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019

第19章 学风浓郁的“小康红旗村”(“建设新农村”之五)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村庄。

位于新疆伊犁河北岸、伊宁市南郊的塔什科瑞克乡阿依墩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小康红旗村”。最近,记者到村里采访时见到了精明能干的村党支部书记居来提。交谈后才知道,居来提毕业于新疆工业高等学校,拥有大专文凭,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9年了。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居然有大学生当村支书,这让记者有点惊奇。

来这个维吾尔族人口占95%的边疆农村采访前,记者曾担心语言障碍会影响正常采访。没想到,采访进行得竟比较顺利。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记者在村里随便问一些人的学历,他们差不多都是高中毕业。

“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这是村支书居来提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抓村民培训的信念。

“不学习不行啊,没有知识什么也干不了!”59岁的运输专业户阿不利孜也这么说。他的两儿两女中,一个读完了大专,三个读完了高中,他本人也是高中毕业。他告诉记者,他的大女儿想学电脑,他自己则想学习英语,因为这是拓展业务的需要。

学习,在阿依墩村蔚然成风。

村里的电教室、广播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藏书有1000多册。这些农村的实用技术类书籍,让许多村民爱不释手,已成为他们致富的金钥匙。可容纳70多人的电教室常常座无虚席,来得晚的人不得不站着听课。州里、市里的种植、养殖专家成为这里的常客。高级畜牧兽医师艾合买提·肉孜就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2005年,村里为此支付讲课酬劳就有6800元。经过学习,有200多人参加了农广校的培训并拿到了结业证书,有70多人成为土专家,有180人成为科技示范户。

几位村干部向记者描述了群众学习的盛况:有些讲座,村里的教室常常容纳不下,不得不改到乡政府礼堂举行。有些讲座超出预定时间,不得不一再延长。有些精彩的讲座,常常激起热烈的掌声。有些讲座结束了,听课的人还不让专家走,把他围在中间问这问那。

村干部更是带头学习的典范。每天早晨,他们都要抽出半小时集中学习:学文件、学科技、学汉语。这个学习制度已经坚持了11年。现在,全村维吾尔族群众中有90%的人可以听懂汉语并能作简单的交流,其中有50%的人可以流畅地使用汉语,80%的村干部可用汉语交谈、书写,各类文字材料均能使用汉语。

阿依墩村还制定了学习奖励办法:村民参加学习培训,村里可报销部分学费;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可获得奖励,考到外地大学奖励则更多。由于重视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9%,每年都有二三十人考上大学,远远高于其他乡村。

村里还拟订了一个培训计划:要让四五十岁的人都达到高中程度,20~40岁的人达到中专以上水平。

阿依墩村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由于有了高素质的农民,7分地上竟写出了辉煌:建温棚、办企业、盖宾馆、拓市场、发展旅游业……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元。有30%的农户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阿依墩村也成为伊宁市的“草莓之乡”“村办企业第一村”“人均收入第一村”“奔小康红旗村”。

浓郁的学习风气,让这个边疆农村受益多多。

(原载2006年7月9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