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016

第16章 庆阳香包富万家(“建设新农村”之二)

用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来形容庆阳香包,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当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地区采访时,一下子就被那里浓郁的香包文化深深地感染了。独具魅力的香包文化,被演化成优势独具的文化产业,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庆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道情,被誉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五绝”。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诞生了《绣金匾》《翻身道情》等著名歌曲。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妇女就会制作香包了。考古人员曾在一座被盗的石塔内发现过金代香包。但是,香包最初只是一种“耍活”,多为自用,并没有成为产品,也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如何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商品经济机制引入香包文化产业?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成为这个既不沿海又不沿边,既不通高速公路又不通铁路的内陆贫困地区的战略选择。“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使香包生产迅速形成多种运作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西峰区成立了民俗产业研发中心,专门进行香包、刺绣等民俗工艺产品的研发、营销。正宁县创办了民俗文化研究所,征集香包精品,复原原始香包,设计新品种,使香包产品的精、细、巧、奇、俗特色更加突出。“爱霞香包刺绣加工厂”“巧大嫂香包刺绣经销公司”“绣金匾香包进出口经销公司”等民俗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特色文化,唱红了一出大戏,小小香包催生了一个大产业。现在,庆阳地区有3万多户13万人从事香包生产、销售,生产出的香包产品有20多个大类900多万件,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正宁县和西峰区就拥有百余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有35000名从业人员,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的不在少数。

在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的白庄,记者参观了由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左焕茸创办的群英香包公司。这个46岁的农村妇女,已经设计了400多种香包、刺绣图案,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她的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吸引全村妇女积极参与。她把自己独创的图样分到各户加工制作,然后回收产品。那些令人爱不释手的香包,就从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走到了广东、海南、天津等地,常常供不应求。“巧手绣出陇上风情,热心帮助下岗职工”,一面锦旗给她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信心十足的左焕茸下一步准备去敦煌建销售点。

而由寨子开发区文化站站长杨永成担任总经理的民俗工艺开发中心,现已在全国建起6个香包销售分公司,拥有16个生产基地152个加盟点。香包的收入,不仅弥补了文化站经费的不足,而且让文化站建立了一个民间演出团、三个演出队。这些民间艺术团体不仅常年活跃在乡间,而且频频在各类调演、比赛中获奖。

因为有了香包、刺绣等民俗艺术,庆阳被称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因为有了颇具艺术品位的产业,庆阳农村经济步入崭新的天地。

2002年,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亲笔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庆阳香包香天下,庆阳香包富万家。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经成功地举办四届了。记者在庆阳采访时,第五届香包节即将开幕,当地负责人热情地邀请记者参加。虽然由于行程很紧,记者未能亲眼看到香包节高潮时的盛况,但还是闻到了庆阳香包之“香”,看到了庆阳香包之“富”,预见到了民俗艺术产业的美好未来。

(原载2006年5月2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