殷安葬在巩义,自己陵墓也选在巩义,还有更深的考虑,那就是为迁都洛阳作准备。赵匡胤生于洛阳的夹马营,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开封无险可守,洛阳固若金汤。但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臣下的反对。迁与不迁的理由都很充分。反对迁都者认为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赵匡胤则认为,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像。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可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说得妙:“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他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豢养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开封,于是乎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这也就造成了宋王朝的战略部署是内重外轻,防内不防外。也许生前不能实现自己迁都洛阳夙愿的赵匡胤幻想着子孙后代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即使不迁都,选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归宿,也好为大宋江山多聚点王气,使国运多延续几年吧!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因素,使他选择了巩义这块“上承天意,下利子孙”的“风水”宝地。至于为何不大张旗鼓,而仅仅用一枝响箭来选择自己及大宋皇室的身后福地,这实际上也和他夺取政权手法如出一辙,看似无心,不动声色,实际天下已在囊中矣,只是这枝响箭是为后世子孙射出去的而已。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悲剧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宋的局部统一的基础,使北宋出现了一百多年局部统一的局面。当时北宋国力强盛,宋太祖的威望如日中天,如果要为自己营建陵寝,只要一声令下,就会万事俱备。但从960年的“陈桥兵变”到976年10月20日突然在夜间逝世的17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没提过建陵之事。逝世时,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没有由儿子继承,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却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太宗。为什么赵匡胤那么长的时间没有提出营建自己的陵寝,而逝世后,皇位落到弟弟手中,而没有传给已成人的儿子呢?

历代学者对这些谜团争论不休,提出不少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传弟不传子是因这中间有一个先传弟、再由弟传兄之子的“金匮之盟”的秘密。对宋太祖之死,民间流传最广的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曾当着赵匡胤与赵普的面,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当君主,你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心,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关于“斧声烛影”之说,其基本面目如下:传说有一个和尚,法号真无,他善知过去未来,是赵匡胤的好友。开宝九年的一天,皇帝赵匡胤问他:“我寿命还有多少?”真无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阵,说:“谨防今年10月20日!那晚如果天气晴朗,保你福寿绵长,不然就有大祸临头。”赵默记此话。到了那晚,他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璨,和风微至,宁静清幽。赵匡胤暗自欢喜。谁知不久,阴云陡起,狂风怒号,天地骤变,纷飞的雪片夹着雹霰漫天落下,吓得他心惊胆战,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官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酌酒低语,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光义不时躲避,有不胜酒力的样子,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