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的超级武器
17521300000025

第25章 海上霸王——战舰(7)

11月7日凌晨3时许,“阿芙乐尔”号驶抵尼古拉耶夫大桥,经过短暂的战斗,水兵们打退了把守大桥的临时政府官兵。3时30分,大桥被起义部队占领。上午10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电台广播了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签署的《告俄国公民书》。列宁在《告俄国公民书》中庄严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士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

中午,列宁批准了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如果临时政府拒不投降,“阿芙乐尔”号就炮轰冬宫,并以这炮声作为起义部队发起总攻的信号。

傍晚时分,冬宫已处在起义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晚6时,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最后通牒:勒令临时政府在20分钟之内投降!

然而,接到通牒后的临时政府官员不但不投降,反而故意拖延时间,企图等待援兵前来救援。20分钟后,起义部队冲进冬宫附近的彼得格勒军区司令部,逮捕了司令部的军官,控制了攻打冬宫的前哨阵地。

晚8时,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再次指出:临时政府必须五条件投降。然而,临时政府不但不投降,反而扣留了革命军事委员会派去的谈判代表。

遵照列宁的指示,革命军事委员会向“阿芙乐尔”号下达了炮击冬宫的命令。

随着“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起义部队攻占了冬宫。“阿芙乐尔”号舰上的水兵又和其他起义部队一起,参加了莫斯科十月武装暴动。

为表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功绩,1923年8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将一面奖旗授予该舰官兵。1927年11月,“阿芙乐尔”号又荣获了红旗勋章。

1941年6月22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已服役38年的“阿芙乐尔”号无法出海征战,但停泊在军港上的水兵仍用装备的舰炮向德国侵略者发起进攻。在德国军队围攻列宁格勒时,“阿芙乐尔”号上的水兵将舰上装备的主炮拆卸下来,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扼守从沃伦尼山到基辅公路长达124米的防地。

当时,“阿芙乐尔”号只留下了一门主炮,在敌机越来越猛烈进攻的危急关头,留守人员毅然打开船底阀,将“阿芙乐尔”号沉入港湾,从而免遭炸毁的厄运。

卫国战争后期,“阿芙乐尔”号被打捞出水,后于1944年8月24日重新修复。1948年11月7日后,“阿芙乐尔”号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远停在纳希莫夫海军学校的门口。1957年11月7日,在该舰上建立了海军中央博物馆分馆。

直到今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仍静静地停在涅瓦河上,她那发出震惊世界炮声的主炮,仍高局着黑洞洞的炮口,向人们诉说着……意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巡洋舰。

“维托里奥·维内托”号直升机反潜巡洋舰由意大利海军造船厂建造。虽然该级舰仅建有一艘,但在直升机巡洋舰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从“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开始,世界直升机巡洋舰开始朝“通长甲板”式的方向发展。

该舰1969年服役,1980~1983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舰长179.6米,舰宽19.4米,满载水量约9000吨,航速达32节,续航力5000海里/17节。

该舰编制550人,装有十分先进的导弹制导雷达和新式导航雷达,有4座MK-2舰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三联装MK32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14座火炮,可载9架反潜直升机。而同期美国的反潜舰一般只有3400吨,只能携带2架反潜直升机。

美国“莱希”号导弹巡洋舰

该级舰是专为护卫当时的航空母舰编队而设计建造的;主要使命是对空作战、反潜、支援两栖作战。首舰于1962年服役,共建9艘。

该舰满载排水量8200吨,航速33节,主要武器装备为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MK-10MODl5双联装型对空导弹发射装置,1座MK-16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其中,2座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共可发射80枚“标准”导弹,在常规舰艇中,其携弹量仅次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该级舰在结构上突破了美国舰艇惯用的平甲板舰型,采用长首楼舰型,使其重心降低,稳性较好。为防止烟害对武器和电子设备的腐蚀,该舰首次采用烟囱和桅杆一体化结构,前后各有一座垂直直筒式烟囱与单柱式桅杆的结合体,即“烟囱桅”,以有效利用空间。该级舰已于1996年全部退役。

俄罗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俄罗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2500吨,航速34节,舰员600人。该级舰首舰于1983年9月服役,共建有4艘:“光荣”号、“乌斯季诺夫元帅”号、“瓦良格”号和“罗波夫海军上将”号。

从该舰的性能、武备特点看,它的反舰导弹数量多、威力大,舰上装有8座SS-NS-12双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8座8管SA-N-6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SA-N-4双联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座130毫米双联装全自动火炮,6座30毫米六管速射炮,2座RBU6000十二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2座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该级舰既可反舰、防空,又可对潜攻击,还可充当指挥舰。适于配合核动力水面舰只活动,为舰队担任警戒、护航。此外还可作为舰队的组成部分,用来攻击敌航空母舰和两栖力量,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并在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中提供对岸火力支援。

美国“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

美国“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由“莱希”级导弹巡洋舰发展而来,1964年服役,共建9艘。起初被命名为导弹护卫舰,1975年6月更名为导弹巡洋舰。

该舰满载排水量为8575吨,航速33节,14节时续航力为8000海里。

该舰装有1座双联装MK-10MODl5型对空和反潜导弹两用发射装置,既可发射“标准”SM-2ER舰空导弹,又可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是首次安装多用途导弹发射装置的巡洋舰。该装置具有容易布置、占用空间少、并可根据任务的不同和需要调整导弹装载比例的优点。配备2座324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多部雷达及先进的电子战设备。装有“战术旗舰指挥中心”系统,具有编队指挥能力。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有4艘在大西洋舰队服役,5艘在太平洋舰队服役,1996年全部退出现役。

美国“长滩”号巡洋舰

1957年美国将“长滩”号导弹巡洋舰列为采用核动力装置的舰艇,同年12月2日该舰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昆西船厂开工,1959年7月14日下水,1961年9月9日服役,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核动力的水面舰艇,该舰仅造1艘。

该舰舰长220米,宽22米,吃水9米,标准排水量15540吨,满载排水量17525吨,相当于美国海军最新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排水量的2倍。采用2座C1W型压水堆和2台齿轮传动蒸汽轮机组及双轴双桨,航速30节。

该舰携载有防空、反舰、反潜和对陆攻击等多种武器,并具有导弹携载量大(仅“标准”SM-2ER防空导弹即达120枚)、作战范围广(续航力大、武器射程远)、安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等特点,能够同时自动或半自动定位、鉴别、跟踪目标和控制诸武器,拦截和摧毁不同方向和高度来袭的空中、水面、水下和岸基目标,可使用各种手段进行电子对抗,因而其作战能力很强。

该级舰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核动力装置费用高、管理和维修复杂以及操作人员增多等特点,这也是美国海军后来在建造新型巡洋舰时摈弃采用核动力的原因。该舰的主要使命是与航空母舰组成编队,担任防空、反潜警戒和打击水面舰艇和岸上目标等任务,目前已退役。

俄罗斯“基洛夫”号巡洋舰

该级舰是苏联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初新建的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相当于美国“提康德罗加”级的3倍。目前已建成3艘,另有1艘在建。”

其首舰“基洛夫”号于1975年开工,1980年建成,部署在北方舰队。第二艘“伏龙芝”号部署在太平洋舰队。第三艘“加里宁”号(后称“纳希莫夫”号)也在1990年加入北方舰队。第四艘“安德罗波夫”号在建。

舰长252米,宽29米,吃水9米,标准排水量19000吨,满载排水量24000吨。采用核蒸汽联合动力装置,航速30节。

舰上配有12具SA-N-6垂直导弹发射装置,2具八联装5A-N-9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还有相应的对空、反潜以及探测装置。装备各型导弹280枚,其中20枚射程为刃千米的SS-N-19超声速反舰导弹;128枚射程为16千米的SA-N-9,40枚射程为12千米、航速2.5倍声速的SA-N-6导弹,从而构成了远中近、高中低、多层次的防空、反舰和反潜攻防体系。

该舰是世界上最早用隐身技术建造,并首次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大型水面舰艇。

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该级舰是20世纪70年代美军为对付苏联海军导弹的饱和攻击,同时替补即将退役的大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舰而建造的。共建造27艘,从第六艘“邦克山”号开始安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是世界上最先安装这种装置的水面舰艇。

该级舰安装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是当前最先进的垂直发射系统,是由马丁·马丽埃塔公司于1977年按模块化理论研制的典型的方阵式垂直发射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7个8模块的标准垂直发射系统,高7.67米,重13.29吨。另外还有一个8模块的垂直发射装置,其中3个单元用以装补给装填机。总共64个单元,装弹61枚,可混装舰舰、舰空和反潜导弹,射速1枚/秒。整个系统在甲板下面的舱室里,舰首舰尾各一套,最多可装122枚“标准”Ⅱ型导弹。

该级舰长173米,宽17米,吃水9米,标准排水量7015吨,满载排水量9600吨。动力装置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最大航速30节,续航力6000海里/20节。装备2座127毫米/54口径舰炮,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4挺机枪,还有2座三联装MK-32-MODl4型鱼雷发射管,备鱼雷36枚。

该级舰是美国海军现代舰艇中最具代表性的舰艇之一。

俄罗斯“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俄罗斯海军“基洛夫”级改进型“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于1998年加入俄北方舰队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24400吨,于1986年在波罗的海船厂开工建造,因资金不足,一再拖延,历时12年才建成服役。

该舰采用2座核反应堆和2座蒸汽锅炉。其中2座核反应堆的总功率为58800千瓦,所产生的电能可以保障一个中等城市的用电需要。该舰的武器配备极强,有20座甲板下“花岗石”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系统,96枚“堡垒”远程舰空导弹,128枚“匕首”舰空导弹,2座“瀑布”反潜导弹发射系统,6座“短配剑”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备(由8枚SA-N-11舰空导弹、1座双联装30毫米舰炮、1部火控雷达和光学测距仪组成)和多管齐射的火炮系统以及3架卡-27直升机。

另外,该舰还装备了先进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电子干扰系统;电子侦察监视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

该舰可以执行多种任务,既可以单舰实施防空、反舰、反潜作战,也可以与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组成航空母舰战斗群或舰艇突击群,攻击敌方舰艇,破坏其海上交通线,为己方舰艇护航。

该舰舰长251.2米,宽285米,吃水96米,满载排水量26936吨,最大航速32节,自持力60昼夜。

日本“袖珍”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海军,在进攻美国驻泊在珍珠港的战舰时,不仅出动了航空母舰编队,同时还出动了袖珍潜艇。

在整个进攻珍珠港的特混编队中,有一支不为人注目的潜艇编队,它便是特混编队中的第六舰队。第六舰队由3个潜艇中队组成,这些潜艇是具有中途不需补给而能够往返日本和美国的“伊”型潜艇。其中大部分潜艇都装备20条“长矛”型鱼雷,而另一些潜艇则装备有极为秘密的武器——袖珍潜艇。

这些极为秘密的袖珍潜艇排水量不足50吨,以蓄电池带动电动机作为潜艇的推进动力。如果以每小时4海里的速度航行的话,则可以航行25小时。这种潜艇同时还能在短时间内以每小时24海里的速度高速航行,每艘配有两名乘员,其中一名负责驾驶和指挥,另一名则主要负责航路观察。该类袖珍潜艇每艘带有两条18英寸的鱼雷。在参战时,袖珍潜艇从潜艇母舰上放人海中(由于袖珍潜艇续航能力有限,故由潜艇母舰带到作战地点附近),然后在自身动力装置的推动下,偷偷潜入敌舰群,炸毁敌舰,完成任务后则隐蔽地潜回到潜艇母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