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食品能否再简单、再实惠些?”这是我在乘机时听到的议论。
近日,我在一个半小时的航程中,品尝了一顿堪称“丰富”的航空食品。这份午餐,是由两个包装盒包装的:一个用锡纸包装的饭盒里,分别装着米饭炒菜和面条,还保持着相当高的温度;另一个纸盒则比较大,里面的“内容”也更丰富:两个压膜塑料小方盒,一个装着不足1厘米厚的一小片蛋糕,一个装着两片火腿和几小块咸菜。小塑料盒之外,是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面包和一个同样大的橘子。此外还有小袋包装的黑胡椒、食盐和一小袋产于海南的辣椒酱。当然还有用餐要用的塑料勺、塑料叉和包装讲究的湿纸巾。我留意记下这些食物,惊讶地发现:它们竟来自天南地北,所用包装材料竟有八九种之多!
然而,吃完这些精心加工、花样繁多的食品,感觉还没有吃饱,但所供食品却没有全部“享用”。对盒内的辣椒酱、黑胡椒、食盐,我看了一眼就放下了。观察“左邻右舍”,发现这几样东西也是毫毛无损。至于用餐工具,人们也只用了一种,另一种则被“闲置”了。
过了一会儿,乘务员就来收拾这些航空垃圾了。记者注意到,刚才她们发下来的食物“内容丰富”,随后收回来的垃圾仍然“内容丰富”:盒里依旧装得满满当当,这里面除了包装材料外,还有没被乘客食用的辣椒酱、黑胡椒等食物。看着这些精心包装的食物和各种包装材料就此变成垃圾,真令人感到可惜。
几天后,我搭乘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返程,有幸“享用”了另一种风味的航空食品。这次的食品仍是用两个盒包装,锡纸盒饭与几天前的相同,纸盒则略小,但里面的“内容”也可以称之为“丰富”,所有东西似乎都可以用“小”来形容。小到什么程度?我记下了每一种食品的重量:榨菜,16克;面包,30克;苹果脆片,10克;米饭,六七十克(上面没有标明,只是估计);塑料碗装饮用水,100克。当然,这顿饭还是没有吃饱。看来,在飞机上能够吃到七八分饱只能是奢望了。这里,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飞机上不是供应各种饮料吗?怎么还要提供盒装的饮用水?有必要花费许多精力、耗费包装材料为100克饮用水制作包装盒吗?
我就此采访了一些乘客。有人认为,航空食品应以简单实惠、让乘客吃好、吃饱为原则,不必过于讲究,也不必过分追求“丰富多彩”,更不能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吃一口蛋糕,能有多大意思?不吃那两片火腿,又能怎样?辣椒酱、黑胡椒、食盐、盒装饮用水之类的东西,也大可不必成为航空食品。因为乘客不感兴趣,一些食物便蒙受“不白之冤”,无谓地“沦为”垃圾:完整地装上飞机,又完整地拖下飞机。
如今,创建节约型社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检验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生产过程、每一个消费环节,尽可能减少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少制造垃圾。航空食品不但不能例外,而且应该做节约资源的典范。
有人建议,各航空食品加工企业应多作市场调查、多听听乘客的意见,多生产简单实惠、深受乘客欢迎的航空食品!
(原载2009年4月1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