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17499200000034

第34章 清世宗雍正泰陵之谜(3)

据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修建6年多的泰陵还没有完工,这可急坏了即位的皇帝。这天,乾隆亲自出马查看泰陵,当他来到陵区时,2.5公里长的工地上车来人往,好不热闹。盖房的、架桥的、墁道的、栽树的,人人忙个不停。一会儿,乾隆一行人来到石料场。石人石兽已雕刻完毕,石马、石象、石麒麟形态生动,石文臣手拿佛珠、石武将腰挎战刀,一个个形象逼真。乾隆一个劲地夸奖。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叫骂声,乾隆走过去,见一个监工大臣手拿皮鞭,使劲抽一个骨瘦如柴、满面愁容的老石匠。乾隆训斥了那个监工大臣一顿,便询问老石匠家中的情况。老石匠吞吞吐吐不敢直言,一个多嘴的小石匠凑过来告诉乾隆说:“他家两次捎信来,说他老伴病重,让他回去瞧瞧,可请假得不到允许。前天又捎信说,他老伴死了。刚才是他走了锤,惹监工老爷生气了。”乾隆听后,命随从掏出一把银子,硬塞给老石匠,并让他回家探望。

乾隆回京后,陵区的一幕幕总是在眼前闪动,父亲死了不能入陵安葬更使他为难着急。他坐不稳、立不安,左思右想理不出个头绪。忽然间,他眼睛一亮,想出一个点子,马上唤来一个平日效忠的心腹大臣,两人小声嘀咕了一阵子。第二天黑夜,在那个大臣的指挥下,明皇陵的三座石牌坊被推倒了。紧接着,石牌坊被装上马车,用东西盖好,连夜运走。车队黑夜赶路,白天歇着。几天后,车队到达东海边,大臣下令,把推倒和运送石牌坊的人通通押送到东北某边远地区去服役,至死不能回来。不久,泰陵这边接到圣旨,说东海龙王给雍正皇帝奉献了三座石牌坊,赶快派人运回来。就这样,明皇陵的三座石牌坊便矗立在泰陵了。只是石牌坊建好了,有好多人却抛家别子,永远不能再和家人团聚了。

清西陵泰陵的方城南墙中,有一个洞口,称做古洞口,是登明楼、上宝顶的必经之处。古洞口内有一个小院落,面与琉璃影壁相接。因为这个小院的前半部分呈弧形,酷似月牙,所以又叫做“月牙城”,俗名又叫“哑巴院”。但为什么叫“哑巴院”呢?

传说,“哑巴院”迎面的琉璃影壁是进入墓穴的隧道口,封闭墓穴的出口处是整个陵寝的最后一道工序。按照历代惯例,凡参与修筑墓穴晚期工程的工匠,当皇帝的梓宫即棺椁入葬后,怕他们泄露墓内秘密,一个也不准活着出去,都得给死去的皇帝殉葬。清朝已革除了殉葬这一恶习,但是封闭墓穴的一批工匠放出去又怕他们泄露了进入墓穴的位置和墓穴的秘密,将来有人盗墓。于是监工大臣们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完工之后即使这些哑巴出去了,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于是在泰陵将要竣工、只剩下封闭墓穴和修筑“月牙城”这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监工大臣们从全国各地选来哑巴聚集到这里,让他们做封门的前后工程。但监工大臣们还不放心,就叫这些哑巴们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地不知干了些什么。完工之后,又把这些哑巴发配到边关服苦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叫它“哑巴院”。

泰陵七孔桥北、神道两侧安设了石像生五对,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文臣、武将。雕刻拙朴,突出各自神韵。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但到乾隆时期,忽然又设置了五对石像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雍正七年(1730年)十二月,雍正帝曾在谕旨中明确表示,不建石像生。而乾隆登基以后,出于礼制和孝道的考虑,为泰陵设置石像生谕总理事务大臣表示:因为泰陵前安设石像生一事,已经在乾隆元年下旨,令王公大臣议奏。据奏称,询问了原来相度“风水”的巡抚高其倬,户部员外郎洪文澜,他们认为泰陵的甬道,是跟随山川的形势盘旋修理而成,如果设立石像生,不能根据石像的大小尺寸整齐安放,而甬路转弯盘旋的地方,一定有向背参差之所。则“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泰陵没有设石像生,实际上是由于“风水”攸关,不是典制没有准备的原因。自己考虑陵前设置石像生,是典礼中的一部分,如果因甬道前地势盘旋,难于安设,或者将大红门、龙凤门拓展向外,使得地势宽敞,位置就十分合适。希望大臣同和亲王带领通晓“风水”的洪文澜佥再进一步谨慎考虑,细心审查,找到一个完美的办法。臣工们遵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设计后,旋即奏议:大红门,正在龙盘虎踞之间,保护北边使帝王龙气充裕,容纳南面又朝向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实在是天造地设的门户,不便再向外拓展,况且石像生的设立,古代的制度也没有详细的要求,与典礼制度没有很大的关系,似乎可以不用再添加。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还是依照皇帝的意思给办了。

现代的考古学家认为:作为泰陵建筑总体布局的序列起点,大红门南对元宝山,元宝山东西两翼又有东、西华盖山的耸峙,成为陵前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和对景,而大红门两翼,则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迤逦延展,大红门正扼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前后地势在聚中又呈宏廓,南易水更分岔在这山口,南北汇流,因天然水势,大红门前筑五孔白石拱桥,后修石水桥,再于门前疏密得宜构筑了东、西、南三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碑坊,更增强了这陵区人口的空间界面。天工人巧完美结合,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气概。这种精心布局,如果苟且迎合皇帝旨意,展拓向外,则必成败笔。泰陵石像生的设置,虽未构成败笔,却也形成蛇足。

清西陵每座陵寝的隆恩殿顶的岔脊上,都排列着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最边角上的就是骑凤小仙人。这中间又有什么谜团呢?

关于骑凤小仙人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他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升官发财往上爬。姜子牙是一个清平公正的官,他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也深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雕刻家们根据这个传说故事寓意深远地把他放在了檐角的尺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战国时期的齐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亦对他穷追猛打,直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在这个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九个小兽,它们排列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甲鱼、獬豸、斗牛。这些小兽大多是传说中的动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龙、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天马、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斗牛、甲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狻猊则是我国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象征着江山一统,连百兽都甘心顺从;獬豸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是皇家所谓“正大光明”的象征。这些小兽端坐檐角,除象征意义外,还有典雅古朴的装饰作用,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

相关链接

1.雍正皇帝是否夺嫡一直是历史学家和人们心中的一个疑团。解开这个疑团的关键性证据——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就收藏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里,该研究所的文物陈列馆近日重新开馆,并首次公开清代康熙皇帝传位遗诏,诏内写明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与传说“传位十四子”有所出入,解除了多年来的疑团。

2.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组古老的建筑群又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她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3.2001年1月9日,清西陵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清西陵的所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以及周边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