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
17519300000075

第75章 敦煌街头的敦煌文化味

一进入敦煌夜市,记者就闻到一股浓浓的文化味、敦煌味。这种独特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久久陶醉,回味无穷。

因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敦煌夜市的许多摊位都在吃“敦煌饭”,而且吃得“很滋润”。这里的书店、书摊很多,且多与敦煌文化有关。敦煌文化的书籍,是应有尽有。既有研究性的著作,又有知识性的普及读物;既有精巧美观的小册子,又有图文并茂的大画册。

在外地很难看到的书籍,在这里都能看到。许多书籍特别诱人,令人忍不住要掏钱买下来。

取材于敦煌文化的艺术品,更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与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有关的雕刻、绘画、书法、蜡染比比皆是。既有佛、菩萨、罗汉一类的佛教造像,又有飞天、舞女、反弹琵琶、历史名人的身姿;既有原汁原味的临摹作品,又有重新创作的艺术佳作。制作方式有画、刻、雕、塑、烧、染等。木板、玉石、金属、皮革、麻布都成为制作这些艺术品的材料。就是没啥大用的葫芦,也成了最佳的雕刻材料: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雕刻得精巧别致、美轮美奂。一个不大的葫芦上,往往既有神化人物,又有名篇佳作。就是一根木头,被斜着切成薄片,然后在每一片上画上勾画几笔,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凸显出新的意境。就是一块普通的布料,在一些艺术家手中顷刻间也可变成艺术品。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敦煌神奇,敦煌文化美妙,挖掘敦煌神韵的人聪明、高明。尤其令人赞叹的是,许多艺术家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当场挥毫、当场雕刻。一位来自湖南的年轻雕刻家告诉记者,他来这里有5年了,自己感到很充实。还有一位毕业于美术院校的画师,将贵州的蜡染技术巧妙地与敦煌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8年耕耘,8年收获,他还举办过个人画展呢。

由于艺术人才越来越多,敦煌市还专门成立了工艺美术书法协会。

值得一提的,还有夜市上的橱窗文化。那里面既有为敦煌作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又有表现敦煌景观的图片;既有吟唱敦煌的古典诗词,又有尊老敬贤、倡导文明的民间故事,总共有160幅之多。流连其间,既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又可以受到一次文明的熏陶、思想的教育。

夜市管委会主任王佐进告诉记者,敦煌夜市的文化摊位有100多个。经营人员分别来自山西、四川、重庆、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而真正的本地人只占三分之一。

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整个夜市管理非常规范,卫生、整洁、秩序井然。虽然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却不显得嘈杂。夜市内没有人高声喧哗、肆意叫卖,当然更没有高音喇叭唱对台戏。

敦煌夜市对文化、娱乐、餐饮都划出区域,分别归类,互不相扰。

为了更好地展示敦煌的文化、敦煌人的风采,夜市的管理部门在每年的4月15日前都要对夜市的经营人员(包括服务员在内)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掌握敦煌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学习法律法规和文明礼仪,进而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006年,到敦煌的游客有100万人,其中光顾过敦煌夜市的有八九十万人,仅日本游客就有四五万人。敦煌夜市,给这些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地人告诉记者,2006年,国家一位副部长来到夜市非常兴奋,竟高兴得又唱又跳,使许多人深受感染。

敦煌夜市,也是记者看到过的秩序最好、文化味最浓的夜市。

(原载2007年2月12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