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17540200000011

第11章 大寺,大师

我这前半生,除了读书,就是学佛。也因此,在我心中,有两个地方特别神圣,一个是佛堂,另一个就是学堂。

曾在北京读书四年,虽在中国佛学院,却常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既为其人文环境,更为其学术光辉。

2012年2月,清华大学新任校长产生,是年富力强的陈吉宁教授。他在就职演讲中说: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他提出,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记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

两位校长的办学精神,可谓一脉相承,焦点集中在:办大学,重在有大师,非重在有大楼;重在学,非重在大。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佛教及其现况。

回归佛陀的本怀,我们会发现,佛教,其本质就是教育。佛陀从成道到涅槃,一生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教育——传教。他随机逗教,因材施教,授业解惑,度化弟子,化度世人。怪不得,在佛教,尊佛陀为大导师。

因为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此,寺院与大学,就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

考察佛教史,寺院规模大、殿堂体积大的年代,未必就是佛教兴盛的年代。而高僧出,即大师出的时代,才是佛教兴旺的时代。往往出个高僧,即大师,就推动佛教向前一步。如果出个划时代的祖师,即顶级大师,那么佛教的发展,就大大地跨前一段。这些祖师,如慧能禅师、玄奘法师、怀海律师等就是。

也因此,我在想,今天,基于佛门现状,接下去我们的发展道路应是怎样?而大学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改革开放数十年,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大寺院了,我们有大殿堂了。但我们底气不足的是,我们缺了大师,即缺了高僧、缺了祖师。

为此,今天,我们的当务之急,应是成就造就大师。时代呼唤大师,时代需要大师。大师,是高素质、高品质的综合体,他不会凭空而生。他的出现,除了自身根器与时代生态之外,还需要培养,而且是从一般僧才中培养出来的。

也因此,我认为,今天,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投放到一般僧才的培养上,做足培养一般僧才的工夫。有了这牢固的基础工程,才有可能缔造出金字塔尖。这培养,一方面是自我培养,即自我努力,另一方面就需要佛教界为他们创造出好的条件与环境。这条件与环境,包含学习、修持、研究、弘法、管理等方面。

这就启示并提醒我们,今天,我们应赶快将旅游的佛教,转向到文化的佛教;应赶快从文化的佛教,进入到哲学的佛教,最后再提升到或还原到信仰的佛教。如此,我们的佛教大师,自会御时代风云,应运而生。