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区各省区采访,记者听亮点、看亮点、找亮点,发现这里蕴藏着无限生机和巨大潜力,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年来为这一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和当地干部群众负重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近一个月的采访活动中,记者每天都为这些亮点而兴奋,禁不住要把自己了解到的亮点告诉读者,希望读者和记者一样激动,也希望那些对西北了解太少至今仍有偏见和误解的人改变固有的看法。
超乎想象的资源优势
过去,人们常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因为按人均一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都很低。可是,在我国的西部,完全当得起“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八个字。在这块占国土面积71%的土地上,只生活着我国29%的人口,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也因此相对较高。
在我国,70%的煤炭资源在西部,80%的水电资源也在西部。在西北各省(区)中,陕西省矿产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居全国第一。其北端的榆林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中国发展的加油站”,那里的土地有一半以上都埋有煤炭,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就是面积较小的宁夏,煤炭的远景储量和探明储量也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
除煤炭之外,西部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海省有5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23种排在前三位,其中锂、锶、钾、镁等10种居全国首位。甘肃省探明的94种矿种中,有6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镍矿,镍的探明储量占国内的70%以上。内蒙古包头市稀土储量占世界的75%以上……这些资源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诱人的开发前景。
西北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十分厚重: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敦煌、麦积山、西夏陵、贺兰山岩画、塔尔寺、热贡艺术、交河故城、成吉思汗陵……西北有多少这样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地方!“无烟工业”的资源遍地都是,旅游事业前景诱人。
内蒙古的羊绒、宁夏的枸杞、兰州的百合和白兰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独具魅力的特产,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开发潜力。
超出预计的开发业绩
西部大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经济新格局的战略举措。
无论是在直接服务“三农”的农科城杨凌,还是在销售收入达到84亿元的村办企业陕西东岭集团;无论是在宁夏综采技术相当先进的羊场湾煤矿,还是在内蒙古托电工业园区;无论是在兰州市已经绿化的南北两山的山巅,还是在落实了各种保护措施的青海湖畔,记者都看到西部大开发注入的活力,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记者每到一处都有看不完的亮点:陕西省神木县变单纯挖煤、卖煤为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靖边县“北治沙、中治土、南治水”,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县;位于鄂尔多斯境内的上湾煤矿只有298名员工,2004年竟生产原煤1335万吨;落户在呼和浩特的汉鼎光电项目填补了当地的一项空白,成为那里技术含量最高、利用外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新项目;宁夏在全境禁牧,生态环境迅速改善;甘肃金川公司综合技术实力居世界同行业前列,所产镍和铂族金属占全国的90%以上,铜的产量在我国北方企业中也属最多;陕西省建成世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果品出口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依托高科技,所产钽铌在世界市场上“三分天下有其一”;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的托克托电厂,即将成为亚洲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为北京市稳定用电市场、安全度过用电高峰作出了重要贡献。
超越地域的品牌效应
过去,人们很少听说西北有多少明星企业,也很少听说西北有驰名全国的产品和品牌。现在,这种情况正逐步改观。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规模的扩大,西北一些优势产品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名牌产品应运而生,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和带动日益明显。
“伊利”“蒙牛”“夏进”“宁夏红”“草原兴发”“鄂尔多斯”“鹿王”,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青海的藏药……诞生于西北的名优产品和知名品牌正如雨后春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在内蒙古伊利集团,记者了解到,这个在最近几年一跃而起的乳品企业,每年正以50%的速度发展,不仅使周边各县养殖的奶牛由两三万头迅速增加到50万头,而且在很大区域内影响了种植业的调整。现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70%的收入都来自奶牛,高的已经达到80%,养殖奶牛最多的已经超过300头。伊利的品牌效应正突破地域,波及很远的地区。
有6000多个品种的鄂尔多斯集团,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原料基地和销售网络,推动了西北、东北许多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在国外热销的“鹿王”“圣雪绒”等羊绒制品,也对国内的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超过常规的增长速度
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已经吹绿了西部沉睡的大地,西部进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数字是枯燥的。但在这里,记者不得不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逐年上升,由8.5%提高到12%。其中,陕西省经济增长5年来一直在9%以上,2004年达到12.90%;甘肃省年均增长9.70%;宁夏5年平均增长10.70%;青海年均增长11.55%,自2001年起连续4年在12%以上的增速;新疆则由8.20%增加到11.10%;内蒙古年均增长达到13.50%,2004年高达19.40%!各省、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1996年,内蒙古的财政收入还只有103亿元,到2004年就达到了363亿元。经济增速位居内蒙古前三位的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市更是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其中包头的生产总值在三年里由248.6亿元增加到608.3亿元,财政收入由28.4亿元增加到73.3亿元,都翻了一番半左右。这些枯燥的数字中,凝聚着西部各地人民的艰苦奋斗、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这就是西部!这就是充满亮点而且仍在不断制造亮点的西部!
(原载2005年4月18日《光明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