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124

第124章 谁家电话这么忙?

有人愿意把自己办公室的、家里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全部公布出去,让相识的、不相识的人都能随意拨打吗?有,麻晶莉就是一个。这位拥有研究员职称的富锦市农技推广站女站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交给了农业和农民。电话,成了她与农民沟通的重要渠道。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辖的富锦市,麻晶莉是下乡时间最长的人、接农民电话最多的人,也是与农民最贴心的人。

麻晶莉本不是搞农技推广的,也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她原是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的教师并且上过4年讲台。她是这所大学几位老教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微生物学家,她也曾为此准备报考研究生。谁也没想到,1987年,26岁的她毅然放弃这些理想,回到生她养她的富锦市,心甘情愿地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技推广员。

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与她初中时即是同学的爱人殷文军也表示反对。这位与麻晶莉同一年考上大学的军人,此时在沈阳市已是一名连职干部了。为了与妻子团聚,他费了很大劲,在沈阳市的一所大学里为麻晶莉找好了工作,就等麻晶莉起程了。不料,麻晶莉竟在此时作出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她要干那“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工作。

促使麻晶莉作出这个决定的,是她那年假期回家探亲的所见所闻。那次,她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家乡农业的落后,看到了农民科技知识的贫乏。她确信,家乡的农业和农民更需要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家乡大有用武之地。而随爱人去,虽然可以解决两地分居问题却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麻晶莉心里很不情愿。

1987年,在一片反对声中,麻晶莉回到了家乡。从此,她便把自己交给了农业、交给了农民。她从普通技术员干起。5年后,年仅31岁就出任站长。17年来,她搞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推广,一年到头往农村跑,每年都有200多天摸爬滚打在农村。

麻晶莉在农村干得无怨无悔。后来,在沈阳市工作的爱人拗不过她,也转业回到了家乡。

在富锦市,麻晶莉如鱼得水。农民有啥疑问,总爱找她,向她求教。谁家有了困难,首先想到要请她帮忙。

麻晶莉总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她家的电话因此成为“热线电话”。

为了让农民打电话方便,她将自己和农技推广站其他技术人员的电话号码都毫无保留地印到了《富锦市农业实用技术手册》上。这个手册,被发到每户农民家中,麻晶莉的电话因此家喻户晓。

每到农忙,麻晶莉的电话特别多。常常是天还没亮,电话就打来了。都是找“麻老师”的。有打听情况的,有请教问题的,有请她前往的,有让她给庄稼看病的……有个人甚至向她请教养鱼的问题。对此,麻晶莉也不一口回绝。她说:“我不懂养鱼。但我想办法帮你。”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还找到有关书籍亲自送去。

有时,麻晶莉家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吵得人心烦意乱,难以忍受。2005年夏天,麻晶莉的母亲来家了。老人本打算在女儿家多住几天。没想到,没完没了的电话声吵得她受不了,只好提前打道回府。有一次,正赶上星期天,家里的电话因欠费停机了。外面的电话一时打不进来。两天没有电话来吵,麻晶莉的女儿笑着对爸爸说:“这两天过得好舒服啊!”

麻晶莉家遭受了电话“骚扰”,亲朋好友很同情,有人替她想办法。有人出了个主意:夜里把电话线拔掉,“骚扰”自然就没有了。麻晶莉不肯这样做。但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思之再三,她最后把电话机放到了自己的枕头旁,在上面又盖上厚厚的垫子。这个问题才算基本解决了。

为了让农民找起来方便,麻晶莉早在1995年就自费买了手机。结果,她的电话费越来越高。后来,每个月光手机的电话费就高达几百元。有人又给她出主意:换个号码吧,电话费就会降下来了。麻晶莉想了想,还是不肯换。为了方便工作、方便农民,她的手机号码一直使用至今。后来,这事让市里领导知道了。市政府领导决定“特事特办”:麻晶莉的手机话费由市政府实报实销!

记者在富锦市西安镇万宝村采访时曾就此问过好几位农民。他们都知道麻晶莉的电话,而且也都给麻晶莉打过电话。

(原载2004年1月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