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17507900000036

第36章 “幻灭的悲哀”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综观郁达夫的诗创作,可以发现其诗人的气质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气质的形成虽是多方面的,但其最主要的是与郁达夫少年时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极大程度是郁达夫故乡秀美清丽的山水对诗人气质特征的孕育。郁达夫少年时出国,而后一直飘零于故乡之外,但他对于故乡的恋情却始终没有减灭过,他也多次表白对故乡的难以释怀之情。

如果说,在山水灵气的孕育与童年良好的启蒙教育下,郁达夫的诗才开始萌芽,那么,少年时期,他的诗才则已初具雏形,这时期是真正研求诗艺的开始。书香世家的传统遗风,富春江的钟毓灵秀,深厚的文学修养,青春的激情洋溢,为其研求韵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种诗情的感染下,郁达夫从读诗转为创作诗,因而也开始对诗韵、诗律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郁达夫已颇具古典文学修养,而对旧体诗的韵律相当熟悉。杭州求学阶段是郁达夫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他诗艺初具雏形的时期。

在杭州求学时期,郁达夫唯一的娱乐就是买旧书,而其中一部《留清新集》里的《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是真正指示他作诗的门径。《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是研究诗歌创作方法和讲解诗歌创作韵律的书,郁达夫以此为基础,认真研求诗歌韵律,以摸索作诗的方法。那种激情,那种刻苦的精神,终于催生了一首五言古诗,后来发表在当时的《全浙公报》上。此后郁达夫用很多笔名在《全浙公报》、《之江日报》、《神州日报》上发表诗作。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是郁达夫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张,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强烈的个人情感。《沉沦》是他的一部重要的自传体性质的作品,这部作品有许多的突破之处,将人类的自然欲望进行了大胆的描写。同时还有“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等悲愤的呐喊。这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刻轰动了中国文坛,受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新青年在当中找到了心灵共鸣,但那些受封建思想残害的文人却很愤怒。可以说郁达夫的自传体作品中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苦痛、失望与愤怒描绘到了极致,抒发着对疾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梦。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当地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来得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郁达夫的一生经历了沉沦—迷茫—追求—反抗—献身的历程。他对祖国炽热的爱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焦虑,构成了深刻的矛盾;但他始终未能拨开迷雾,看到人民革命的力量,只能停留在孤独的个人奋斗里,因而不免时常唱着迷茫、苦闷、忧伤、悲凉的歌。这幻灭的悲哀,反映着没落社会的命运。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