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041

第41章 学习,在大连成为第一要务

大连,正向学习型城市阔步迈进。

“人人都是学习之人,处处都是学习之所。”记者最近在大连市采访时,对这两句话有很深的感受。

外语角遍地开花

一到大连,就听说那里的奥林匹克广场有个外语角。听说当天有活动,记者便匆匆赶到现场采访。尽管到现场时已是晚上8点了,在外语角进行学习、交流的人依然很多。而当天的学习、交流至此已经有几个小时了。这里的外语角除了有英语、俄语、日语外,还有供外国人学习的汉语角。每个外语角前,都围满了人。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或坐或站,或写或说,气氛热烈。有位姓刘的老工人,从小就学过俄语,因参加俄语角的学习,自称现在已经达到大学俄语专业二年级水平。他加入的俄语合唱团,不仅在国内演出过,而且还出访过俄罗斯,到外国一展歌喉。记者在外语角见到他与在场的乌克兰籍女外教对答如流的情景。记者想采访几位女外教,他还热情地当起了翻译。种种迹象表明,他的俄语水平确实不同寻常。72岁的王玉花老大娘在英语角学得也十分认真。她告诉记者,她是倒两次公共汽车、用了一个小时才赶到这里来的。外语角每周一次活动,至今已经办到40多期了,她一次都没落过。

第二天,记者采访了设在70岁的隋菊茹老大娘家中的“八女读书社”。这个读书社有8个人,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60岁了。这8个人是在外语学习班上相识后自发组成读书社的。当着记者的面,她们有板有眼地进行了英语会话并进行英语抢答。隋大娘告诉记者,大连是开放城市,外国人很多,学外语很有用。她每次在街上碰见外国人,都要先打招呼问好。外国人对此感到很新奇、很兴奋。学会了外语,隋大娘为自己晚年过得充实并且能在外国人面前展示大连人的新形象而自豪。

学外语,在大连已经蔚然成风。西岗区为此还编印了市民外语100句、机关办公外语100句读本,举办过市民英语比赛和外语演讲比赛。此外,他们还在出租车、交警、饭店、环卫等行业广泛开展学习行业外语100句活动。

在整个大连市,外语角比比皆是,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市分布在各广场、公园、社区的外语角已经有100多个。其中西岗区学外语活动最为活跃,这个区的69个社区,全都有自己的外语角。

各取所需,学以致用

其实,学外语只是大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一个内容。

按照市委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各级机关要成为学习型机关,各类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各个社区要成为学习型社区,农村各村组要成为学习型村组,各个家庭要成为学习型家庭。在大连,无处不在学习,无人不在学习。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被分解到各系统,落实到了各基层。各系统工作性质不同、各阶层人群兴趣爱好有别,学习内容也不相同。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此,他们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及技能。

学习型机关,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转变机关职能和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学习型企业,则是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展开学习,以此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动管理和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学习型社区,目标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把社区建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习型村组,主要任务是引导农民参加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掌握最新实用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

现在,高起点、多样化、开放性、广覆盖的学习型城市框架在大连已经基本形成。各地区、各单位都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许多单位、许多个人已从学习中获益。

在西岗区党校,记者看到党政机关干部们正在那里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学习都十分认真。党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中级培训。按规定,党政机关50岁以下的干部都要参加计算机培训,50岁以上的干部可以自愿参加。实际上,50岁以上参加学习的大有人在。目前,这里所有干部都已完成计算机初级培训。

西岗区日新街道还办起了社区大学。这个社区大学,是2001年5月创办的。由大连大学提供教学场地、教学人员,街道提供教学资金、组织教学活动。这个社区大学聘请当地知名学者、教授、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担任客座教授或教师,开设政治理论、公民道德、书法绘画、声乐体育、医疗保健、家庭理财、服装剪裁、法律知识等10多门课程,举办专题报告100多场。日新街道还投资60多万元在四个社区分别建立了社区分课堂、社区播报室、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站。

白云街道则以辖区下岗大龄女工为服务对象,创办了家庭手工编织基地。这个基地的创办人姜玉芬是个残疾人,她带领10余名技术骨干潜心研究市场销路,不断推出新型产品,使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使一批下岗女工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到现在,基地已免费开办50多期培训班,有2000多人次在这里得到培训,有500多名下岗女工在这里实现了再就业。现在,到这里来拜师学艺的下岗女工仍然络绎不绝。

在大连,各阶层、各行业的学习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机关干部学理论、下岗人员学再就业技能、青少年学科技、中老年学书法绘画保健知识,都学得不亦乐乎。他们各取所需,学以致用,几乎都有收获。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公司青年工人王亮在不懈的学习中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为企业直接创造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下岗女工赵君边学习边创业,已经成为拥有6000万元固定资产的大连东方农庄总经理。

学习型家庭如雨后春笋

在大连,各式各样的学习型家庭不断涌现,成为这个学习型城市最具活力的细胞。有的嗜书如命,知识育人;有的孜孜求学,奉献社区;有的终生学习,受益终生;有的寓乐于学,教子有方;有的读书求智,慧洒社区;有的以学修身,以学治家;有的下岗不失志,技能献社会……这些学习型家庭,各具千秋,异彩纷呈。一个学习型家庭,不仅带动一家人学习,而且带动亲属及邻居学习,传播一片光明。

为了培养更多的学习型家庭,西岗区精选出79户学习型示范家庭,将他们的事迹编辑成《细胞·亮点·活力》一书,为广大市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西岗区妇联因此提出了一个目标:家家是学习之家,人人是学习之人。

记者随便走访了两户学习型家庭。在75岁的谭茁家,记者见到这位曾任大连缝纫机厂厂长的老人和他的2500多册藏书、精心剪贴的13本剪报。老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但他的知识相当宽,早已不限于化学领域。就是凭着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写出了30多篇论文,向市长提出88项建议,继续发挥光和热。在他的影响下,儿孙们个个爱学习,一回家就找书、看书、谈书。他的老伴韩淑玲原来是个麻将迷,在他的影响下,老伴离开麻将桌上书桌,成为一个“书迷”。谭茁在退休后又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画了许多自己童年时期的生活画,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借以教育自己的子孙,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家的墙上挂满了这些画,许多看了这些画的人,都禁不住啧啧称赞。老两口有个作息时间表,他们把每天学习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老人说,现在如果有一天不看书报,心里就感到空荡荡的!学习成了第一需要了!

创建贵在创新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因而必须要有开创精神。为此,大连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是2001年6月大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来的: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突出创新发展的主题,倡导新的学习理念,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健全学习机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用10年时间来完成这一目标。为此,市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市委两次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市委宣传部13次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理论研讨会,组织报告团和市民大讨论。各界人士的认识因此得到迅速提高。“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实现以人为本、增强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这一观点正为全体市民所接受。

为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大连市建立了三个“机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和考评制度;学习动力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奖励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突出的个人并在提拔、晋升、使用、招聘、用工中给予优先考虑;投入机制,将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

与此同时,大连市还通过一系列活动创新学习“载体”:围绕“工业强市”,在28个主要技术工种中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有50多万工人参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开展了“百万市民学习创业”活动,引导下岗职工和广大市民学习创业本领,促进各类经济发展;为适应信息社会和建设国际化城市需要,开展了“学习外语100句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活动,还在党政机关和各单位进行外语和计算机培训、考核、达标活动,提高了市民的外语水平,普及了现代化知识;在街道、社区开设“小巷讲坛”“论坛”“学习超市”等多种富有新意的活动,有200多名教师和中层干部到社区担任学习辅导员,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还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加强了专业人员的培训。大专院校的图书资源已联网并对市民开放,一些中小学白天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晚上和假期就成为大人们学习“充电”的场所,区、街道、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在一些地方基本形成。

为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西岗区还设立了“学习型城区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达100万元,此外还设立了50万元的干部学习奖励基金和50万元的干部培训基金。这个区的13个街道也相应地设立了10万元~30万元的专项基金。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促进发展。”大连人认识更清晰了,信念更坚定了,努力更有方向了。

(原载2003年11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