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艺术故事总动员
17507900000043

第43章 平实而睿智的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生。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贾平凹的散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秦腔》是其重要代表作品,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贾平凹的作品虽平实,却极富哲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也有着深刻的寓意。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高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高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高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高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从这一层面上讲,高老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这样的立意自然包含着贾平凹深刻的反思意识。

贾平凹散文的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皆可入文。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